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64条记录
红曲黄酒寒热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破解现有黄酒产品热性高,易"上火"的技术难题,探究温和型红曲黄酒新产品生产技术。方法:通过小鼠动物模型实验测定不同给药组小鼠灌胃造模28 d的外观特征、日平均肛温、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促甲状腺激素(TSH)、环磷酸腺苷(c AMP)和环磷酸鸟苷(c GMP)等血清生化指标及寒热指数,研究添加凉性配料、冷处理技术、非热除菌技术及所用红曲米性味等因子对传统黄酒寒热性的影响。结果:寒药组小鼠有明显的寒证表现,热药组小鼠有明显的热证表现,传统热杀菌黄酒各项指标与热药组较为接近,均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凉性配料共发酵或共陈酿、冷处理技术、非热除菌技术以及采用乌衣红曲米发酵均可降低黄酒的热度,与传统热杀菌黄酒相比,其寒热指数分别降低了43.04%,32.43%,45.07%,36.80%,26.38%,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传统热杀菌黄酒属热性,采用添加凉性配料共发酵或共陈酿技术、冷处理技术、非热除菌技术及乌衣红曲米发酵均可显著降低黄酒的热度。

关键词: 红曲黄酒 寒热性 影响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即食杏鲍菇热风-真空联合干燥工艺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加工副产物(菇头),对其进行联合干燥开发成即食杏鲍菇休闲产品。选取干燥速率、感官评分、色泽明亮度和硬度的综合值为评价指标,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即食杏鲍菇生产中热风-真空联合干燥工艺参数,同时与热风干燥(60℃)、真空干燥(-0.09 MPa,60℃)产品的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热风干燥温度和真空干燥温度对即食杏鲍菇干燥过程影响极显著(P<0.01),热风时间影响显著(P<0.05),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真空干燥温度、热风干燥温度和时间,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先热风干燥(60℃,20 min)(转换点湿基含水率≤78%),后真空干燥(55℃,-0.09 MPa);联合干燥即食杏鲍菇休闲产品的品质优于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产品的品质,能耗比真空干燥减少57%,但高于热风干燥。研究为实现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食用菌 干燥 优化 热风-真空联合干燥 品质 响应面法 即食杏鲍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轴旋转式植物湿润栽培装置的研制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满足在地面进行空间植物生长试验和研究的需要,该文研制了能模拟空间微重力效应的二轴旋转式植物湿润栽培装置,介绍了该装置的总体设计、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植物三维旋转栽培盘同时绕着2根相互垂直的旋转轴进行旋转,转速可独立在线无级调节。通过盘内植物湿润栽培介质材料筛选与优化组合,结合渗水管路和旋转水接口等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介质始终保持整体湿润而外层表面无明水出现,且易于植物根部的固定,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水、气、肥等生态环境。建立具备严格气密性的受控密闭舱,并配置植物生长监控和综合环境监测系统。应用试验分析表明,湿润栽培方法可以满足植物悬空低速三维旋转栽培的要求,装置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关键词: 栽培 装置 设计 植物 模拟微重力 湿润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糖姜间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其动力学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避免糖姜焦糊的微波真空干燥模式,该文以湿糖姜为原料,研究真空度、功率质量比及姜块的体积对糖姜间歇微波真空干燥速率及品质的影响,建立糖姜干燥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糖姜采用间歇式微波真空干燥技术,能避免焦糊和褐变的发生,适宜微波加热和间歇时间分别为30和90s,功率质量比为10~15W/g,真空度为-80kPa;糖姜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满足指数模型,该模型能很好预测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糖姜含水率随干燥时间、比功率、真空度和姜块体积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为实现糖姜的可控制工业化干燥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 干燥 动力学 模型 糖姜 微波 真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能值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沼气工程与种植业相结合,构建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是当前处理猪场粪水的循环农业新模式。该文针对循环农业模式缺乏科学评价体系,以单纯的生猪养殖(模式Ⅰ)为参照,运用能值理论对福清星源畜牧场循环农业模式(模式Ⅱ)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式Ⅱ整体效益优于模式Ⅰ,环境负载率比模式Ⅰ降低了15.00%,可持续发展指数提高15.71%,经济效益比模式Ⅰ提高18.96%,生产效益略低于模式Ⅰ。模式Ⅱ实现"资源减量化、物质再循环和再利用",并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该文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农业 系统 沼气 种植 循环农业 能值分析 资源化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养殖舍生物土壤滤体除臭装置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土壤生物滤体除臭装置对于畜禽养殖场散发出的恶臭气体的去除效果,该文概述了生物土壤滤体除臭装置性能指标、结构和工作原理。确定了关键部件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并通过在气体分布基质层中增加布气网管方式提高臭气滤除效果。采用的活性土壤滤层配方为:草腐土75%,珍珠岩20%,黑炭5%,滤层高度1000mm,滤料表面负荷15.5~22.0m3/(m2.h),滤料湿度控制范围(52±3)%。试验结果表明,主要恶臭物质NH3、CH4和CO2去除率大于95%;CO和氮氧化物(以NO2计)去除率大于85%,与畜禽臭气共同扩散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总悬浮物(TSP)去除率大于95%,系统排出气体的臭气浓度分别为7.5~8.0,符合达标排放要求。

