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简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以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科技工作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围绕全省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全省“三农”服务,为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引领。   全院设有畜牧科学分院(下设畜牧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动物生物技术研究所、草地研究所4个副处级研究所)、玉米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大豆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资源研究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果树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经济植物研究所、农村能源与生态研究所、花生研究所等16个专业研究所,1 个农业信息服务及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1个农场,2个综合试验站。另外,主管一所大专学校——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全院承建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春)、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植物转基因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吉林)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58个,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岗位13个、综合试验站10个。   全院现有在编职工1231人(不包括主管单位),科技人员884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351人,博士119人(含在读)。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19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2人,吉林省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2人。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智力支持。   吉林省农科院总占地面积819.1公顷,总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504台(件),收集保存各类植物种质资源3.04万份,收藏科技文献30万余册,各种珍贵档案资料4万余卷,编辑出版《玉米科学》、《吉林农业科学》、《农业科技管理》、《牧草与饲料》、《农产食品科技》5个学术期刊,设有“农友网”“吉林玉米网”“吉林星火计划网”3个网站。丰厚的科技资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院共取得鉴定验收成果363项。获得授权专利71项,发布标准46项,通过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226个,获奖成果157项。这些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年新增社会效益50亿元。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应用此技术,培育出世界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超级稻品种“吉粳88号”是2008年农业部全国水稻粳稻单品种推广面积第一大品种,占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创我国常规超级粳稻单一品种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和经济效益新纪录,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玉连续创造雨养条件下我国春玉米高产纪录,累计示范推广8980.4万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吉林省推广的重大增产技术,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松辽黑猪是我省近年来通过国家级审定的唯一猪品种,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向未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将秉持“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院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研任务来源于生产、科研工作服务于“三农”的科研思想不动摇,坚持一切为了科研、一切服务科研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坚持民主管理和专家管理科研和学术活动的管理理念不动摇,加速科技创新,强化为“三农”服务,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查看更多】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43条记录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分院
  • 发文量: 1271
  • 被引量: 768
  • EI: 1
  • SCI: 70
  • 北大核心: 365
  • CSSCI: 0
  • CSCD: 216

研究主题:畜牧研究、草地研究、动物营养研究

简介:畜牧分院隶属于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是一所以畜牧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公益型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其前身始建于1913年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农事试验场畜产部,后经历伪满州国国立农事试验总场畜产部、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处公主岭农事试验场畜产系、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到1959年成立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随后随着人员的增加和科研实力的进一步增强,1989年扩建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分院,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托吉林省农科院在长春市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共建了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畜牧分院也随之成为中心的重要科研机构。   畜牧分院下设3个研究所(畜牧研究所、草地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和14个研究室,占地近30公顷,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现有职工94人,其中科技人员51人;科技人员中具有研究员职称的12人,具有副研究员职称的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0人。其中一级研究员5人,占东创中心一级研究员总数的25%;二级研究员4人;三级研究员2人。   承担建设的国家、省级科研机构有:农业部牛胚胎移植中心、农业部北方种猪测定站、东北黑猪生产基地等。   随着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实行的“一院两体”的改革,畜牧分院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1999年我们成立了吉农草业有限责任公司,现下设3个分公司:草产品加工厂、长春吉农宏日景观生态有限公司、内蒙古科左中旗绿洲草业科技发展公司。2006年又成立了坤成牧业有限公司,下设种猪场、种羊场、种牛场、种鸡厂和饲料厂。产业化主体的建立为畜牧分院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分院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分院现有科研课题58项,其中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支撑”等项目共11项,承担省部委以及厅局级项目共47项。自1978年科学大会以来,共取得获奖的科技成果近百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大会奖4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省部级二等奖16项,省部级三等奖24项,省部级四等奖10项。省科学大会奖5项。育成了草原红牛、松辽黑猪、新吉细毛羊、公农系列紫花苜蓿及碱茅草等优良品种,并在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技术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吉林省乃至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今依托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这个东北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畜牧分院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现代畜牧业研究与开发、畜牧业新技术辐射与科技人才培训的基地,为吉林省、东北地区乃至我国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发文量: 1171
  • 被引量: 668
  • EI: 9
  • SCI: 147
  • 北大核心: 463
  • CSSCI: 1
  • CSCD: 532

研究主题:

