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6882条记录
酶解肠膜蛋白粉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生长性能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配制4种饲料,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M0),替代组分别饲喂以2%(M2)、4%(M4)和6%(M6)的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的等氮等脂饲料。试验将300尾平均体质量为(6.66±0.17)g的卵形鲳鲹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每天饱食饲喂2次,为期8周。结果表明,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4%鱼粉对卵形鲳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影响(P> 0.05),但饲料成本最低。替代水平为2%和6%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 <0.05)。因此,酶解肠膜蛋白粉的最适替代量为4%。

关键词: 卵形鲳鲹 酶解肠膜蛋白粉 生长性能 饲料成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及环境驱动因素

生态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适宜栖息地和环境特征,阐明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及环境驱动因素,促进太平洋褶柔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根据2018—2019年连续四季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利用适宜性指数模型阐述了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在黄海南部和东海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采用提升回归树模型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适宜栖息地的贡献率,结合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推断了太平洋褶柔鱼的洄游路径。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的最适表温为9.8~27.5℃,最适表盐为23.2~34.3,最适底温为8.9~20.2℃,最适底盐为31.6~34.7,最适水深为56~133 m,最适环境条件呈现一定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最适栖息地的分布重心主要集中在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外侧,呈现南北循环过程;温度对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适宜栖息地的贡献率最高,盐度其次,水深最低。研究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适宜栖息地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明显转移,太平洋褶柔鱼在一年的生命周期内做南北向的索饵和产卵洄游,温度是适宜栖息地最主要的环境驱动因素。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栖息地 环境特征 黄海南部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品牌提升视角下江苏省大闸蟹品牌建设分析及对策-基于态势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3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而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品牌强农。大闸蟹是江苏省食品文化的重要代名词之一,从近几年大闸蟹行业的发展以及品牌建设情况来看,大闸蟹行业在国内外水产行业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竞争力,然而在取得重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新问题。运用态势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大闸蟹品牌进行分析,剖析了江苏省大闸蟹品牌现阶段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并系统梳理产业发展的影响要素。研究认为:大闸蟹品牌提升适合采取“积极”战略强度,“抗争”“进取”战略类型,并根据战略判断有针对性地找出提升江苏省大闸蟹品牌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 大闸蟹品牌 态势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鱿鱼与白鲢鱼混合比例对鱼糜制品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善鱿鱼与白鲢鱼混合鱼糜制品的凝胶特性,本研究通过鱼糜制品的感官评价、凝胶强度、持水性、白度、水分分布、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电泳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等指标,分析鱿鱼与白鲢鱼混合比例对鱼糜制品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鱿鱼与白鲢鱼混合比例为3∶4时,凝胶特性最好,其中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及持水性较混合比例为5∶2时分别提高了42.74%和2.93个百分点;感官评价总分、白度值显著高于其他混合比例(P<0.05),分别为76.3和72.3,不易流动水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混合比例(P<0.05),且该比例下鱼糜凝胶网络结构致密均一,对水分的束缚能力强。肌原纤维蛋白电泳结果显示,混合比例为3∶4时,肌球蛋白重链交联程度高,形成了大分子聚集体。综上,当鱿鱼与白鲢鱼混合比例为3∶4时,可明显改善混合鱼糜制品的凝胶品质。本研究结果为提高鱿鱼鱼糜制品的凝胶品质及生产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鱿鱼 白鲢鱼 凝胶特性 混合比例 微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来入侵脊椎动物对生物多样性危害的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入侵脊椎动物作为食物链的上游类群,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尤为显著,但长期以来国内缺少对脊椎动物入侵危害的系统阐述.本文从直接影响(捕食危害、种间竞争和繁殖干扰、种间杂交和基因污染等)和间接影响(疾病传播、栖息地环境改变等)两个方面,分别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格局等不同水平上,阐述外来入侵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脊椎动物类群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并以典型生物多样性脆弱区(岛屿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地)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沿线为例,探讨外来脊椎动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最后,概述我国入侵脊椎动物对生物多样性危害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生态安全的国家需求以及国际科学前沿,展望我国外来脊椎动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危害及管控对策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物入侵 脊椎动物 生态危害 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地 全球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弥陀漫滩水体鱼类食物网动态的季节性变化

