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农业

简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南京紫金山南麓,中山陵脚下。她最早的前身是创建于1932年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直属江苏省政府领导,是全省唯一的、综合性的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针对国家和江苏省农村经济与科技发展目标和方向,开展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以及科技示范和科技服务工作,同时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农业宏观对策研究,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成果保证和技术支撑。【查看更多】
筛选
机构导航

展开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56条记录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体环境治理研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现代农业生态研究;现代农艺与环境以及土壤肥料研究。

简介: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4月,由原土壤肥料研究所与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合并组成,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个专业研究所之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下设5个研究室和科技服务部,研究领域涵盖面源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代农业生态、土壤与肥料、现代农艺与土壤修复等。全所建有6个研究平台,包括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实验观测站、1个省级工程中心和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现任所长艾玉春研究员,书记刘华周研究员,副所长马艳研究员,副所长张志勇研究员。截止2016年中旬,全所职工111人,在站博士后10人。其中研究员1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5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4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人。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现有实验室、办公室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实验室拥有同位素质谱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仪、微生物鉴定系统、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流动分析仪、实时定量PCR仪、荧光倒置显微镜、蛋白质分离纯化检测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各类仪器设备近100台(套),总价值2000多万元。 “十二五”期间,全所新上科研项目242项,新增合同经费17195万元,累计到账科研经费13941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资助24项(其中面上项目5项、青年基金19项)。“十二五”期间培养研究生共35人,培养博士后26人(含在站9人),占江苏省农科院全院系统1/4强,1年以上中长期出国访学人员共计9人。全所获省市成果奖14项,其中主持获得省二等奖3项,5项成果通过鉴定。发表期刊论文总数401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达到78篇,申请国家专利134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授权国家专利87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1项为加拿大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5件。“畜禽粪污综合处理技术”、“小麦机械匀(条)播高产栽培技术”等8项技术列入农业部或省主推技术。制订发布省地方标准24项,完成技术服务和知识产权收益近1000万元。 近年来,我所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丹麦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联系,并派出多位年轻科研骨干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莱斯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加拿大农业部南方作物保护与食品研究中心、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交流学习,搭建了较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发文量: 2282
  • 被引量: 1388
  • EI: 1
  • SCI: 374
  • 北大核心: 1114
  • CSSCI: 0
  • CSCD: 859

研究主题:稻、麦、棉、果、蔬等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和控制技术研究。

简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坐落在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历史名城-南京,其前身是创建于1931年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植物病虫害系,1950年更名为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系,1960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植物保护系,1978年启用现名。现办公大楼是修建于1932年的民国建筑。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才辈出,在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专家。诞生了中国植病四大泰斗之一的植物病理学家朱凤美先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杜正文先生,获得国家、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顾本康、王裕中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曹赤阳、过崇俭、王法明、肖庆璞、顾正远、陈毓苓等先生,他们为我所的发展付出了心血,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肩负使命、追求发展,是我所几代植保科研工作者的坚定信念。几十年来,在历代专家、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针对省内乃至全国稻、麦、棉、果、蔬等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和控制技术,始终坚持走基础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使江苏省植保学科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十五”以来,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6项,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授权46项;主持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项。面对新的机遇,我所新一代科技人员秉承传统、勇于创新,积极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对植物保护科研工作的新要求,植根江苏、面向全国,努力在江苏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做出新贡献。 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现有职工71人,行政管理及辅助人员7人,科研人员64人。在职科技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2人。现有研究员19人,副研究员27人;享受政府特贴专家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先后有3人入选江苏省“333”领军人才,10人入选“333”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发文量: 1841
  • 被引量: 1211
  • EI: 1
  • SCI: 1
  • 北大核心: 647
  • CSSCI: 0
  • CSCD: 302

研究主题:水稻、大麦、经济作物、盐土农业、植物保护、畜牧兽医、蔬菜花卉、油料作物、现代高效农业等学科

简介: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市农业科学院)是一个综合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隶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盐城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经济、和农业生产特点,围绕农业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研究,同时与本市农业行政推广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作贡献。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 发文量: 1807
  • 被引量: 1218
  • EI: 6
  • SCI: 151
  • 北大核心: 927
  • CSSCI: 0
  • CSCD: 546