简介: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简称资环所)隶属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组建于2003年6月,其前身为土壤肥料研究所和农业综合研究所,是从事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产品安全生产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机构。资环所面向东北,以实现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围绕作物丰产优质、资源高效与环境友好等方面,开展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与耕作制度、农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领域技术研发与示范工作。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连续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百强”研究所。   资环所拥有完备的试验条件、配套的基地和完善的科研梯队。设有作物栽培、植物营养、旱作节水、土壤改良、耕作制度、黑土资源、作物栽培、农业机械、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等11个研究领域,24个研究方向。拥有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东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玉米区域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农业部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部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吉林省旱作节水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公主岭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公主岭观测实验站等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拥有Li-6400光合测定系统、LC Pro+ 全自动便携式光合仪、FM叶绿素荧光分析系统、 根系活体数字成像系统、作物冠层仪、CI-203手持式激光叶面积仪、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等先进仪器设备50余台(套)。现有职工64人,其中研究员15人,副研究员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引进归国博士后2人;研究人员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管高级专家4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   “十一五”以来,资环所共计主持或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吉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经费超过7000万元。鉴定验收成果30余项、专利15项,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17部,发表论文570余篇,SCI收录30余篇。其中,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创造了雨养条件下春玉米最高产量纪录,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该技术由原有的均匀垄(65cm)种植,改成宽行90cm、窄行40cm的宽窄行种植。适宜在雨养条件下,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应用,该成果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和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针对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退化严重、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通过30年定位监测相关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突破与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12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玉米专用降解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保温保墒、省肥节水、高产高效、环境友好等特点,有效解决了普通地膜覆盖对农田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3WFZ-12型玉米自走式喷药施肥机”,该机械可在玉米全生育期的任何时间进地喷药施肥,一次通过可喷药12垄,施肥3垄,该机通过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并获得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国际发明铜奖,吉林省发明创造大赛三等奖。   资环所重视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与加拿大、美国、日本、波兰、俄罗斯、英国、挪威等10余个国家开展合作研究,2011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厅授予我所为20家首批“吉林省国际合作基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几十个科教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 发文量: 758
  • 被引量: 446
  • EI: 2
  • SCI: 55
  • 北大核心: 281
  • CSSCI: 0
  • CSCD: 254

研究主题:

简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历史悠久,大豆研究始于1913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公主岭农事试验场。1979年9月22日,大豆研究所正式成立,是农业部重点建设的全国九个农业科研测试中心之一。   目前,大豆研究所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批准的“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农业部批准的“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吉林分中心”、 “农业部东北中晚熟大豆产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的技术依托单位。   大豆研究所下设杂交大豆、种质资源、抗性遗传育种、分子育种、高产与品质育种、栽培与生理等6个研究室。科研队伍勇于奉献、精诚团结,现有职工50名,其中博士6名,在读博士6名,高级科研人员18名,多名科技人员出国深造,学术思想紧跟世界前沿。拥有试验地32公顷,在海南设有南繁基地,有先进的仪器设备200余台套。   目前大豆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省科技厅、省农委、省财政厅等科研项目40余项,经费总额达2100多万元。在杂交大豆、大豆育种、种质资源、栽培生理等方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5项,在全国大豆科研单位中位于前列。“八五”期间,在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能力综合评估中,大豆研究所进入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和农业基础研究“十强”,在“十五”评估中也进入百强,并名列前茅。   大豆研究所目前保存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资源1万余份,通过鉴定、评价和资源的创新利用,筛选出一批品质、产量、抗性等性状突出的材料,并在育种中应用。建所以来,已经有150余个大豆品种通过了吉林省和国家的审定,28个大豆品种申请了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已经有10个品种获得授权,育成品种创造了国内大豆脂肪含量、异黄酮含量的最高纪录。育成的“吉育号”大豆新品种占吉林省大豆种植面积的50%以上,其中主推品种40余个,这些品种在吉林省及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大豆良种选育、种子繁殖、种子加工、良种栽培技术配套和种子经营推广上,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系列化研究开发体系。   大豆研究所自1993年实现大豆“三系”配套以来,杂交大豆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该项研究获得了美国、中国和日本发明专利,相关研究获得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杂交大豆研究还获得了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目前已育成杂交豆1号至7号等世界上首批大豆杂交种,为大幅度提高大豆单产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随着杂交大豆制种技术日趋成熟,杂交大豆大面积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   大豆研究所非常重视与国内外科研、教学单位的合作,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研讨,本着开放、合作、交流、发展的原则,“走出去、请进来”,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外大学与公司开展合作与交流,为国内大豆研究单位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大豆研究所把服务“三农”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努力做好技术培训和成果宣传,把农业、农村、农民最需要的科技成果及时推广转化为生产力,把“三农”的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动力,突出显示自身在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发文量: 686
  • 被引量: 417
  • EI: 0
  • SCI: 30
  • 北大核心: 271
  • CSSCI: 0
  • CSCD: 322

