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植物种质资源、植物遗传育种、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壤学、杂粮作物、经济作物、寒地作物、谷子、棉花、高粱、玉米、小麦、蔬菜、果树、食用菌、旱地农业、农药学、枣、葡萄、粮食制品、保鲜与贮藏、畜产品。

简介:成立于1959年,是山西省政府直属的公益型科研事业单位。通过开展农业基础性、应用性及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促进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通过农业新技术开发、成果示范及相关社会服务,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查看更多】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41条记录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 发文量: 1952
  • 被引量: 996
  • EI: 2
  • SCI: 15
  • 北大核心: 391
  • CSSCI: 0
  • CSCD: 240

研究主题:研究所以北方落叶果树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苹果、梨、桃、枣、核桃、葡萄、杏、李等树种的新品种选育和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同时进行果树栽培、果品保鲜、病虫害防治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简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隶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以蔬菜新品种选育、设施与露地蔬菜栽培技术、生物技术等研究为主,下设6个科室,分别为办公室、财务科、十字花科蔬菜研究室、茄果类蔬菜研究室、瓜类蔬菜研究室、新技术推广室。现有在职职工50人,其中研究员12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7人、硕士15人,现任所长巫东堂。"一、沿革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前身为“山西省果树试验场”,由原山西省农业厅于1956年4月筹备,1957年4月正式成立。为适应全国果树科研和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山西省农业建设厅根据山西省人民委员会(58)晋农祺字第933号文件精神,于1958年10月改建为“山西省果树科学研究所”, 隶属山西省农业建设厅领导。1959年2月全省科研机构调整归口,更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太谷果树研究所”,后名称和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从1975年开始至今,更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隶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任所长李捷。 二、业务范围 研究所主要开展果树新品种选育、果树栽培、植保、生物技术、果品贮藏加工等研究;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 三、重点研究领域 研究所以北方落叶果树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苹果、梨、桃、枣、核桃、葡萄、杏、李等树种的新品种选育和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同时进行果树栽培、果品保鲜、病虫害防治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北方果树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品种选育、果树高效栽培、果树苗木繁育、葡萄单芽扦插、果品贮藏保鲜等研究领域,进入全国同类研究先进行列。现承担国家枣、葡萄种质资源圃、野外科学观测站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葡萄和苹果功能研究室、太谷苹果、梨和葡萄试验站等科研工作任务。 研究所先后与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新西兰、罗马尼亚等国家建立了业务交流合作关系,并同意大利罗马果树所、亚美尼亚酿酒葡萄研究中心结为姊妹所关系;多次承担与意大利、亚美尼亚和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国际合作项目。在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利用出国留学、访问、研修及考察等机会,积极引进各类果树新品种100多个,并荣获国家外专局“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称号;聘任三位外国专家为我所客座研究员,其中意大利专家C. Fideghelli 教授荣获2004年度国家友谊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彰。 四、人员结构 截止2014年12月底,全所在职职工302名,包括管理岗位7人,专业技术岗位165人,工勤岗位130人。其中:高级职称30人,中级83人,初级52人;现有博士7人,硕士44人,本科10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1人,山西省劳动模范1人,山西省三八红旗手1人。 五、内设机构 研究所下设26个科研、行政、生产管理部门。科研业务机构13个:设核果研究室、仁果研究室、干果研究室、浆果研究室、果树栽培植保研究室、果树生物技术研究室、果品采后技术研究室、果品质量检测中心、果树科技信息中心、果树司法鉴定中心、苗木繁育中心、果品保鲜中心、植物园。行政管理机构13个:设所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科研办公室、技术推广办公室、人事教育科、计划财务科、后勤科、安全保卫科、工会、离退休职工管理科、国有资产管理科、物资采购中心、科研中试基地办公室。 六、科研条件 研究所地处太谷县西南,属黄土高原丘陵台地,占地606.14公顷(9092.1亩),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级果树科研单位,也是山西省唯一的公益型果树科研机构,担负着科学研究、科技示范、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等重任,旨在为山西果树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 全所科研和示范果园378公顷(5670亩),自有大型冷库、智能冷库30余间,智能温室、日光温室20余栋及各种田间灌溉设备、设施;全所保存有枣、葡萄、苹果、梨、桃、杏、李、核桃、樱桃等种质资源3000余份;建有国家枣、葡萄种质资源圃、野外科学观测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葡萄和苹果功能研究室;太谷苹果、梨和葡萄试验站;国家酒用葡萄良种科研创新基地、山西省葡萄与葡萄酒研发中心等。 拥有果树创新中心(太原所区)建筑面积3700㎡,科研办公大楼(太谷所区)建筑面积4000余㎡。其中实验室建筑面积450㎡,下设五个分类实验室:植物生理实验室、营养分析实验室、精密分析实验室、分子实验室及样品准备室,拥有10万元以上的仪器49台套,总价值1000多万。 全所道路和房前屋后路面全部进行了硬化,所区办公楼、家属区环境整体园林化,达到了绿化、美化、香化的景观效果。春天百花争艳,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温棚如春。2005年被山西省晋中市绿化委员会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2006年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被晋中市环境保护局和晋中市外事旅游局评为“绿色景区”。 七、科技成果 建所以来,果树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全所审(认)定、鉴定科研成果145项,其中获奖成果102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7项、省科技进步奖70项。选育出62个果树、林木新品种,累计审(认)定果树新品种73个,矮化砧木系列4个。编辑出版的《山西果树》杂志,先后多次获山西省一级期刊、第三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全国园艺类核心期刊及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等荣誉称号。编著出版了《山西之梨》、《葡萄栽培》、《核桃栽培技术》、《桃种质资源》、《设施油桃栽培技术》、《枣无公害高效栽培》、《土窑洞加简易气调贮藏苹果技术》、《果树工作手册》、《苹果病虫害防治画册》、《农业专家系统构建技术—北方主要果树栽培管理计算机专家系统知识库》和《枣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等44部学术著作。参加了《中国作物遗传资源》、《果树种质资源描述符—记载项目及评价标准》、《果树种质资源目录(第1—2集)》、《中国果树志》的《枣卷》、《梨卷》、《桃卷》、《杏卷》、《李卷》、《中国枣树学概论》和《山西果树志》等24部学术著作的编写工作。在国外和国内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500多篇。"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发文量: 1775
  • 被引量: 1097
  • EI: 0
  • SCI: 21
  • 北大核心: 449
  • CSSCI: 0
  • CSCD: 190

