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6882条记录
长江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归纳了白鲟、长江鲟、中华鲟近40年自然资源量变化情况,统计了长江鲟和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数据,评估了增殖放流成效。因物种特性和分布的差异,放流无效的原因迥异。过度捕捞使人工放流长江鲟在放流后6个月之内难逃被“误捕”,而中华鲟放流数量不足及长江和近海过度捕捞导致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甚微,其结果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增殖放流均无法达到自然繁殖群体的补充水平。本文探究了近40年来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在保护、管理和决策上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提出在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1)应编制和实施《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优先项目;(2)应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为指引,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先计划;(3)应设立中华鲟和长江鲟物种拯救行动计划专项,对现有涉栖息地或保护区生态补偿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唯有以恢复长江鲟和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才有望延续和恢复其自然种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长江 白鲟 长江鲟 中华鲟 增殖放流 濒危鱼类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藻类产业标准化现状与体系构建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

摘要:藻类产业是中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概述了中国藻类养殖及加工相关标准制定的现状,构建了藻类标准体系,分别在藻类养殖、病害检测、产品生产、加工和质量检测技术等方面探讨了藻类标准体系的建设情况,提出围绕藻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开展藻类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构建藻类加工基础通用、产品品质评价检测方法、加工质量控制管理和追溯规范、仓储保鲜、鲜冻藻类冷链物流、能耗限额碳中和等标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的建议,旨在通过标准化建设研究推动藻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藻类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标准体系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 13(1):42-50]

关键词: 藻类产业 标准化 标准体系 体系构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石鲷irf7基因克隆及其在病毒感染下的表达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斑石鲷(Oplegnathuspunctatus)干扰素调节因子irf7在虹彩病毒(Iridovirus)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PCR扩增获得了斑石鲷irf7基因CDS区序列,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并在组织水平和细胞水平研究该基因在病毒感染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Opirf7基因CDS区全长为1332 bp,编码443个氨基酸的多肽,具有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的保守结构域。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Opirf7基因在健康个体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皮肤和肠等免疫组织中的表达量也较高。对斑石鲷腹腔注射虹彩病毒诱导抗病毒免疫反应,在组织水平检测Opirf7对病毒感染的响应模式。与对照组(0 h)相比,Opirf7在免疫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细胞水平,建立polyI:C感染的斑石鲷脑细胞系模型,利用qRT-PCR检测Opirf7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poly I:C刺激后,脑细胞系Opirf7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果表明,Opirf7在斑石鲷抗病毒病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斑石鲷 干扰素调节因子7 抗病基因 免疫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条(鱼师)白介素-1β基因克隆及其免疫应答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介素-1β是一种典型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调控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本研究从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中鉴定到2个白介素-1β分子(分别命名为SaIL-1β1和SaIL-1β2)。SaIL-1β1全长c DNA序列为1 292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828 bp,编码275个氨基酸;SaIL-1β2 cDNA序列为1 33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960 bp,编码319个氨基酸。SaIL-1β1和SaIL-1β2编码的蛋白均含有IL-1保守的结构域和12个β折叠,具有结构上的保守性。组织表达分布显示,SaIL-1β1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脾脏和肝脏次之;而SaIL-1β2在鳃中表达量最高,头肾和脾脏次之。脂多糖(LPS)刺激后,SaIL-1β1和SaIL-1β2在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在头肾中,LPS刺激后6 h,SaIL-1β1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10.03倍(P<0.05),随后逐渐回落,在12、24、48、72 h分别为对照组的7.15、4.09、2.71、3.03倍(P<0.05);在刺激后6 h,SaIL-1β2表达量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11.49倍(P<0.05),最后逐渐回落,48h恢复至正常水平,72h下降至对照组的0.29倍(P<0.05)。