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889条记录
牛轮状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福建农业学报 2023 CSCD

摘要:【目的】建立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便捷检测方法,为福建省BRV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提供便捷技术支持。【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BRV基因组序列,利用Oligo7.0软件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BRV的RT-PCR方法,同时开展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并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22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建立的方法仅能够扩增出BRV的特异性片段,对其他畜禽常见病原体无特异性扩增;该方法的灵敏度为6.86×10~5 copies·μL-1。对2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检测出1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54.5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BRV 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应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为福建省BRV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牛轮状病毒 检测方法 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源强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性强且敏感性高的兔源强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本试验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pvl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检测兔源强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耗时短,仅需约50 min就能完成检测,较已报道的双重PCR方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均省时;该方法特异性强,对兔源低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魏氏梭菌、大肠杆菌和阴性对照(灭菌ddH2O)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敏感性高,最低检测限为10拷贝/μL,分别是已报道的双重PCR方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1 000倍和10倍。此外,该方法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应用该方法检测126份已知结果的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已知结果、已报道的双重PCR方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该方法的建立不仅丰富了兔源强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方法,也为该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强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 pvl基因 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广叶绣球菌多糖分子量分布及抗炎活性比较

食品工业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2种方法制备广叶绣球菌子实体干制品,对2种干制品中可溶性多糖主要成分的分子量分布特性和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比较分析。通过CCK-8法检测这2种可溶性多糖成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应用脂多糖(LPS)建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考察细胞上清液中NO浓度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浓度等指标,比较这2种绣球菌可溶性多糖成分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品中可溶性多糖的主要成分SCG-G的重均分子量为1.48×10~4 Da,真空冷冻干燥品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SCG-D的重均分子量为2.47×10~5 Da。绣球菌冻干品可溶性多糖中的主要成分SCG-D对小鼠巨噬细胞增殖活性影响较小,细胞毒性低,并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NO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释放的作用,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多糖 分子量 抗炎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能力验证样品中沙门氏菌的分离与多相分类鉴定

福建农业科技 2023

摘要:为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与鉴定提供参考,从传统标准检测方法、特异性PCR、分子系统发育3个层面,其中传统标准检测方法基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特异性PCR基于invA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基于16S rDNA,对能力验证(CFAPA-805)样品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3种检测方法结果一致,样品341中检出沙门氏菌,其中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与分子系统发育鉴定结果显示,此次阳性样品中的沙门氏菌为沙门氏菌生化群(Ⅰ),肠炎沙门氏菌肠炎亚种,血清分型为O:9,12:H:g, m。本次实验室的能力验证结果为“满意”,肯定实验室沙门氏菌检测能力。通过比较,特异性PCR鉴定可以确定沙门氏菌是否检出,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鉴定可以确认沙门氏菌的生化群、血清分型与分子分型。

关键词: 沙门氏菌 多相鉴定 血清鉴定 特异性PCR 分子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种质资源核心种质的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2023

摘要:从稻种优异性状鉴定与评价、基因发掘与利用、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3个方面综述了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利用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核心遗传资源进行精准鉴定和评价,挖掘优质基因,构建优质表型的中间材料,加快优异种质材料的利用。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核心种质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品种'金牡丹'自然杂交后代遗传鉴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金牡丹’茶树自然杂交后代进行遗传鉴定,利用EST-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对65个金牡丹自然杂交后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8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92个等位片段,平均等位基因数(Na)、平均观测杂合度(Ho)及遗传多态信息量(PIC)分别为6.86、0.540、0.532。单亲基因型已知时的累积排除概率为0.999,说明选择的28对SSR标记位点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和较高的排除概率,适用于遗传分析和个体的亲子鉴定。15个‘金牡丹’自然杂交后代的遗传鉴定结果表明,MD44、JMD45、JMD47、JMD32为早生绿茶类型;JMD51、JMD53为闽北肉桂乌龙茶类型;MD2、JMD56为闽南‘铁观音’乌龙茶类型;JMD24、JMD26、JMD29、JMD55、JMD59、JMD27、JMD61为‘黄棪’乌龙茶类型。