研究主题:玉米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害虫监测预警研究;玉米、水稻及大豆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农田杂草综合治理研究。

简介: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地处吉林省公主岭市,始建于1950年,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的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以农业有害生物灾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为主,解决农业生产中植物保护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生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所现有农业昆虫、植物病害、农业微生物、植保生物技术、杂草综合治理和农药6个科研团队。传统优势研究领域包括:玉米病虫害生物防治,害虫监测预警,玉米、水稻及大豆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农田杂草综合治理等几个方面。现有职工64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17人,博士18人,硕士20人。研究所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健全,基础及实验设施完备。已建成的科研技术平台包括:吉林省农业昆虫重点实验室、国家赤眼蜂产业化示范基地及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微生物研究平台。“十二五”以来,农业部东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公主岭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吉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国家玉米工程重点实验室—玉米病虫草害防控实验室以及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共建的公主岭农业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等6个科研平台也相继依托我所启动建设。本研究所是国家农药登记试验指定单位及国家北方水稻区试、国家玉米区试、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区试、吉林省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区试的抗病性鉴定单位。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发文量: 647
  • 被引量: 416
  • EI: 2
  • SCI: 14
  • 北大核心: 114
  • CSSCI: 0
  • CSCD: 176

研究主题:

简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其前身可追溯至1913年伪满公主岭农事试验场的水稻种子繁殖基地。1953-1959年曾是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作物育种系下辖的水稻研究组,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吉林省水田面积和水稻生产的急剧发展,水稻研究所成立。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下设超级稻育种、常规育种、分子育种、杂交水稻育种、品种资源、栽培与耕作等7个研究室。共有科技人员31人,拥有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9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13人。水稻所承担了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吉林省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吉林省有机水稻科技创新中心、农业部北方粳稻区原原种繁殖基地、农业部水稻盐害科学观测试验站的建设任务,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全自动耐盐碱鉴定圃1200平米、耐冷鉴定圃3000平米,拥有分子育种、栽培生理、生态及品质分析仪器160余台套。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在北方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北方粳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成绩卓著,并享有领先地位。先后承担了863计划、科技支撑、丰粮工程、跨越计划等科研项目139项,收集保存国内外品种资源6000余份,选育出水稻新品种120余个,品种覆盖率占吉林省水稻面积70%以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农业部神农奖一等奖2项,丰收奖一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0项,为我国北方水稻科技进步和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发文量: 537
  • 被引量: 338
  • EI: 4
  • SCI: 139
  • 北大核心: 240
  • CSSCI: 0
  • CSCD: 305

研究主题: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至今,已经建立起“植物转基因育种与生物反应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植物应用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 4 个学科,开展了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功能基因挖掘、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评价等相关研究工作。

简介:一、目标定位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针对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和水稻,开展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品种遗传改良战略储备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基础研究。   二、历史沿革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于 2002 年,是院重点发展和支持的研究所之一,其前身为大豆研究所生物技术室。研究工作始于 1975 年,先后开展了原生质体培养、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等研究工作。 1997 年,生物技术室获吉林省科委批准,正式组建“吉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历经 12 年的建设和发展, 2009 年获得吉林省政府授牌,正是定名为“吉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在 1999--2002 年期间,承担了“国家转基因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吉林)”建设项目,于 2002 年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国家转基因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建成。同年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生物技术中心在“十五”、“十一五”期间作为国家转基因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和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的技术依托部门,承担了条件能力建设和相关课题的研究任务。   三、科研活动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至今,已经建立起“植物转基因育种与生物反应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植物应用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 4 个学科,开展了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功能基因挖掘、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评价等相关研究工作。   截止到 2009 年底,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转基因生物重大专项、国家“ 863 ”计划、国家“ 97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 948 ”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各类地方项目等科研和基础建设项目 100 余项,累计获得经费资助近 2.5 亿元。 “主要农作物规模化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 高油、抗逆大豆品种的生物技术创制与推广 ” 等 7 项成果分别荣获成果吉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以及中华神农科技进步奖。公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320 篇, SCI 收录 43 篇。申报发明专利 8 项,已经获准授权 5 项。   四、设施平台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评价于一体,具有完备的工程化植物转基因新品种培育技术集成设施,具备规模化转基因农作物生产和环境安全评价能力。拥有 6600 平方米 植物转基因研发中心(长春), 7200 平方米 植物转基因工程化车间(公主岭), 5000 平方米 的现代化温室,配备了价值 1500 余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 40 公顷 专业化转基因植物中试与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圃场。农业部依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的“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春)”设立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该中心于 2008 年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创建了国内首个系统性介绍生物转基因工程的科普展室 , 该公益性设施在正面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转基因生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正在携手国家种子行业的五十强龙头企业“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其良种繁育基地和营销网络,共同建立完善的转基因品种示范推广与产业化开发技术体系。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 长期秉承“开放、合作、拼搏、创新”的理念, 正在以转基因技术等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为依托,努力探索现代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道路,开创现代作物育种产业化的新途径。    今后,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将继续以“开放与合作”的精神,热忱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来我中心指导、交流、合作。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 发文量: 428
  • 被引量: 298
  • EI: 0
  • SCI: 22
  • 北大核心: 132
  • CSSCI: 0
  • CSCD: 172