生态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上游是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漫滩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鱼类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于2019年丰水期(8月份)和枯水期间(11月份)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Bayesian混合模型和SIBER分析方法,对长江上游弥陀漫滩水体鱼类食物网结构动态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丰水期基础碳源的δ13C、δ15N平均值分别为-23.02‰和2.58‰,范围分别为-31.01‰—-11.2‰(δ13C)和-0.51‰—6.84‰(δ15N);枯水期其δ13C、δ15N平均值分别为-21.93‰、7.22‰,范围分别为-26.31‰—-15.36‰(δ13C)和4.89‰—8.81‰(δ15N)。丰水期鱼类食物网能量主要依赖于外源性营养物质,食物链长度达到3.6级;枯水期内源性营养物质是食物网能量的主要贡献者,食物链长度为2.6级。相对于枯水期,丰水期间鱼类群落拥有更大的生态位空间面积,反映了其食物来源的多样化或利用了不同的生境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水文连通性的季节性变化不仅能改变消费者与食物资源之间的耦合模式,也是决定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高低和鱼类食物网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漫滩水体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漫滩水体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物网动态 Bayesian混合模型 长江上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壳色和性别栉孔扇贝群体的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选育中的亲贝选择策略,以长岛海域栉孔扇贝浅红和棕黄两个壳色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壳长(X1)、壳宽(X2)、壳高(X3)、前耳长(X4)、绞合线长(X5)、绞合线宽(X6)6个形态性状,以及湿重(Y)、软体重(Z)和闭壳肌重(W)3个重量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两种壳色群体整体及其雌雄群体与重量性状显著相关的形态性状,分别构建栉孔扇贝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间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闭壳肌重的变异系数最高(0.30);棕黄雄性群体壳宽与闭壳肌重不相关,其余群体6个形态性状与3个重量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浅红群体、浅红雄性群体、浅红雌性群体、棕黄群体、棕黄雄性群体、棕黄雌性群体中对湿重(Y)、软体重(Z)直接影响程度最大的形态性状均为壳长,壳长对湿重的通径系数依次为0.602、0.645、0.580、0.527、0.752、0.343,壳长对软体重的通径系数依次为0.677、0.664、0.770、0.566、0.793、0.688;浅红群体、浅红雄性群体、浅红雌性群体、棕黄群体及棕黄雄性群体对闭壳肌重直接影响程度最大的形态性状为壳长,壳长对闭壳肌重通径系数依次为0.726、0.751、0.717、0.534、0.488,而棕黄雌性群体对闭壳肌重直接影响程度最大的形态性状为壳宽,壳宽对闭壳肌重的通径系数为0.425。浅红群体中作用显著的形态性状对闭壳肌重的直接影响程度显著高于棕黄群体,棕黄群体对闭壳肌重作用显著的形态性状存在雌雄差异。各实验群体决定系数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认为,在栉孔扇贝选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选育目标,挑选不同壳色的雌雄亲本应参考的形态性状不同,重点以壳长为主要选择性状,同时关注其他形态性状的协同选择。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壳色 相关性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对巨藻在我国适生情况的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展新养殖对象及异地栽培需首先掌握物种的生态适应性。有关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在我国海区适应性的研究甚少,海区养殖效果不理想,我国巨藻养殖业发展欠佳。本研究采用MaxEnt构建了巨藻的物种分布模型,当特征组合为乘积型特征(productfeatures)、二次型特征(quadratic features)和片段化特征(hinge features),正则化参数为0.8时,模型预测性能最佳;综合考虑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对模型的贡献率,筛选出6项环境因子用于模型构建,其中,光强与温度对巨藻自然分布的影响最大,在光强不低于2μmol/(m2·s)、年均温度范围10.5~17.0℃条件下,巨藻的适生概率较高。采用所构模型结合ArcGIS预测巨藻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黄渤海,约占该海域面积的13.17%,其中,边缘适生区为5.46%,低适生区为2.85%,中适生区为1.20%,高适生区为3.66%,表明辽东湾、渤海湾是巨藻引种养殖和藻场建设的适宜海域。

关键词: 巨藻 MaxEnt ArcGIS 适生区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玛原甲藻产毒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P.lima)是全球广泛分布的有害赤潮藻类,也是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Shellfish Toxins,DSTs)的主要产生藻之一,其产生的DSTs给海洋环境、渔业及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不同P.lima藻株的产毒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多种环境因子如营养盐、盐度、光照等因素均会对P.lima的产毒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决定了不同区域贝类中DSTs的风险。本文比较分析了全球范围内P.lima的产毒差异,并重点解析了环境因子对其产毒能力的影响,对于全球范围内P. lima产毒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学认知,对未来开展P. lima海洋生态学及食品安全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毒 产毒机制 营养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连环湖地区3种土著虾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摘要:对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黑龙江省连环湖3种土著虾类日本沼虾、秀丽白虾和中华小长臂虾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3种虾基本营养成分日本沼虾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较高,中华小长臂虾的水分含量较高.3 种虾肌肉蛋白质中均测定出氨基酸17种,3种虾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8.09%、72.28%、73.00%,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分别为23.30%、25.88%、26.18%;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63.55、67.46、70.39,氨基酸组成比例符合WHO/FAO评分模式标准.3 种虾肌肉氨基酸评分(AAS)均不低于 0.62,化学评分(CS)均不低于0.43.表明黑龙江省3种土著淡水虾营养价值高,是优质水产产品.

关键词: 日本沼虾 秀丽白虾 中华小长臂虾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