脾脏中,LPS刺激后6h,SaIL-1β1表达量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6.59倍(P<0.05),随后逐渐回落;SaIL-1β2转录水平表达模式与SaIL-1β2相似。综上,本研究在黄条(鱼师)中鉴定了2种白介素-1β分子,并探讨了其在免疫应答中的表达规律,为研究白介素-1β分子在黄条(鱼师)抗菌免疫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白介素-1β 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 黄条(鱼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烹饪方式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脂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风味差异的形成机制,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研究蒸制和微波加热2种烹饪方式对脂质组成、脂质氧化水解程度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在烹饪后总脂和脂质组成(磷脂、甘油三脂及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蒸制和微波加热的对虾,其脂质组成也有所差别,与蒸制相比,微波加热虾肉中的磷脂含量偏高,而游离脂肪酸含量偏低。鲜虾烹饪后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可能与磷脂的水解有关。蒸制和微波加热加速了脂质的氧化水解,酸价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均显著升高(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鲜虾、蒸制和微波加热虾肉的气味特征有明显不同,且微波加热气味变化更大。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虾肉中分离鉴定出2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2,3-戊二酮、2-丁酮、2-甲基丁醛、己醛、1-辛烯-3-酮和戊醛等是熟虾肉主要的风味物质,且在微波加热的样品中含量更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脂质的氧化水解对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游离脂肪酸中的C14:0、C15:0、C16:1、C18:1n9c、C18:2n6c、C18:3n3与虾肉特征气味形成密切相关。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烹饪方式 脂质 挥发性物质 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可行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在2个具有代表性的牡蛎养殖区——山东荣成桑沟湾和乳山挂子场海域开展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筏式笼养效果对比实验。在牡蛎养殖笼中,奇数层放养长牡蛎,偶数层放养仿刺参。实验设置3个因子:偶数层的底盘类型(普通养殖盘、无孔养殖盘和无孔养殖盘加无节网)、放养仿刺参的密度(1、2和4头/盘)和放养海域(桑沟湾和挂子场),共18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实验期为2020年11月—2021年6月。实验期间,对两海域水体6项指标(叶绿素a、颗粒有机物、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和实验动物的生长、存活等方面进行跟踪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海域叶绿素a和颗粒有机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他4项营养盐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处理组中,两海域各处理组间牡蛎个体体重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海参低密度处理组中,海参个体体重及成活率显著高于海参高密度处理组(P<0.05);在其他处理条件相同时,无孔养殖盘处理组的仿刺参个体体重高于普通养殖盘处理组,在挂子场海域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在牡蛎养殖笼偶数层使用无孔养殖盘并放养1头仿刺参,能在降低牡蛎养殖密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仿刺参的个体体重和成活率。综上,该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可以作为牡蛎规模化养殖区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仿刺参 长牡蛎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生长 营养盐 水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学

海洋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摄食生态学特性,利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对该海域(2°03'S~11°17'S、163°14'E~173°35'E)的682尾大眼金枪鱼进行了食性分析,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和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了叉长、性别、性腺指数等生物因素以及渔获水深、月相等时空因素对摄食生态位宽度和摄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叉长范围在81~195 cm的大眼金枪鱼雌雄个体的性别比例为1:1.85;2)空胃率为25.4%,而在非空胃的个体胃含物中,枪乌贼属(Loligo sp.)、虾类和沙丁鱼属(Sardina sp.)的出现频率较高,依次为40.3%、39.7%、30.1%;3)个体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空胃率随着叉长的增加而增加,高摄食强度的比例随着渔获水深的增加而增加;4)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性别、叉长、月相等因素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渔获水深对J具有显著影响(P=0.024);5)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个体摄食强度随着叉长和性腺指数(P=0.030)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渔获水深的增加而增加(P=0.002),在满月阶段摄食强度较高而在新月前后摄食强度较低(边际显著,P=0.058).