研究主题:

简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具有50多年的玉米研究历史。其前身始见于1948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农事试验场农产系普作组成立玉米育种课题,后来扩编成玉米研究室,到1984年成立玉米研究所。1986年经中央农业部批准成立为全国春玉米研究中心。1995年实行"育繁推加销一体化",成立吉林省农科院玉米中心,下设玉米研究所、玉米种子生产部、销售部。1999年4月,院成立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兼并原四平市农科院玉米所,成立"北方农作物优良品种开发中心",实行院、公司双重管理。同时栽培研究纳入吉林省农科院环境资源研究中心。北方中心下设品种资源研究、品种评价、5个育种研究室、4个异地育种站。2004年,中国农业东北创新中心成立后重新确立了玉米育种以创新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2009年,玉米所进行改组,下设品种评价与资源创新及4个育种研究室。"八五"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和全国农业技术开发十强研究所;"十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百强研究所和成果转化十强研究所;"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百强研究所。 玉米研究所是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春)、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农业部东北中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公主岭分中心的技术依托单位。具有现代化科研设施及综合试验基地,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120余台套,配套农机设备10余台。建有作业室、常温种子库、低温种质资源中长期保存库等设施2400平方米,储备来源丰富、类型多样的资源材料8000余份;在公主岭拥有设施完备的试验地60公顷;在省内外设有48个试验、示范网点;在海南设有南繁基地,试验地面积20公顷。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3人,高级研究员34人,其中研究员19人。博士4人,硕士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二层次人选1人、三层次人选2人,农科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 个,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   目前,玉米研究所的主要职责是围绕东北区域玉米增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和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以不断培育有竞争力的玉米优良新品种为核心,围绕高产、优质、抗逆、机械化、安全的育种目标,加强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建设;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玉米育种、单性生殖育种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构建科学、高效、实用及可规模化应用的现代玉米育种技术体系;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优异种质发掘与创新研究,为育种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开展玉米新品种区域测试及评价、示范与展示;开展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团队。构建以吉林省为中心、主要服务于北方春玉米区的玉米育种及相关技术的区域创新平台。   2000年以来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其中一等奖6项。"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四密25号的选育与推广"、"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吉单27的选育与推广"、优质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吉853的创制与应用"、"高产稳产、多抗玉米新品种吉单35的选育与推广"、"早熟、密植、高产玉米新品种吉单519选育与推广"、"玉米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先后获得2002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2013年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六五"开始进行外来种质引进、改良、创新工作以来,成功培育出吉853、吉1037、四-287等优良自交系,成为我国广为利用的骨干自交系。其中优质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吉853是国内屈指可数的骨干系之一,育成了58个品种通过审定。      取得了一批在生产上发挥主导作用的优良品种,形成了"吉单"号的品牌,为吉林省玉米单产不断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2000年以来获得植物新品种权95项,有10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大面积推广,辐射到山西、陕西、辽宁等省份。      玉米单倍体育种方法研究技术整体研究水平达国际先进。育成平均诱导率为10.4%的吉高诱3号,初步建立了杂交诱导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体系,达到年产出玉米自交系10000份以上的能力,育成杂交种通过审定。玉米抗丝黑穗病分子育种技术与抗病品种选育达国内领先水平。与中国农大合作的玉米丝黑穗病基因定位,目前已成功获得纯合抗病自交系,育成杂交种通过审定。研究验证分子标记可靠,选择效果显著高于表型选择,是目前我国玉米育种应用分子标记最成功案例之一。 玉米研究所与国内外许多知名科研院所、大学、公司开展交流与合作。依托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每年邀请美国、韩国、德国等著名育种、种子加工生产专家来访,进行资源交换、学术交流及指导,提高了自身育种水平。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 发文量: 387
  • 被引量: 240
  • EI: 0
  • SCI: 17
  • 北大核心: 85
  • CSSCI: 0
  • CSCD: 102

