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被引量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837条记录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典型土壤酸化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太湖地区典型土壤黄泥土上2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例,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研究区耕作层土壤(0~15 cm)酸化特征及酸化速率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不施有机肥处理(C)和施有机肥处理(M),副区为不同无机肥及秸秆施用处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pH和土壤酸碱缓冲容量有显著影响,增施有机肥的主区处理pH显著低于不施有机肥处理,但对应的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略有上升;副区单施尿素处理和尿素增施水稻秸秆处理pH较不施尿素对照分别下降了0.45、0.66个单位,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下降1.52、0.95 mmol kg-1;各试验处理的酸化速率为H+0.61~1.74 kmol hm-2a-1,单施尿素处理高于不施尿素处理,而尿素增施有机肥或水稻秸秆的大于单施尿素处理,以尿素配施有机肥和水稻秸秆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各处理土壤pH与外源氮输入量、土壤全氮及速效氮存在显著的依变关系。尿素对土壤的酸化影响与有机肥及水稻秸秆存在差异,前者在降低土壤pH的同时还导致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降低,而增施有机肥及水稻秸秆处理土壤缓冲容量保持稳定甚至提升,但其各自对土壤酸化的具体贡献率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酸化速率 黄泥土 长期施肥 pH 太湖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螟害上升态势与控害减灾对策分析

昆虫知识 1998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生菌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及增产作用

江苏农业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73a、Ala是对棉花黄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棉株组织内生菌 ,对棉苗分别用生防细菌 73a、Ala及其混合菌株进行蘸根处理 ,然后移栽入人工病田 ,于 8月下旬调查棉株生理性状及发病情况 ,结果表明 ,内生菌 73a、Ala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73a对棉株生长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现为对棉花株高、果枝数、脱落有明显的改善 ;三种处理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73a表现出 18.15 %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内生菌 棉花黄萎病 防治 增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态肥料氮在水田和旱地的残留效应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2

摘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肥料氮的残留效应很低。稻麦轮作中,各季稻麦吸收残留肥料氮平均仅占施入肥料氮的2.5±2%。旱地土壤中肥料氮的残留比水田高。四季稻麦轮作中,残留氮的有效率平均为原有土壤氮的1.9±0.7倍。从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来看,氮素肥料首先作为水稻基肥比首先作为小麦基肥施用,较为经济合理。施肥1—2年以后,残留氮已转化为较稳定的有机氮形态。残留硫铵氮的主要组份为氨基酸态氮和酸溶性未鉴定态氮,残留柽麻氮中合有较多的酸不溶性胡敏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牧草品质评价体系及品质育种的研究进展

草业科学 2006 CSCD

摘要:简要介绍了牧草品质的评价体系,以及牧草品质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包括营养价值、消化率、适口性等。并着重概括了国内外牧草品质育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牧草品质育种 营养价值 消化率 评价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调研资料,阐述了中国甘薯产业发展进程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中国甘薯产业发展的趋势;依据国内近年来研究进展,阐述了甘薯产业技术研发现状;综合多年来组织甘薯产业技术研发的经验和理论,提出了中国甘薯产业技术研发的重点领域和展望。

关键词: 甘薯 产业发展 产业技术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土壤与环境 2000 CSCD

摘要:通过25季种植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培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免耕土壤0~5 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稍高于耕翻土壤; 5~15 cm的则有低于耕翻的趋势; 15~30 cm的无明显规律。长期休闲的土壤在整个耕层有明显的有机质和氨素累积,其中碳的累积快于氮的累积,免耕条件下比耕翻条件下累积量更大。 0~5 cm和5~15 cm土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处理,其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但均低于休闲处理; 15~30 cm土层各培肥处理则无明显差异;单施化肥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高于不施肥处理,但这种差异只在表层( 0~5 cm)较显著。

关键词: 稻麦轮作 耕作方式 培肥制度 有机质 全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最佳株型群体受光量与光合量的数值模拟

江苏农业学报 2000 CSCD

摘要:选择 4种典型的水稻株型 (上挺下挺、上挺下披、上披下挺和上披下披 )进行群体光合量的数值模拟。在模拟过程中 ,提出了一种可利用日照百分率资料推算直射光与散射光的方法 ,进而计算 1日中每小时直射光与散射光的消光系数、水平受光量、叶面受光量和群体光合量。对各小时的群体光合量求和 ,即可得到日光合量。在群体封行之前 ,依据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将白昼分为 5个照光时段 ,然后分别计算逐时与逐日的光合量。模拟结果表明 :群体光合量在水稻生长前期以披散型最高 ,中期以挺立型最高 ,后期则以上挺下披型最高 ;株型效应在纬度较高的地区比纬度较低的地区明显 ,籼稻比粳稻明显。从理论上发展了中国著名水稻劳模陈永康的经验 ,为水稻育种与栽培研究提供了科学根据。

关键词: 水稻 理想株型 最佳株型 数值模拟 群体受光量 光合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土壤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狼尾草秸秆在稻麦轮作田中为期 1年的原位分解。结果表明 :秸秆用量对其分解率影响甚微 ,1年后秸秆C分解了 72 %左右 ,分解速率常数为 2 7× 1 0 - 3d- 1,但秸秆用量的多少与土壤原有碳的分解和土壤有机碳平衡密切相关。黄棕壤原有C年分解率为 5 4 5 %~ 6 0 7% ,分解速率常数在 1 0 4× 1 0 - 4~ 1 1 8× 1 0 - 4d- 1之间。随秸秆用量增加 ,黄棕壤原有C分解率和分解量均增加 ,土壤有机碳的亏缺减少。微生物量14 C占加入秸秆14 C的 3 79%~ 1 0 63% ,占土壤残留14 C的 1 2 2 7%~1 7 4 3% ,其大小变化及减少程度均较微生物量12 C显著。微生物量12 C约为微生物量14 C的 0 74~ 3 85倍 ,说明大多数情况下 ,土壤原有C仍是土壤微生物活动所需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微生物量14 C的周转率在 1 1 0~ 1 1 8a- 1之间 ,微生物量12 C的周转率在 0 97~ 1 0 6a- 1之间。增加秸秆用量可加快土壤微生物量C的周转速度 ,反过来微生物量C周转速度的加快又加速了秸秆C和土壤原有C的分解。土壤原有C和秸秆C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12 C和微生物量14 C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 秸秆14C 原位分解 微生物量14C 周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

遗传学报 200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甘蓝型油菜无芥酸品种HSTC14与高芥酸品种宁油7号杂交组合P1、F1、P2、B1:2、B2:2和F2:3 6个家系世代群体芥酸含量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 析,结果表明:HSTC14×宁油7号组合芥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该杂交组合B1:2、B2:2和F2:3群体芥酸含量主基因遗传率为28.25~69.57%,多基因遗传率为29.81%~70.39%,表明该组合芥酸含量是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相互配合控制遗传的。主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明显,第1对主基因显性效应绝对值较高;上位性效应中,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2对主基因显性效应明显;多基因效应主要是加性和显性效应。控制HSTC14×宁油7号组合芥酸含量的2对主基因基因效应不等。第1对主基因da的基因效应为-12.1712,而第2对主基因db的基因效应只-6.5423,相当于第1对主基因效应的53.75%,2对主基因对芥酸含量的贡献大小差异较大。讨论了形成控制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位点基因效应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主基因+多基因 甘蓝型油菜 芥酸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