研究主题:畜牧兽医

简介: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成立于1958年,是我省唯一的省级畜牧兽医综合性科研单位。研究所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平阳南路150号,占地面积33.33公顷,在职职工195人,其中科技人员156人,在职工总数的80%,科技人员中有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16人。所内机构设有:所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科、科研管理科、财务科、企业会计核算中心、开发办公室、保卫科、离退休人员管理科、物业管理中心。按照专业发展需要,设置了动物遗传工程实验室、动物胚胎工程中心、动物营养研究室、畜牧环境与资源研究室、养牛研究室、养猪研究室、养羊研究室、养兔研究室、家禽研究室、绿原草业研究发展中心、畜产品加工研究室、饲料科技开发中心、动物生物工程研究室、动物预防兽医研究室、动物临床兽医研究室、中兽医药研究室、动物基础医学研究室、动物药理研究室、畜产品加工试验厂、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附属实验研究场有:试验养牛场、试验种猪场、试验种兔场、试验种鸡场、饲料厂。拥有大、中、小型精密仪器450余台件,馆藏中外书籍200余类、3万余册。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发文量: 1755
  • 被引量: 920
  • EI: 6
  • SCI: 65
  • 北大核心: 464
  • CSSCI: 0
  • CSCD: 396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棉花、小麦、玉米、油葵、油菜、甘薯、食用菌、果蔬等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作物栽培及植保技术研究,植物脱毒技术研究与开发,微生物研究利用以及农化新产品研制开发;同时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简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于1948年始建,最初为“晋南农场”,属晋绥区晋南专署领导;历经沧桑变迁,于1978年定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隶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有在职职工247人,其中,研究员18人、副研究员36人、助理研究员75人、博士12人、硕士36人、大学本科122人。全所占地162公顷,其中试验田100公顷,分布在五个试验农场,其中,所部农场位于盐湖区北城区,牛家凹农场位于夏县水头镇,杨包农场位于盐湖区北相镇,南花农场位于盐湖区龙居镇,尉庄农场位于临猗县北景乡。 研究所下设棉花育种、麦类作物、夏播作物、栽培生理、农业水土资源、有害生物防控、生物技术、食用油、甘薯、食用菌、果蔬等11个研究科室和14个管理科室。承担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棉花种质资源利用与分子设计育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研究示范基地建设。主要从事棉花、小麦、玉米、油葵、油菜、甘薯、食用菌、果蔬等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作物栽培及植保技术研究,植物脱毒技术研究与开发,微生物研究利用以及农化新产品研制开发;同时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217项,有175项获奖,其中: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20项;国家专利89项;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育成棉花、小麦、玉米、向日葵、甘薯、油菜、西葫芦等各类作物新品种115个,累计推广面积近3亿亩,社会经济效益巨大。为山西省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998年被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模范集体”称号;2003年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连续16年被山西省农科院授予“模范研究所”称号;2011年和2012年被运城市委、市政府授予“服务三农先进单位”;获运城市2012年~2013年度“文明单位”;2014年获山西省直文明单位称号。"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发文量: 1393
  • 被引量: 738
  • EI: 6
  • SCI: 28
  • 北大核心: 368
  • CSSCI: 0
  • CSCD: 394

