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998条记录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普陀狗娃花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褪黑素作为良好的抗氧化剂,具有抵御非生物胁迫的作用。为探索普陀狗娃花对干旱条件的适应性及褪黑素对干旱条件下普陀狗娃花的缓解作用,本文采用自然干旱的方法,研究叶面喷施褪黑素对普陀狗娃花干旱条件下生长、光合参数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 T1和T2处理的普陀狗娃花的最长枝增量与叶片含水量不断降低,生长势下降。复水后,叶片含水量相比于干旱处理18 d时显著上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CK);干旱处理18 d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为CK的34.95%和36.05%;褪黑素喷施普陀狗娃花(T2)的净光合速率(Pn)在干旱胁迫9、12和18 d时均显著高于自然干旱(T1)组。T1和T2组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坏血酸酶活性显著高于CK组,在干旱胁迫18 d时升至最高;复水后下降,但仍显著高于CK组。结果表明,普陀狗娃花在干旱胁迫初期(3 d)正常生长,而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生长缓慢,长势逐渐降低;叶片喷施褪黑素可以有效增强干旱胁迫下普陀狗娃花幼苗的保水能力及逆境恢复能力。

关键词: 普陀狗娃花 自然干旱 褪黑素 复水 光合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柑橘黑点病菌(Diaporthe citri)发育关联代谢物分析

微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柑橘黑点病是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危害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D. citri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菌丝生长(10 d, T1)、分生孢器形成(20 d, T2)和分生孢器产孢(30 d, T3)三个阶段。通过不同发育阶段代谢组分析,挖掘病原菌发育过程中标记物、关键代谢物,为黑点病菌产孢机制、代谢调控等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技术分析了D. citri发育过程中的代谢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筛选出了显著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了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结果】D. citri生长发育的3个阶段共鉴定出1 090种代谢物,基于二重筛选条件(VIP≥1,fold change≥2和fold change≤0.5),T1 vs. T2、T2 vs. T3、T1 vs. T3比较组分别筛选出265、456和580个显著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是有机酸、甘油酯类、脂肪酸和氨基酸等物质,病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发育与代谢物变化密切相关。亚油酸及其代谢产物[inolenicacid、13-过氧化羟基-9Z,11E-十八碳二烯酸[(±)13-HpODE]、(9S,10E,12Z)-9-羟基十八碳-10,12-二烯酸[9(S)-HODE]、9-氧代-10E,12Z-十八碳二烯酸(9-oxo ODE)、13-氧代-9Z,11E-十八碳二烯酸(13-oxo ODE)、9-过氧化羟基-9Z,11E-十八碳二烯酸[(±)9-HpODE]、9,12,13-三羟基-十八碳单烯酸[9(S),12(S),13(S)-Tri HOME]和(±)9,10-二羟基-12Z-十八碳烯酸(9,10-Di HOME)、γ-linolenic acid]和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物[脂氧素B4 (LXB4)、15-酮基-前列腺素F2a (15-keto prostaglandin F2α)、20-羧基-白三烯B4 (20-carboxy LTB4)和15-脱氧-δ12,14-前列腺素J2 (15-deoxy-δ-12,14-PGJ2)]可能与D. citri产孢机制有关。【结论】D. citri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发育与代谢物变化密切相关,氧化脂类代谢物(亚油酸及其代谢产物和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物)是D. citri产孢的关键代谢物。

关键词: 柑橘黑点病 代谢组分析 代谢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栽培桑黄HPLC指纹图谱及主成分含量测定

