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小麦DH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云南的研究与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忠慧 1 ; 杨木军 1 ; 李绍祥 1 ; 丁明亮 1 ; 刘琨 1 ; 顾坚 1 ; 李宏生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

关键词: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双单倍体;单倍体育种;云南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23 年 43 卷 010 期

页码: 1311-13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双单倍体(DH)技术可使杂合育种材料在一个世代纯合稳定,被广泛用于作物遗传育种.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DH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小麦和玉米一般在不同季节种植,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春性和经春化处理的半冬性、冬性小麦材料在云南昆明 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收获,为每年4月至12月进行小麦×玉米杂交提供了便利条件.本团队前期建立了平均得胚率为25%(15%~70%)、成苗率为62%(50%~80%)以及加倍率为62%(50%~90%)的小麦DH批量生产技术规程.并于2015年以来,利用国内外共1 900余份不同遗传背景的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材料进行验证,共获得10.5×104个小麦DH株系;构建了 64个DH遗传群体;育成了云麦110、云麦112等小麦新品种;创制了 24个优良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及一批抗病优良品系,初步实现了该DH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后续还需继续完善规模化DH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得胚率、成苗率、加倍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和DH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该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更广泛地应用.

  • 相关文献

[1]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及育种应用进展(英文). 丁明亮,赵红,顾坚,李宏生,刘琨,杨木军,李绍祥. 2017

[2]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李绍祥,田玉仙,顾坚,杨木军,杨和仙,刘琨. 2012

[3]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分析(英文). 刘琨,宁波,李宏生,李绍祥,顾坚,赵红,杨木军. 2015

[4]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分析. 刘琨,宁波,李宏生,李绍祥,顾坚,赵红,杨木军. 2014

[5]小麦小花穗位及发育进度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影响. 顾坚,田玉仙,李绍祥,刘琨,杨和仙,杨木军. 2005

[6]玉米基因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 丁明亮,李宏生,杨木军,杨忠慧,李绍祥,顾坚,赵红,黄格,崔永祯,刘琨. 2019

[7]滇I型杂交粳稻DH群体四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陈升位,杨德,张雪梅,张琼仙,辜琼瑶,敬科举. 2002

[8]孤雌生殖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研究进展. 李先平,隋启君,李树莲. 2005

[9]云南发展观光农业的对策初探. 钱建宁. 2002

[10]云南甘蔗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 范源洪,陈跃,杨清辉,张跃彬,陈学宽,吴才文. 2004

[11]粉虱传双生病毒在云南的发生分布. 张仲凯,丁铭,方琦,彭潞波,张丽珍,赵永昌. 2002

[12]CIP马铃薯资源在云南的评价、利用及前景. 杨万林,隋启君. 2005

[13]云南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建设探讨. 李露,钱金良,刘振环. 2001

[14]云南反季马铃薯产业发展及育种对策. 杨万林,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 2006

[15]云南高产环境下超高产水稻品种的株型特性浅探. 袁平荣,杨从党,周能,孙有泉,贺庆瑞,朱德峰,应继锋,S.Peng,黄庆宇. 1999

[16]云南省第8套(2002—2003年)甘蔗品种区试总结与分析. 陈学宽,范源洪,刘家勇,杨洪昌,吴才文. 2004

[17]云南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 杨从党,李刚华,戈芹英,丁玉清,李贵勇,徐世林,朱丽芬,任效忠,董广. 2007

[18]云南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研究. 于亚雄,杨延华,陈坤玲,刘丽,杨金华,胡银星,徐俊萍,程耿,余荣芝. 2001

[19]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云南茶业更上一层楼. 张俊. 2002

[20]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评价. 丁明亮,赵红,浦秋红,崔永祯,李宏生,顾坚,田玉仙,杨木军,李绍祥.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