研究主题: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耕作栽培、植物遗传和生物技术等研究;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技术服务。

简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下属研究所之一,后经多次重组更名,1980年成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2010年5月正式定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省政府直属的公益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隶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03年成立的山西农事试验场。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评估中,曾被农业部授予“百强研究所”的荣誉称号。其宗旨是开展作物科学研究,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业务范围是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耕作栽培、植物遗传和生物技术等研究;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技术服务。下设行政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推广办公室、科技服务中心6个管理机构和小麦育种研究室、玉米研究室、谷子研究室、大豆研究室、油料经济作物研究室、水稻研究室、小杂粮研究室、作物遗传学重点实验室、生理栽培研究室9个研究机构。拥有成果转化基地山西腾达种业有限公司、山西省高新农业技术市场、中外合资山西利马格兰特种谷物研发有限公司。现有在编人员118人,专业技术人员102人,其中研究员21人,副研究员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 发文量: 1375
  • 被引量: 793
  • EI: 1
  • SCI: 23
  • 北大核心: 338
  • CSSCI: 0
  • CSCD: 367

研究主题:以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其它作物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着重研究解决全省小麦和晋南地区玉米、棉花、大豆和小杂粮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全省小麦方面重点科技项目的协作,参加全国小麦科技攻关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辑出版专业刊物和理论著作

简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地处晋南粮果带的中心区域——临汾市尧都区。其前身是由解放前的“临汾农场”、“临汾棉场”和“临汾种畜场”合并而成的“晋绥边区临汾农事试验场”。解放后,九易其名,隶属关系几经变更,分别称为“晋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山西省小麦研究所”(同时挂“临汾地区农科所”牌子)。1978年,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发文决定,山西省小麦研究所定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隶属山西省农科院和地方双重领导,以山西省农科院为主。确定了“以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其它作物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着重研究解决全省小麦和晋南地区玉米、棉花、大豆和小杂粮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全省小麦方面重点科技项目的协作,参加全国小麦科技攻关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辑出版专业刊物和理论著作”为办所方向和任务。全所占地1000余亩,代管隰县农业试验站,设有农业试验场和生物工程、科技开发、果蔬3个中心及水地小麦育种、旱地小麦育种、小麦杂优、作物栽培、综合化验、植物保护、经济杂粮、农业信息研究室8个,管理机构5个,并主办《小麦研究》科技期刊。 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栽培生理、作物品质改良、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杂交小麦、生物工程、植物保护、土壤耕作、设施农业、园艺花卉、旱作农业、畜牧兽医、玉米、棉花、豆类苗木、果蔬、信息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开展农业区域开发和科技兴农。目前承担国家、省(部)、院(市)级科研项目50余项。拥有国内先进的生物工程、作物品质、土壤农化、生理生化及环境资源监测等分析仪器设备以及大型晒场、种子库、种子收获、烘干、检测、包衣、包装等成套种子工程设施。现有职工170人,科技人员110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28人,助理研究员56人;在职博士3人,硕士19人,研究生导师10人;山西省科技功臣1人,山西省劳动模范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建所50多年来,全所共取得科技成果268项,获奖成果1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107项;发表论文1030余篇,其中国家级学报230余篇;出版小麦、玉米等方面的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33部,为我国小麦的科研、生产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科技人员先后被派往美国、日本、俄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进修、考察和参加国际会议,同时有日本、乌兹别克、墨西哥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到我所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考察。"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
  • 发文量: 1181
  • 被引量: 634
  • EI: 9
  • SCI: 9
  • 北大核心: 312
  • CSSCI: 11
  • CSCD: 295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农业资源的调查、评价、管理及综合利用研究;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对策研究;区域经济与农业项目的规划设计、评估分析与可行性研究;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推广。