浙江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人工栽培桑黄瓦宁纤孔菌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筛选出桑黄的4个标志性成分,并以其中最主要成分Hypholomine B为指标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桑黄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评价其相似度,确定共有峰,同时测定桑黄中苯乙烯吡喃酮类成分Hypholomine B的含量。结果表明,建立了10批桑黄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12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2。系统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一致,将样品分为两类。在1.25~20.00μg范围内,Hypholomine B的进样量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9);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均小于2.0%(n=6);加样回收率为95%~99%,其RSD值为1.48%;10批桑黄样品中Hypholomine B的含量范围为0.15%~0.95%。指纹图谱与HCA、PCA和OPLS-DA相结合可全面地评价桑黄药材质量,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桑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桑黄 指纹图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 苯乙烯吡喃酮类 Hypholomine 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柠檬草精油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柠檬草精油(LG-EO)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活性和机理。方法:通过测定LG-EO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时间-杀灭分析、上清液中AKP活性、电导率和蛋白质泄漏量、细胞形态、膜电位、呼吸链脱氢酶活力及胞内DNA的含量和结构等,研究LG-EO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活性和机制。结果:LG-EO对副溶血性弧菌的MIC范围80~120μg/mL,在80~280μg/mL处理浓度范围,其杀灭效果随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提高,240μg/mL LG-EO处理10 min即可灭活全部副溶血弧菌。与高于MIC的LG-EO共培养,副溶血弧菌细胞壁、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上清液中AKP活性、蛋白质含量和电导率上升,细胞边界模糊和内容物流失。菌体细胞膜电位、呼吸链脱氢酶和ATP酶活性等显著降低。基因组DNA的核酸电泳和紫外吸收光谱提示,DNA在LG-EO作用下流失严重并与主要成分柠檬醛发生互作。结论 :柠檬草精油对副溶血性弧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LG-EO通过破坏细胞壁、膜构造,干扰细胞能量代谢,造成DNA流失或变性等快速杀灭副溶血性弧菌。本研究为探明LG-EO的抑制致病性弧菌机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水产品加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柠檬草精油 抑菌机理 细胞通透性 能量代谢 DNA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铁皮石斛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是一个在植物中高度保守的蛋白,通常在次生代谢途径中起作用。该文利用隐马可列夫模型(HMM)在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全基因组中进行UGT基因家族成员筛选,共得到44个UGT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对铁皮石斛基因的结构、系统进化以及启动子区域原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UGT基因家族可分为4个亚家族,各亚家族中UGT基因具有相对保守的基因结构,拥有9个保守的结构域。UGT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含有多种植物激素及环境因子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表明UGT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受到植物激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诱导,比较铁皮石斛不同组织中UGT基因的表达,发现UGT基因在铁皮石斛各个部位中均有表达,可以推测UGT基因在铁皮石斛多个组织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铁皮石斛菌根共生低温胁迫、缺磷胁迫的转录组分析,该研究发现仅有一个基因在菌根共生和低温、缺磷胁迫下均上调表达。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兰科植物UGT基因家族的功能,为深入研究铁皮石斛多糖代谢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 基因表达 系统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农药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RiME HLB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建立了斑马鱼中肟菌酯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在0.0001~0.05 mg/L范围内,肟菌酯进样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添加水平分别为0.0005和0.05 mg/L时,肟菌酯在水样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6%~1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1%~8.9%;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1和10 mg/kg时,其在鱼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0.5%~104%,RSD为1.4%~3.3%.肟菌酯在水样中的定量限(LOQ)为0.0005 mg/L,在鱼肉中的LOQ为0.01 mg/kg.利用所建立的方法,研究了在水生生物鱼类的1/10急性毒性基准剂量(ALB)值(7.15×10?4 mg/L)和ALB值(7.15×10?3 mg/L)、斑马鱼的1/100 LC50值(5.10×10?4和1.20×10?3 mg/L)以及1/10 LC50值(5.10×10?3和1.20×10?2 mg/L)剂量暴露下,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肟菌酯连续暴露192 h后,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系数(BCF)为113~178,具有中等生物富集效应.研究表明,生产中在使用肟菌酯时,应考虑其低浓度暴露下因生物富集作用而对水生生物引起的生态毒理学风险.

