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874条记录
优质小麦品种郑麦119品质及其稳定性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郑麦119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2019—2021年3个年度、12个市(县)共36个环境下的品质指标,探讨其品质稳定性,为该品种的种植区域合理布局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郑麦119的平均面粉吸水率为65.5%,面团稳定时间为12.1 min,湿面筋含量为36.7%,拉伸面积为117.1 cm2,最大拉伸阻力为524.6 BU,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年际间,郑麦119籽粒容重、硬度、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地区间,籽粒容重和峰值黏度差异较大,籽粒水分含量、籽粒硬度、面粉白度、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伸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升值差异不显著。说明该品种品质表现稳定。另外,郑麦119三年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均值分别为3 001.8 cP和3 118.3 cP,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淀粉糊化特性。在制品试验中,郑麦119制作的面包内部结构细腻平滑且面包芯气孔细密,烘焙品质好,综合评分与郑麦366相当,且高于市售商用面包粉;制作的面条,爽滑且抗褐变能力强,蒸煮品质佳,综合评分与郑麦366和市售河套雪花粉相当。证实该品种为面包、面条兼用型小麦品种。

关键词: 小麦 郑麦119 品质稳定性 加工品质 烘焙品质 蒸煮品质 年际间 地区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网斑病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究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感病品种豫花22和抗病品种冀农99杂交得到的F2:3群体进行了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对病斑面积比和病情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抗性主要由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效应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6.72%和65.45%,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a)分别为8.11和21.95。本研究可为花生网斑病抗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花生 网斑病 遗传分析 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生防假单胞菌的筛选与鉴定

中国烟草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和目的】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烟草主要土传病害之一,为筛选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假单胞菌。【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Fusariumrootrot)主要病原具有一定拮抗作用的假单胞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并测定促生防病效果。【结果】(1)分离纯化的2株假单胞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YZ66和绿针假单胞菌P. chlororaphis YX33;(2)YZ66和YX33对茄病镰刀菌(F.solani)菌丝的抑制效率分别为79.66%和76.68%,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的抑制效率分别为79.93%和57.48%,对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basicola)等也有抑制效果;(3)2株菌株具有显著的促生防病作用,YZ66盆栽防病效果在81.21%以上,YX33在67.55%以上;最大叶面积、鲜重等有所增加;(4)2菌株均含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ylicacid,PCA)合成基因,发酵液对病原孢子萌发抑制率84.92%~93.24%,挥发性化合物可抑制病原菌丝生长或产孢。【结论】2株生防假单胞菌具有较好的促生防病效果,应用前景良好。

关键词: 烟草 镰刀菌 假单胞菌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紫花苜蓿上的应用效果比较

中国植保导刊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1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供试药剂,开展田间试验,调查各施药处理对紫花苜蓿的生长调节效果。结果表明,11种药剂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处理区紫花苜蓿的分枝数、叶绿素含量、干草产量、粗蛋白质含量,降低了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除多效唑外,其他10种药剂均能促进紫花苜蓿株高、节间数、节间距、分枝数增加。芸苔素内酯、三十烷醇对紫花苜蓿增产作用明显,较清水对照分别增产19.54%、15.32%,并能提高牧草品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紫花苜蓿 生长指标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药中噻唑膦和阿维菌素的残留检测及膳食风险评估

现代农药 2023

摘要:为评价噻唑膦和阿维菌素在山药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山药中噻唑膦和阿维菌素残留量,并运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膦和阿维菌素在山药上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110%和80%~8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5.5%和1.0%~2.6%,山药中噻唑膦和阿维菌素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噻唑膦施药有效剂量为3 000 g/hm~2;阿维菌素施药有效剂量为375g/hm~2,于播种前施药1次并在收获期采收山药,噻唑膦和阿维菌素的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分别是0.047、0.059 mg,风险商分别为18.7%、93.4%,说明其对一般消费人群是安全的。

关键词: 山药 噻唑膦 阿维菌素 残留量检测 膳食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朝天椒间作套种模式及发展建议