简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始建于1964年,是一所面向“三农”的综合性、战略性省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农业资源的调查、评价、管理及综合利用研究;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对策研究;区域经济与农业项目的规划设计、评估分析与可行性研究;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推广。我所的科学研究始终紧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脉搏,曾在全省农业区划、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粮食安全、农民收入、贫困区脱贫对策等领域,承担完成过诸多具有前瞻性的课题,多项预测结论、建议、措施被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采纳,作为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决策依据。我所已成为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农业部门不可或缺的智囊机构,在全国同类农业科研院所综合能力评估中名列前茅。经过5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所已形成了多学科相互交融、多层次相互支撑的科研创新体系。全所共有职工90多人,其中,研究员13名,副研究员16名,博士5名。专业函盖20多个学科。共设10个研究室,分别是: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区域经济研究室、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室、土地资源研究室、农业规划设计研究室、设施园艺研究室、食用菌研究室、生态农业研究室。各室都有一支具有发展意识和扎实作风的研究团队。建所以来共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300余项,获省级以上成果奖68项,发表论文62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我所坚持“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以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科技咨询工作,拥有注册咨询工程师11名,科技咨询师18名,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单位、国家农发办立项评审和项目验收评估资格单位、山西省国土规划乙级资质单位、山西省科技咨询甲级资质单位。工作范围包括编写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农业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每年完成各类咨询项目50余项。我们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充分发挥我所的人才和学科优势,开拓性的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发文量: 1128
  • 被引量: 649
  • EI: 1
  • SCI: 76
  • 北大核心: 336
  • CSSCI: 0
  • CSCD: 368

研究主题:生态环境和植物保护

简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长期以来科研与开发工作坚持围绕生态环境和植物保护的专业领域,建立了农业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新农药研发创制、农业环境监测、农业新技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药残留检测和污染治理技术等多个优势学科,为农业部新农药药效试验认证单位、农药残留分析试验认证单位、山西省农药重点实验室挂靠单位,部分研究领域如农药残留分析、生物防治技术、农田鼠害研究、微生物农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98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54项,共发表论文435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03篇,省级刊物264篇。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评估中,植保所名列第39位,在植保研究行业中排名第六位,被农业部授予“百强研究所”的荣誉称号。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 发文量: 1008
  • 被引量: 541
  • EI: 1
  • SCI: 13
  • 北大核心: 219
  • CSSCI: 0
  • CSCD: 224

研究主题:,重点从事作物育种、作物栽培、种质资源、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及新产品加工、开发与推广。

简介: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始建于一九七一年八月,原名为晋中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以高粱作物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设有遗传、育种、种质资源、植保、生物技术、栽培及新产品加工、开发、推广等学科。是我国成立较早、学科齐全的高粱专业研究所。全所设有3个职能科室,5个专业研究室,1个成果转化办公室,2个研究开发中心,5个科技企业。现有职工140人,科技人员62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3人,助理研究员3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全所占地1000亩,其中耕地近700亩。在高粱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育成的新型细胞质不育系A2V4A1998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其选育成杂交种晋杂12号,在全国累计推广1200万亩;育成了高频率无融合生殖系SSA—1和296B,在高粱无融合生殖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体细胞克隆变异育种在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获得了R111、R118等一批抗病系,利用R111选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技术杂交种晋杂18号,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A3细胞质不育系与苏丹草育成的晋草1号新品种,开创了我国高粱利用的新领域。已成为牧、渔养殖业的优良饲草,这些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均产生了较大影响,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对我国高粱育种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建所以来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23项。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982
  • 被引量: 618
  • EI: 2
  • SCI: 8
  • 北大核心: 201
  • CSSCI: 0
  • CSCD: 176

