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与思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绍祥 1 ; 丁明亮 1 ; 李宏生 1 ; 刘琨 1 ; 杨忠慧 1 ; 顾坚 1 ; 杨木军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

关键词: 杂交小麦;两系法;温光敏核不育;云南

期刊名称: 科学通报

ISSN: 0023-074X

年卷期: 2022 年 67 卷 026 期

页码: 3197-3206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1992年,湖南农业大学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分别育成小麦光温敏核不育系ES系列和温光敏核不育系C49S系列,为中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年云南省引进ES和C49S进行育性鉴定,筛选出的重庆温光敏不育系C49S-87在云南3个生态区有15~20d的不育期,利用该不育系育成的杂交小麦品种云杂3号于2002年通过云南省审定并实现了较大面积的生产应用.2001年,利用C49S-87育成不育期更长、育性更稳定、异交结实性更好的不育系K78S,以之组配的云杂5号和云杂6号分别于2004、2005年通过云南省审定.借助云南小麦生长期间多风、少雨的有利条件和K78S的优良异交结实习性,研究建立了父、母本带状种植机械化高效制种技术,制种产量可达到4500 kg/ha以上,促进了杂交小麦品种在云南的推广应用.同时还研发了基于小麦玉米杂交的小麦双单倍体技术用于加速不育系、恢复系创制以及亲本提纯.2005年之后,受配合力优良的实用型不育系少、恢复系育种体系不完善、不育系和恢复系的条锈病抗性丧失等因素影响,云南省在强优势杂交小麦品种选育上进展甚微.本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云南研究30年的成功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的杂交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 相关文献

[1]云南省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操作规程. 李小林,罗军,黄德全,邓安凤,卢义宣. 2003

[2]云南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李绍祥,顾坚,田玉仙,刘琨,杨和仙,赵红,杨木军. 2011

[3]云南发展观光农业的对策初探. 钱建宁. 2002

[4]云南甘蔗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 范源洪,陈跃,杨清辉,张跃彬,陈学宽,吴才文. 2004

[5]粉虱传双生病毒在云南的发生分布. 张仲凯,丁铭,方琦,彭潞波,张丽珍,赵永昌. 2002

[6]CIP马铃薯资源在云南的评价、利用及前景. 杨万林,隋启君. 2005

[7]云南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建设探讨. 李露,钱金良,刘振环. 2001

[8]云南反季马铃薯产业发展及育种对策. 杨万林,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 2006

[9]云南高产环境下超高产水稻品种的株型特性浅探. 袁平荣,杨从党,周能,孙有泉,贺庆瑞,朱德峰,应继锋,S.Peng,黄庆宇. 1999

[10]云南省第8套(2002—2003年)甘蔗品种区试总结与分析. 陈学宽,范源洪,刘家勇,杨洪昌,吴才文. 2004

[11]云南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 杨从党,李刚华,戈芹英,丁玉清,李贵勇,徐世林,朱丽芬,任效忠,董广. 2007

[12]云南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研究. 于亚雄,杨延华,陈坤玲,刘丽,杨金华,胡银星,徐俊萍,程耿,余荣芝. 2001

[1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云南茶业更上一层楼. 张俊. 2002

[14]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袁平荣,孙传清,杨从党,周能,应继峰,S.Peng,王象坤. 2000

[15]云南玉米资源幼苗期的抗旱性评价. 张建华,王建军,廖新华. 1999

[16]云南野生荞麦种质资源的分布. 王莉花,叶昌荣,王建军. 2003

[17]云南稻种资源胚乳蛋白质的变异. 孙有泉,中山博贵,奥野员敏,伊势一男. 2000

[18]云南野生猕猴桃资源及分布概况. 胡忠荣,袁媛,易芍文. 2003

[19]我省芥菜型油菜资源的收集和应用. 苏振喜,邱怀珊,吴学英. 2000

[20]云南马铃薯贮存损失的调查和评价. 孙茂林,李先平,赵志坚,杨万林,段玉云,李树莲,Enrique Chujoy.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