现代农业科技 2023

摘要:河南省是朝天椒种植及销售大省,形成了朝天椒与其他主产农作物不同的间作套种模式。本文总结了河南省朝天椒的主要间作套种模式,分析了间作套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河南省朝天椒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朝天椒 间作套种模式 问题 建议 河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薄皮甜瓜新品种珍甜18的选育

中国果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珍甜18属杂交薄皮甜瓜品种。单果重0.43 kg,果实梨形,果皮、果肉均为白色,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2%左右。植株生长势中等,叶片深绿色,坐果率高,根系发达,综合抗性强。每667 m2产量3 200kg以上,果实发育期25 d左右,全生育期95 d左右,果实成熟后不落蒂,中抗枯萎病。适宜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春季大棚和露地栽培。

关键词: 薄皮甜瓜 新品种 珍甜1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US测试性状的黄淮海地区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玉米DUS测试指南中的39个基本性状,对100份黄淮海地区测试玉米自交系和9份代表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分析,为黄淮海地区玉米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育种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09份玉米自交系各性状总体的平均等位变异数为5.026,变幅为1~9;平均有效等位变异数为2.919,变幅为1.000~6.053;平均Shannon指数为1.133,变幅为0.000~1.928.支持根显色强度(Chr.22)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为花丝显色强度(Chr.9),第一叶顶端性状(Chr.1)遗传多样性最低,有48.72%的性状有效等位变异数大于2.919,61.54%的性状Shannon指数大于1.13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玉米种质遗传背景相对较丰富,将109份材料聚成5类,除D类群包含9份自交系,数量最少外,其余4个类群包含自交系数量基本相同,D类群在其他各类群中遗传相似系数占比较少.各类群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200~0.665,其中,D类群与B类群的遗传距离最大(0.665),其次是D类群与C类群(0.586);C类群与B类群的遗传距离最小(0.200),其次是E类群与A类群(0.212).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DUS测试 黄淮海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功能评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1龄幼虫的控制潜能,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并采用HollingⅡ模型和Hassell-Varley模型分别拟合计算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9.692,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9.231头,且处理单头猎物时间最短,为0.052 d;东亚小花蝽雄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中等,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6.610,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6.949头,处理单头猎物时间为0.059 d;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弱,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3.211,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3.103头,处理单头猎物时间也最长,为0.076 d。东亚小花蝽的日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与搜寻效应呈负相关;其对猎物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分摊竞争强度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强。综上所述,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潜能,其中雌成虫的控制潜能最强。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东方黏虫 捕食作用 干扰反应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商麦156(豫审麦201501)、百农418(豫审麦2015014)、百农207(国审麦2013010)和开麦21(豫审麦2011017)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探讨2019—2021年施氮量[0(N1)、135(N2)、270 kg/hm~2(N3)]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揭示不同施氮量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氮锌积累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氮积累量表现为开花期前叶最高;地上部锌积累量表现为拔节期前叶最高,开花期茎最高;地上部氮、锌积累量在灌浆期、成熟期均为穗部籽粒最高;根氮积累量在返青期前集中于初生根,返青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根锌积累量在冬前期前集中于初生根,冬前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不同器官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氮锌的吸收具有协同效应;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氮锌积累量。N1、N2、N3处理不同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的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4.32%、77.36%、91.32%,穗上、中、下部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锌分别占穗上、中、下部籽粒总锌吸收量的35.68%、32.87%、34.50%。在施氮量小于270 kg/hm2时,生育前中期氮锌积累量主要集中于根、叶、茎、颖壳等器官中,生育后期通过再分配转移到籽粒中;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积累量;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氮、锌分别占84.02%、33.94%。籽粒氮主要来自营养器官的再分配,氮的可移动性较强;锌的可移动性较弱,增加氮肥施用量可增加不同营养器官对穗上、中、下部籽粒锌的再分配,且再分配转移到穗中部籽粒的锌小于穗上部和穗下部籽粒。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氮积累量 锌积累量 氮吸收转移 锌吸收转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