关键词: 热带中西太平洋 大眼金枪鱼 摄食强度 生态位宽度 月相 渔获水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amh基因全长cDNA克隆、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基因的表达及其在性腺发育中的潜在作用,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大口黑鲈amh基因,并制备Amh多克隆抗体,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分析Amh在大口黑鲈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性腺中的表达模式,最后利用HE染色法和免疫组化观察不同发育阶段性腺的形态组织学变化及其与Amh表达的潜在关系。结果显示:大口黑鲈amh基因cDNA序列全长2050 bp,由24 bp5′非编码区、394 bp3′非编码区和1632 bp的开放阅读框组成,共编码543个氨基酸。amh基因mRNA在大口黑鲈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雄鱼精巢中表达量最高,肌肉次之,雌鱼卵巢中表达量最高,肌肉次之。amh基因在雌雄鱼不同发育阶段的性腺中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精巢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卵巢(P<0.05)。同时,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mh蛋白在精巢中表达丰度较高。amh基因在精巢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孵化后65d鱼精巢中其表达量达到最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mh表达于早期精巢的支持细胞;孵化后135d和215d雄鱼精巢中其表达量明显下降, HE染色显示雄鱼精巢处于精子细胞生成和精子形变期, Amh主要表达于支持细胞中,精子占据精巢的绝大部分空间,支持细胞所占面积比例减少。amh基因在孵化后45d、65d和135d雌鱼卵巢中表达量较低,孵化后215d表达量上升,并且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膜边缘及外周的滤泡细胞和颗粒细胞检测到了Amh阳性信号。研究结果表明:在精巢中, Amh可能参与早期精巢发育;在卵巢中,其可能参与颗粒细胞和滤泡细胞发育。综上所述, Amh在大口黑鲈性腺发育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amh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多克隆抗体 性腺发育 大口黑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周期对中华绒螯蟹扣蟹摄食习性和肝胰腺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360只体重为(10.04±1.03)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设置全光照(24L)、全黑暗(24D)和仿自然光照(10D∶14L)3个光照周期,研究光照周期对扣蟹的摄食量、摄食节律及肝胰腺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D∶14L组扣蟹摄食量明显多于24D组,但24L组摄食量与其他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24D组和10D∶14L组在白天和夜晚的摄食量存在显著性差异;24L组扣蟹在各时间点的摄食量无显著性差异,在10:00—13:00以及22:00—01:00时摄食量最高;24D组扣蟹在各时间点的摄食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01:00—04:00摄食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10D∶14L组扣蟹在各时间点的摄食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样在01:00—04:00摄食量最高;在肝胰腺酶活性方面:24L组淀粉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1:00和13:00达到最高峰,脂肪酶活性在01:00达到最高峰,Na+/K+-ATP酶活性在04:00达到最高峰;24D组淀粉酶、脂肪酶、Na+/K+-ATP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在04:00达到最高峰;10D∶14L组淀粉酶活性在07:00达到最高峰,脂肪酶、Na+/K+-ATP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4:00达到最高峰;不同光照周期下肝胰腺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总之,光照周期对扣蟹摄食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扣蟹在全黑暗和仿自然光照下存在明显的摄食节律,全光照下扣蟹存在与其他组相同的摄食高峰,但无明显的摄食节律,揭示光照周期对中华绒螯蟹扣蟹的摄食节律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光照周期 摄食节律 肝胰腺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藻寡糖及其锌络合物对暗纹东方鲀消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饲料工业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褐藻寡糖及其锌络合物对暗纹东方鲀的生长、血清免疫相关酶活性、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以暗纹东方鲀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23%褐藻寡糖、0.23%褐藻寡糖锌,挑选270尾规格均一、体表无伤的河豚,随机分3组,每组3个平行养殖桶,每桶30尾,分别投喂无寡糖的饲料、含0.23%褐藻寡糖的饲料、含0.23%褐藻寡糖锌的饲料,完成8周饲养实验。结果显示:褐藻寡糖对暗纹东方鲀起到促生长作用但不显著(P>0.05);相比于对照组,褐藻寡糖组、褐藻寡糖锌组暗纹东方鲀血清溶菌酶活性分别提高201.761、51.235 U/mL,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褐藻寡糖、褐藻寡糖锌均提高暗纹东方鲀肠道中的胃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褐藻寡糖提高了α-淀粉酶活性,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饲料中添加褐藻寡糖、褐藻寡糖锌可提高暗纹东方鲀血清溶菌酶活性、肠道消化能力,同时维持暗纹东方鲀肠道的细菌多样性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褐藻寡糖 褐藻寡糖锌 暗纹东方鲀 生物学效应 肠道菌群 16S 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