关键词: 茶树 自然杂交 EST-SSR 遗传鉴定 模拟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回交改良中粳616抗除草剂性状

福建农业科技 2023

摘要:除草剂的使用会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开展非转基因的抗除草剂水稻品种改良迫在眉睫。以中粳616(受体材料)及抗除草剂品种金粳818、净田美占为试验材料,经除草剂(先达豆施乐,5%咪唑乙烟酸含量)浓度梯度试验筛选抗除草剂处理浓度,通过杂交、回交、自交结合除草剂耐药性筛选获得中粳616-TR,进一步分析除草剂对改良后中粳616-TR幼苗萌发及生长的影响,同时以中粳616为对照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除草剂浓度梯度试验结果显示,可将3 mL·L-1作为后续抗除草剂水稻筛选浓度。改良获得的中粳616-TR在3 mL·L-1浓度除草剂处理下,在萌发期和苗期对除草剂均有耐药性,品比试验发现中粳616-TR在农艺性状、产量、抗病性、品质方面与中粳616无显著差异。综上,改良后的中粳616-TR具有品质优、稻瘟病抗性好、产量高兼备抗除草剂性状等特点。

关键词: 粳稻 中粳616 轻简化栽培 抗除草剂 回交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杂交兰株型矮化的影响

福建农业科技 2023

摘要:为了探索杂交兰株型矮化的化学控制,以杂交兰紫妍氏及其叶艺品种福韵西施为材料,通过喷施多效唑(PP333)、烯效唑(S3307)、矮壮素(CCC)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比较分析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后的植株高度、植株宽度、新芽高度和新芽宽度,筛选出控制紫妍氏和福韵西施株型矮化的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浓度。结果表明:喷施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杂交兰株型矮化,从紫妍氏株型矮化整体效果来看,烯效唑的效果优于多效唑和矮壮素,其中150、200 mg·L-1效果最为显著;从福韵西施株型矮化整体效果来看,200 mg·L-1烯效唑和2000 mg·L-1矮壮素是较优的选择。

关键词: 杂交兰 植物生长调节剂 烯效唑 株型矮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主产区普通白菜中农药残留水平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福建省主产区普通白菜中农药残留水平及对人体的膳食暴露风险,采用现有的标准检测方法,对在福建省主产区采集的88个普通白菜样品中的68种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检出农药进行了短期和长期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88个普通白菜样品中,共有68个样品检出了农药残留,总检出率为77.27%;共检出27种农药,其中杀虫剂18种,杀菌剂9种;检出2种及2种以上农药残留的样品占检出农药残留样品总量的83.82%,存在农药多残留现象。利用相关农药的毒理学数据——急性参考剂量(ARfD)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农药残留数据和普通白菜的膳食消费量数据,评估了所检出农药的短期和长期膳食暴露风险。其中,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值(%ARfD)范围为0~90%,长期膳食暴露风险商贡献率(RQc%)范围为0~46%。研究表明,福建省主产区普通白菜中的农药残留水平较低,通过食用该地区生产的普通白菜对消费者的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整体在可接受范围内。

关键词: 普通白菜 农药残留 短期膳食暴露 长期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作年限对辣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连作年限下辣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特征,选取不同连作年限(1、3、5、10 a)下的辣椒根际土壤,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并探究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较于连作1 a处理,延长连作年限导致真菌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显著下降(P<0.05);同时,连作年限变化对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在物种组成中,属于真菌优势菌门的有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和梳霉门,其中,子囊菌门是4个连作处理土壤的绝对优势菌群.在不同连作年限处理的土壤中,镰刀菌属、毛壳菌属和Ovatospora是共有的优势真菌属,其中,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在连作5 a时达到最高,10 a后显著下降(P<0.05);同时,枝顶孢霉属、青霉菌属和曲霉菌属等生防菌的相对丰度在长期连作后显著增大,而毛壳菌属、木霉菌属和被孢霉属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逐渐下降.冗余分析显示,土壤pH及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中,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下降、有益微生物减少和病原菌积累可能是造成辣椒连作障碍的原因.

关键词: 辣椒 连作年限 真菌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