研究主题:番茄、辣椒、茄子、甘蓝、花菜、白菜、豆类、西甜瓜、瓜类蔬菜、食用菌等20余种蔬菜的育种及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简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前身是1932年创建的原中央农业实验所农学系蔬菜专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华东农业科研所园艺学系蔬菜学组,1979年正式成立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自成立后先后育成国内第1个番茄、辣椒、茄子优良杂交种和第1个高抗枯萎病优质西瓜杂交种。 研究所现有职工76人,其中科技人员67人,其中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12人,博士29人,在读博士12人,硕士15人。现设有茄果类、豆类、瓜类3个研究室。设有辣椒研究、番茄研究、茄子研究、十字花科研究、萝卜研究、甘蓝研究、花菜研究、西瓜研究、甜瓜研究、食用豆研究、菜用豆研究、露地栽培、设施栽培、食用菌研究、蔬菜科技服务等15个项目组,从事番茄、辣椒、茄子、甘蓝、花菜、白菜、豆类、西甜瓜、瓜类蔬菜、食用菌等20余种蔬菜的育种及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十一五”期间,全所共承担研究课题185项,实到经费4345万元。其中部(省)级以上课题136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2项,国家支撑计划6项(主持一项),行业计划5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国家948项目1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岗位3个(西甜瓜抗病育种、食用豆育种、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蔬菜综合试验站1个(淮安)。育成新品种90多个,其中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品种5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8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43项;发表论文257篇,其中学报级82篇。出版著作18本。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省级以上成果鉴定3项。单位建有国家农业科技华东(江苏)创新中心-高效园艺作物遗产改良实验室、国家大宗蔬菜淮安试验站、高效园艺作物种子种苗产业化示范基地等科研基础平台,依托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基地及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等科研基础条件。  蔬菜所的定位是:以应用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开展安全节本实用新技术研究的公益型研究所,为江苏省及华东蔬菜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 发文量: 1785
  • 被引量: 1054
  • EI: 2
  • SCI: 342
  • 北大核心: 797
  • CSSCI: 0
  • CSCD: 559

研究主题:畜禽重大疫病与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快速诊断与免疫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动物源食品安全控制与微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畜禽重大疫病预警预测以及中兽药药理作用机制与新兽药创制与开发。

简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始创于1935年,其前身是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1935年),后曾易名为中央畜牧实验所(1941年)、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系(195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畜牧兽医系(1959年),1978年更名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1年分设为兽医研究所和畜牧研究所。2007年1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验收通过)。现设有人兽共患病防控研究室、草食动物疫病防控研究室、猪病防控研究室、禽病与生物兽药研究室、疫苗抗原创制研究室、疫苗制造技术研究室、动物疫苗产品研究室等7个研究室,以及科技服务部、实验动物中心2个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畜禽重大疫病与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快速诊断与免疫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动物源食品安全控制与微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中兽药药理作用机制与新兽药创制与开发、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动物卫生风险分析评估与动物产品安全追溯研究等。 兽医研究所现有职工163人,其中科技人员132人,研究员18人、副研究员32人、助理研究员51人,博士60人(含在读11人)、硕士49人(含在读4人)、在站博士后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第五届农业部兽药评审专家1人,第一届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农业部行业专项科研经费项目首席专家1人,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主任岗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2人、第三层次7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工程培养对象6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三级重点人才中的领军人才2人、中青年学术骨干2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 近年来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挂靠在研究所的科研平台有: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生物兽药筛选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动物重大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等。2008年投资700余万元新建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该中心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标准规范,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实验动物委员会的验收,为全所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动物实验场所。 在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有关项目及江苏省自主创新专项的资助下,全所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兴农富民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开展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为江苏省内数十家大中型规模化养殖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并编制多本实用性书籍、手册;每年通过新华社、江苏农业科技报社、养猪资讯等媒体及服务平台开展各类技术咨询服务500余次,为江苏省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1645
  • 被引量: 1004
  • EI: 1
  • SCI: 217
  • 北大核心: 834
  • CSSCI: 0
  • CSCD: 642