关键词: 生物过滤 除臭率 装置 畜禽养殖舍 土壤滤体 臭气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球盖菇漂烫液喷雾干燥制营养精粉工艺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大球盖菇漂烫液的营养成分,对其进行喷雾干燥,并优化其工艺参数,选取热风温度、雾化压力和总固形物质量分数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法组合设计,对大球盖菇漂烫液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大球盖菇漂烫液喷雾干燥的较佳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添加量15%、进料流量10mL/min、进料温度70℃、热风温度172℃、雾化压力92MPa、总固形物质量分数15%,该条件下大球盖菇漂烫液营养精粉得率为60.26%、抗氧化保留率83.92%、含水率3.2%、溶解时间65s。研究为实现大球盖菇漂烫液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喷雾干燥 优化 营养成分 大球盖菇 漂烫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中游离氨基酸指纹图谱变化规律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游离氨基酸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的代谢变化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工艺对其指纹图谱化学模式的影响,分别以铁观音、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品种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其新梢生育及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AQC(6-氨基喹啉基-N-羟基琥珀酰亚氨基甲酸酯)柱前衍生化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8种已标定游离氨基酸指纹峰面积经标准化(尤其是自然对数变换)数据预处理后,再进行相似度分析(夹角余弦)、聚类分析法(欧氏距离-近邻法)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4个茶树品种可划分为铁观音和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2个类群,不同生育期芽叶与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可进行较好区分。茶氨酸、甘氨酸、谷氨酸等8种主要游离氨基酸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发生较为明显的增减变化,且在中、小开面2~4叶中的含量相对较低;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各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小幅变化,毛茶成品中略有增加。由此可见,游离氨基酸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含量及组成的动态变化较清香型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影响更为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清香型乌龙茶鲜叶原料选取和品质工艺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氨基酸 模式识别 主成分分析 乌龙茶 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茶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茶叶在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规律,以绿茶为原料,进行了微波真空干燥试验。通过绘制干燥曲线和失水速率曲线,研究相对压力、比功率对绿茶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影响,并建立干燥动力学模型,量化比功率与干燥时间、含水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茶微波真空干燥过程按失水速率快慢可分为加速和降速2个阶段,无明显恒速干燥阶段;随着相对压力降低,干燥时间缩短,但-80kPa后继续降低相对压力对含水率变化影响不显著;比功率越大干燥时间越短;绿茶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模型满足Page方程,该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含水率随干燥时间、比功率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为实现绿茶的可控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 微波 干燥 动力学 绿茶 干燥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受控密闭舱内红萍载人供氧特性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萍生长繁殖速率高,光合作用放O2能力强,营养丰富,适合作为色拉型蔬菜,且可以多层湿润养殖,可望在空间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起到提供O2和新鲜蔬菜,吸收CO2的作用。该研究试图弄清红萍载人供O2特征,为红萍生物部件进行系统总体地面模拟试验以及空间应用奠定基础。建立受控密闭试验舱和红萍湿养装置,在"红萍-人"共存情况下,测定密闭舱内O2、CO2浓度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舱内红萍全部采用湿养,人工光照保持7000~9000Lx条件下,人的呼吸作用与红萍的光合作用相辅相成,舱内O2、CO2浓度趋于平衡,理论上计算约10m2面积红萍基本上能满足1名航天员对O2的需要。密闭舱内CO2浓度升高对促进红萍净光合效率有明显效果。这说明红萍光合放O2能力很强,能有效促使密闭舱内O2、CO2浓度朝着有利于人生存环境方向平衡,进而验证红萍空间应用前景。

关键词: 光合作用 供氧 空间应用 载人 受控密闭舱 红萍 湿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