研究主题:高粱、食用豆、谷子、麦类等特色杂粮作物的新品种选育研究;玉米、水稻、大豆等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简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前身是原东北农业科学院农产系,1959年成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系,后经调整成立作物育种研究所。2008年,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作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五大公共技术平台之一挂靠研究所。2012年7月,作物育种研究所更名为作物资源研究所。研究所历经调整,目前主要从事高粱、食用豆、谷子、麦类等特色杂粮作物的新品种选育、推广及玉米、水稻、大豆等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研究所现有职工4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5人;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5人。   目前,作物资源研究所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粱科学家岗位及食用豆、谷子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是农业部东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常规与生物技术育种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依托单位,也是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经济作物首席专家所在单位。“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成果转化资金,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成果转化资金及省财政厅科研育种专项资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15项,其中获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   多年来,研究所先后培育出吉杂90、四杂25、吉杂124、吉杂127、吉杂210等50余个高产、优质、多抗高粱新品种,以及吉绿7号、吉红10号、公矮2号、丰强11等系列优质绿豆、小豆、谷子、小麦新品种。品种种植区域达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其中高粱品种已占吉林省高粱种植区的90%以上。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
  • 发文量: 357
  • 被引量: 247
  • EI: 0
  • SCI: 8
  • 北大核心: 41
  • CSSCI: 0
  • CSCD: 43

研究主题:经济植物资源、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

简介:吉林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始建于1958 年 5 月,其前身是范家屯甜菜育种试验站,后于 1977 年 11 月 18 日扩建并成立为吉林省甜菜糖业研究所,曾先后隶属于吉林省轻工业厅、吉林省食品工业局等;2000年12月划归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管理,2007年11月8日整体并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名为经济植物研究所,是以经济植物资源、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为主的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   研究所现有职工72人,科研人员53人,其中研究员10人、客座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0人,博士2人、硕士6人;内设叶芽菜研究室、果菜研究室、瓜类研究室、菜豆研究室、薯类研究室、甜菜研究室、麻类研究室、财务科、后勤科和农场等10个科室;设置一级学科 3 个,分别为“经济植物种质资源”、“经济植物遗传育种”、“经济植物栽培”;设置二级学科 13 个,分别为“蔬菜种质资源、油料种质资源、麻类种质资源、甜菜种质资源、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蔬菜遗传育种、油料遗传育种、麻类遗传育种、甜菜遗传育种”、“蔬菜栽培、油料栽培、麻类栽培、甜菜栽培”。   研究所本着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指导,从事蔬菜、薯类、麻类及甜菜等多领域经济植物的广泛研究。主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评价、创新工作,特色蔬菜(甘薯、芦笋、地瓜菜、河芹、马齿苋、秋葵等)的引进工作,品种选(引)育工作,保护地栽培技术、生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保健型蔬菜栽培技术研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良种繁育及产业化示范研究,植保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工作。   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863”、“948”等国家及省、厅级科研项目95项,在研项目19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84个,培育新品种37个(甜菜品种 21 个、亚麻品种 6个、马铃薯品种4个、甘薯品种2个、菜豆品种2个、食用黄麻品种1个、甜瓜品种1个);获得各类奖项19项,其中轻工总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轻工业部成果四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轻工博览会金奖1项、吉林省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大会奖1项、吉林省轻工业厅成果奖1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先后编辑出版发行《甜菜糖业简讯》、《吉林轻工-甜菜糖业分册》、《甜菜糖业通报》、《吉林食品》等期刊85 期。   吉林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目前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及配套的生物实验室、化验分析室、无菌脱毒实验室等基础条件;拥有一支年龄梯次连续、知识结构合理、技术全面过硬、工作踏实肯干的科研队伍,将以开展好科研、服务好“三农”为准则,发扬“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精神,为吉林省乃至我国农业的经济植物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