关键词: 肟菌酯 斑马鱼 生物富集 急性毒性 水生生物基准 水生生态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嘧菌酯在杨梅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浙江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嘧菌酯在杨梅中的残留分析方法,考察嘧菌酯在杨梅中的储藏稳定性,通过开展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在杨梅树上1年(2018年)6地的田间试验,明确嘧菌酯在杨梅上的残留特征及膳食风险。杨梅样品中嘧菌酯经乙腈提取,碱性氧化铝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05 mg·L-1范围内,嘧菌酯在溶剂及基质中的峰面积与其对应的质量浓度间线性关系均良好,R~2≥0.999 1。当添加质量分数为0.01~30.0 mg·kg-1时,嘧菌酯在杨梅中添加回收率为90%~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7.9%,定量限(LOQ)为0.01 mg·kg-1,该方法能用于检测嘧菌酯在杨梅中的残留量。杨梅中嘧菌酯在冷冻储藏条件下较为稳定,在≤-18℃储藏条件下杨梅样品储藏650 d,其降解率低于14.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在杨梅上降解较快,其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2~5.0 d。按照300 mg·kg-1(制剂用药量:1 667倍液)对杨梅树施用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次,施药间隔10 d,最后一次施药后20、25、30 d,杨梅中嘧菌酯的残留量分别为0.012~0.57、<0.010~0.52、<0.010~0.28 mg·kg-1。嘧菌酯的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ational estimated daily intake, NEDI)是6.111 4 mg,风险商(risk quotient, RQ)为48.5%,对一般人群健康风险较低。

关键词: 嘧菌酯 杨梅 残留 消解 储藏稳定性 膳食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茎基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植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豌豆(Pisum sativum)是我国重要的豆类经济作物,病害对豌豆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最终确定引起豌豆茎基腐病的3种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芸苔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和格氏镰刀菌(F. grosmichelii),优势菌株为尖孢镰刀菌,分离率为53.6%。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5种供试杀菌剂对3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咯菌腈和戊唑醇的抑菌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豌豆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豌豆 茎基腐病 分离与鉴定 杀菌剂 敏感性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膨化豆粕与全脂膨化大豆对仔猪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普通豆粕、膨化豆粕和全脂膨化大豆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差异,以及以膨化豆粕和全脂膨化大豆替代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部分豆粕对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测定体外消化率.动物试验选用108头初始体重为(10.10±0.57)kg的42日龄健康杜×长×大仔猪(公母各半),按区组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膨化豆粕组以9.66%膨化豆粕替代对照组日粮中9.66%的豆粕,全脂膨化大豆组以12% 全脂膨化大豆替代对照组日粮中9.66% 豆粕和2.34% 豆油.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膨化豆粕与全脂膨化大豆的体外粗蛋白质消化率均高于普通豆粕(P<0.05),且膨化豆粕高于全脂膨化大豆(P<0.05);与对照组相比,膨化豆粕组降低了仔猪耗料增重比(P<0.05),其他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膨化豆粕组与全脂膨化大豆组均提高了干物质、总能、粗蛋白质、粗脂肪以及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P<0.05);膨化豆粕组血清中白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和全脂膨化大豆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膨化豆粕组与全脂膨化大豆组血清中总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均降低(P<0.05).本试验条件下,膨化豆粕、全脂膨化大豆体外粗蛋白质消化率均高于普通豆粕,日粮中以膨化豆粕或全脂膨化大豆替代普通豆粕均可降低仔猪的耗料增重比,提升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善仔猪的生长性能,但日粮中添加膨化豆粕和全脂膨化大豆的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仔猪 膨化豆粕 全脂膨化大豆 生长性能 表观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三省和浙江木耳稳定同位素特征与产地溯源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稳定同位素在黑木耳产地溯源中的可行性,本研究从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产地采集74份代表性黑木耳样品,从新疆采集11份代表性黑木耳样品作为外部验证,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δ13C、δ15N、δ~2H、δ18O值,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产地溯源判定。结果表明,东北黑木耳δ13C、δ15N、δ~2H、δ18O值分别为-24.5‰~-22.7‰、-0.9‰~3.1‰、-62.2‰~-34.6‰、15.9‰~19.4‰;浙江黑木耳δ13C、δ15N、δ~2H、δ18O值分别为-26.2‰~-24.5‰、-0.9‰~1.2‰、-24.9‰~-9.0‰、19.9‰~22.2‰,两产地黑木耳δ15N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3C、δ~2H和δ18O值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黑木耳判别模型训练集总体判别率为98.4%,验证集总体判别率为95.2%;浙江黑木耳判别模型训练集总体判别率为100%,验证集总体判别率为100%,具有较好的判别准确性。综上所述,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能够较好区分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浙江黑木耳,对不同黑木耳进行产地溯源和判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黑木耳 稳定同位素 产地溯源 偏最小二乘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