研究主题:开展经济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和果树、饲料、小米深加工等研究开发工作

简介: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其前身为吕梁地区农科所。全所占地面积72.6公顷,现有职工150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22人,在职博士研究生2人,在职硕士研究生18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人,山西省科技功臣1人,山西省优秀专家1人。设有大豆、特种油料、小杂粮、果树、饲料、植保、科技服务中心、汾州香食品总厂等机构,开展经济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和果树、饲料、小米深加工等研究开发工作。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1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7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该所连年被评为省农科院先进单位.在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人以高粱面为生,有人说:“晋杂高粱救了半个中国的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曾大面积引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晋谷21号是我所近年取得的一大成果,是我国优质谷子新品种选育的里程碑。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推广两千余万亩,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其为原料,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采用专利技术开发出的“经作”牌汾州香小米,因其“米色金黄,米饭喷香”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连续 五次夺魁,被誉为“中国小米之冠”,并被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先生作为珍品赠送给各国大使。晋谷29号是该所继晋谷21号之后育成的又一优质谷子新品种,其部分营养指标超过晋谷21号,且富含抗癌硒元素,2001年在第四届全国优质米品质鉴定会上被评为一级优质米。 单雌核型拟三系杂交种的成功培育,解决了蓖麻杂交制种的世界性难题,使我国在蓖麻杂种优势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晋蓖麻2号和晋蓖麻4号远销新疆、陕西、河南、河北、甘肃、青海、广西等省区,2000年晋蓖麻2号被授予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蓖麻杂交种制种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大豆育种是该所科研的又一拳头领域,旱作大豆研究早在八十年代就独树一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受到美、法等国育种家的高度评价。进入90年代又进一步坟增加了抗孢囊线虫、抗病毒等新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四项,大豆研究已经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领域。大豆新品种晋豆23号2004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晋豆25号2005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果树中心原是一个单纯的果品生产经营实体,近年来该中心面向市场调整研究方向,建起了现代化的果树苗木组培脱毒快繁实验室,新建了两栋实验温室,开展了果树珍稀资源的利用研究,逐步发展成为以经济林种苗产业化开发为主,集科研、生产、开发为一体的研究发展中心 。 白色农业实验三室的整秸秆快速氨菌化技术研究和活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 小麦、棉花、向日葵、花生、芝麻等的新品种选育研究均在我省同一领域的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开展了中药材、麻类、小杂粮、长山药、花卉等新的研究项目,逐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该所亟待推广的科技新产品和新技术有:1、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雌核型拟三系蓖麻杂交种晋蓖麻2号、晋蓖麻4号品种。2、在中国农博会上连续四次夺魁被誉为“中国小米之冠”的汾州香小米及系列产品。3、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三等奖的晋谷21号原种。在第四届全国优质米品鉴会上被评为一级优质米的富硒谷子新品种晋谷29号、晋谷40号。4、旱作大豆系列新品种:晋豆23号、晋豆25号,晋豆29号、晋豆31号、晋豆32号,其中晋豆23号、晋豆29号已通过国家审定,其他三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5、油料作物新品种:食用葵新品种经葵7号、油用葵杂交种晋葵8号、花生新品种晋花4号、芝麻新品种晋芝3号。6、 优质果树苗木:葡萄、桃、油桃、李、杏、梨、草莓、核桃、沙棘等各色水果系列品种的常规苗、脱毒苗、营养钵苗及接穗、插条等。7、加酶肉鸽饲料、露地整秸氨化秸秆技术。8、棉花新品种晋棉30号、晋棉40号。 9、小麦新品种晋麦68号、晋麦75号、汾黑麦1831及苦荞等小杂粮系列新品种晋绿豆4号、晋小豆2号。 10、2006年“汾州香”被授予 山西省著名商标。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