研究主题:杂种优势利用为育种研究。

简介:我所始建于1932年,已有80年历史,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在历届负责人的领导和前辈们的教诲下,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我所科技人员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为己任,矢志不移,在农业科研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农业部“七五”、“八五”和“十五”科研综合实力评估中,均被评为全国“百强研究所”。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74人,其中研究员12人,副研究员21人,助理研究员23人,研实11人,科研辅助工7人。博士22人,硕士27人。有7人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江-苏省政协-委员1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1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1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1人,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1人。 全所设常规稻育种研究室、三系杂交稻育种研究室、两系杂交稻育种研究室、玉米研究室、甘薯研究室5个研究室,以及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辖17个研究项目组。其中水稻育种为我所的重点学科,在优质稻米研究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 我所坚持以“建设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团队、产出一流成果”为宗旨,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着重开展水稻、甘薯、玉米三个领域的育种、基础研究、综合生产技术研究,育成了具有重要影响的水稻、甘薯、玉米等新品种,同时,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建所以来,育成(改良)水稻、小麦、玉米、甘薯等126个新品种(组合),获得新品种权保护40项,另有近30项获公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另有申请专利16项。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98项,发表研究论文1400余篇,其中学报级500多篇,SCI或EI收录22篇,编写论著11部。在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育种、优质育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个品种(品系)得到转化应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3461万元。累计推广新品种(组合)2亿多亩,增产粮食80多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100多亿元。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与江苏粮食集团东方粮油供应公司联合进行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开发出商标名为“苏星四季”的南粳46品牌大米,目前已成功进入苏果超市销售。同时,造就了一批优秀农业科研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团队。 目前,我所全体职工正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坚持服务“三农”,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江-苏省和全国的农业生产作出新的贡献。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发文量: 1561
  • 被引量: 862
  • EI: 0
  • SCI: 309
  • 北大核心: 813
  • CSSCI: 0
  • CSCD: 731

研究主题:

简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79年,其前身为农业部首批建立的9个农业应用基础研究中心之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2006年更名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有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紧紧围绕江苏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种质资源研究为基础,以基因发掘为核心,以品种培育为目标,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队伍整合和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形成从种质资源鉴定评价、重要基因发掘、遗传机理解析,到育种技术、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示范推广等技术体系。 现有在职职工43人,其中科技人员38人,研究员11人,副研15人。博士25人,硕士14人。在读博士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名,江苏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7人,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现有在站博士后2名。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1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1人。 研究所下设1个研究室和5个项目组,现有独立的研究办公场所4200多平方米、网室1000平方米、大棚3000平方米,专用组培室200平方米、普通生长室及智能生长室100平方米、考种室400平方米。作物试验地300多亩。拥有仪器设备300多台(件)。具备了从事作物科技创新的实验条件。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1547
  • 被引量: 953
  • EI: 1
  • SCI: 163
  • 北大核心: 782
  • CSSCI: 1
  • CSCD: 488

研究主题:棉花、油菜及豆类生产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

简介:一、历史沿革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前身是创建于1932年的原中央农业实验所棉作系, 1949年建成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后改称特用作物系,1958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经济作物系,1961年院油料作物系并入,1977年改为现称。   二、研究领域   经济作物研究所主要针对江苏省乃至全国棉花、油菜和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和种质资源等领域开展成果转化和应用基础研究。   三、人员组成   全所现有职工49人,其中研究员12人,副研究员14人。科技人员中,有博士24人,硕士14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7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人。招收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7人,在站博士后2人。   四、科研实力   经济作物研究所建有棉花和油菜品质分析、作物生理生化、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实验室,总面积2500㎡。拥有体视显微镜(Olympus SZX12)、生物显微镜(Olympus BX51)、石蜡切片机(Leica RM2135)、梯度PCR仪 (Eppendorf Mastercycle Gradient )、电泳仪(Bio-Rad PowerPac 3000)、凝胶图像分析系统(Bio-Rad Gel Doc 2000)、高速冷冻离心机(Sigma 3K30)、近红外光谱仪(BRUKER MATRIX I)、气相色谱仪(Agilent 6890)、凯氏定氮仪(Buchi K435/K370/B414)、油份测定仪(Buchi B811/B411)等仪器设备,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值约500万元。配套试验地面积250亩,其中温室0.5亩;配套用房1000 ㎡,配套设备总值200万元。   五、研究成果   "十五"以来,经济作物研究所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973"、"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重大攻关等项目100多项。育成"苏杂3号"、"苏杂201"、"苏杂118"、"苏杂6号"、"苏彩杂1号"、"宁字棉R2"、"宁字棉R6"、"宁杂棉3号"和"苏杂208" 等9个棉花新品种与"宁油12号" 、"宁油14号"、 "宁油16号"、"宁油18号" 、"宁油20号" 、"宁杂1号"、"宁杂3号"、"苏优5号"、"宁杂9号"、"宁杂11号"、"宁杂15号""宁杂19号"、"宁杂21号"、"宁杂27"和"宁杂1818"等15个油菜新品种。先后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7项、品种权10个、科技发明专利17个,共发表论文450多篇。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 发文量: 1506
  • 被引量: 961
  • EI: 0
  • SCI: 1
  • 北大核心: 708
  • CSSCI: 0
  • CSCD: 390

研究主题:丘陵地区现代农业

简介:我院始建于1958年,1983年更名为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1991年增挂镇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牌子,2012年镇江市农科所更名为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全院现有职工93人,其中科技干部75人、工人18人,在职职工中研究员13人、副研究员20人,博士5人、硕士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