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黑土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强 1 ; 窦森 2 ; 焦云飞 1 ; 彭畅 1 ; 张秀芝 1 ; 高纪超 1 ; 朱平 1 ; 高洪军 1 ;

作者机构: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2.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秸秆还田;条耕;深翻;黑土;物理性质

期刊名称: 东北农业科学

ISSN: 2096-5877

年卷期: 2022 年 004 期

页码: 52-56,6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黑土耕层(0~40 cm)土壤物理性质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了秸秆不还田(CK)、秸秆连年覆盖还田(SCR)、1年秸秆深翻还田+1年秸秆旋耕还田(MBR/RTS)、秸秆连年深翻还田(MBR)和秸秆覆盖(条耕)+秸秆覆盖(条耕)+秸秆深翻还田(SC/SC/MB)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CK比较,SCR、SC/SC/MB和MBR 3个处理分别在0~10 cm、0~20 cm、10~3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固相比例和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毛管空隙度、田间持水量以及饱和含水量。其中3个处理显著增加相应土层平均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分别为5.53%、13.5%、4.87%和16.2%、12.3%、16.9%。SC/SC/MB和MBR 2个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高11.0%和10.9%。总之,条耕和深翻耕作方式配合秸秆还田均能改善相应土层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玉米产量。

  • 相关文献

[1]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耕种技术研究. 蔡红光,梁尧,刘慧涛,刘剑钊,秦裕波,刘方明,袁静超,张洪喜,任军,王立春. 2019

[2]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实证及效益分析. 刘剑钊,袁静超,梁尧,贺宇,张水梅,史海鹏,蔡红光,任军. 2021

[3]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黑土区春玉米田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吕艳杰,于海燕,姚凡云,曹玉军,魏雯雯,王立春,王永军. 2016

[4]长期秸秆还田对黑土碳氮及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朱平,付菊升. 2011

[5]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基于多级团聚体结构的物理和化学保护作用. 刘思佳,关松,张晋京,任军,蔡红光,安娜,宋欣蔚. 2019

[6]秸秆全量还田条耕种植模式对春玉米出苗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曹庆军,杨粉团,孔凡丽,崔正果,刘亚军,崔英,王影,程延河,李会之,赵丽娟,王艳丽,王贵满,李刚,宋春玲. 2020

[7]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梁尧,蔡红光,杨丽,程松,张水梅,袁静超,刘剑钊,刘松涛,任军. 2021

[8]东北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途径探讨. 米国华,伍大利,陈延玲,夏婷婷,冯国忠,李前,石东峰,苏效坡,高强. 2018

[9]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种床质量的影响及其与幼苗群体建成和产量的关系. 曹庆军,李刚,杨浩,娄玉勇,杨粉团,孔凡丽,李辛琲,赵新凯,姜晓莉. 2023

[10]黑土土壤肥力演变规律长期定位监测研究. 朱平,彭畅,高洪军. 2005

[11]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黑土土壤生产力及肥力影响研究. 高洪军,朱平,彭畅. 2005

[12]长期不同施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李强,朱平. 2015

[13]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磷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朱平,任军,梁成华,彭畅,高红军. 2004

[14]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高星爱,张余莽,赵兰坡. 2009

[15]长期施肥农田黑土微生物量碳、氮季节性变化. 张明,白震,张威,丁雪丽,宋斗妍,朱俊丰,朱平. 2007

[16]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胡敏素结构特征的影响—固态~(13)C核磁共振研究. 张晋京,窦森,朱平,高洪军,宋祥云. 2009

[17]黑土有机培肥对土地生产力及土壤肥力影响研究. 高洪军,朱平,彭畅,窦森. 2007

[18]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鲜食玉米品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曹庆军,李刚,杨粉团,姜晓莉,曹欣欣,王富刚,毛刚,孔凡丽. 2018

[19]吉林省中部黑土区玉米氮肥效应研究. 侯云鹏,孔丽丽,秦裕波,尹彩侠,张国辉,王蒙,张宽,王秀芳,谢佳贵. 2012

[20]长期培肥黑土脱氢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梁成华,朱平,任军.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