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高蛋白大豆、花生、芝麻、双低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植物(红薯、马铃薯、大蒜、山药等)脱毒快繁技术研究;奶牛、肉牛胚胎生物技术研究;动物重大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食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主要农作物的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正厅级事业单位。其前身是河南蚕桑局,始建于1878年(光绪四年),1952年由开封迁入郑州,1959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84年更名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设有小麦研究中心、粮食作物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烟草研究中心(许昌)、园艺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13个直属科研机构、9个职能处(室)和1个直属事业单位;有20个国家和省级研究中心、基地依托建立。以农作物育种与农作物品种评价为起点,组建了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良种区域试验体系;通过试验与品种评价,推荐审定数一百计的农作物品种,对推动农作物品种更新,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对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实行三级体制两级管理,在业务上指导21个市农业(蔬菜)科学研究所(院)、30个县(市)农业科学试验站,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体系。重视成果转化,以成果商品化的形式把成果推向市场、服务“三农”。【查看更多】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34条记录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发文量: 1218
  • 被引量: 642
  • EI: 5
  • SCI: 174
  • 北大核心: 682
  • CSSCI: 1
  • CSCD: 455

研究主题:植物保护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河南省属唯一植物保护专业研究机构 。现有在职职工72人,科技人员62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22人、助理研究员20人,博士9人、硕士15人 。目前所内设有植物病害 、植物虫害、棉花虫害 、棉花多抗育种 、生物技术 、生物防治 、农药 、农药残留、农药实验厂、河南省绿保科技有限公司 、所办公室 。所里拥有科研办公实验用房6000多平方米,试验田2公顷 、实验室设备齐全 ,仪器先进,全所基本实现了科研办公现代化 。  河南农科院植保所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围绕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开展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 ,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中药材及草坪病虫害的研究。全所现承担国家 、省(部)级攻关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及其它来源研究课题30余项 。小麦病虫害 、棉花病害 、除草剂等领域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自1978年以来获得科技成果奖16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奖47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0多部,开发生产农药新产品10多个,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八五”综合实力评估中,本所挤身于全国百强研究所之列 。  河南农科院植保所还是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挂靠单位和机构所在地和农药部农药检定所指定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 发文量: 1053
  • 被引量: 500
  • EI: 12
  • SCI: 123
  • 北大核心: 510
  • CSSCI: 0
  • CSCD: 397

研究主题:节水农业研究、土壤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研究、农业资源利用研究、经济作物施肥研究、粮食作物施肥研究、新型肥料研究、食用菌研究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是在原河南农业试验场土化系的基础上于1962年建立的。该所现有职工84人,在职职工45人,科技干部34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29人。下设办公室、节水农业研究室、土壤研究室、农业生态环境研究室、农业资源利用研究室、经济作物施肥研究室、粮食作物施肥研究室、新型肥料研究室、化验室和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等10个科室,建立了农友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和缘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科技企业。 承建了郑州潮土野外观测站、农业部原阳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原阳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潮土土壤肥力监测野外观测基地已连续观测运行20年,是国家九大土壤肥力监测台站之一,并与英国洛桑试验站、国家九大土壤肥力监测台站之间建立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建设了土壤与肥料养分观测渗滤池,正在建设的河南省典型土壤类型标本馆与土壤样品库包括河南省17大土类、139个土属、300余个土种,共计20000余份标本和样品,是河南省乃至华北平原黄淮海地区研究、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宝库和平台。化验室仪器设备齐全,主要包括:全谱直读等离子光谱仪、多通道连续流动分析仪、全自动元素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碳氮定量装置、微波消解装置,各种规格的离心机、多通道加样泵、电子天平等先进仪器设备90余台(件、套),设备总价值近800万元,能够满足本学科发展的需要。还拥有试验田8公顷,温室400平方米,网室850平方米,并且在西平、潢川、禹州、浚县、汤阴、西平、夏邑、清丰等县建立了示范基地,为转化科技成果提供了条件。 拥有年产2万吨作物专用肥自动化生产线和覆盖全省的农化服务与销售网络,取得了显著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的和缘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工厂化生产白色金针菇的食用菌企业,日产金针菇4吨,效益良好。 十二五”以来,争取各类级各类项目44项,合同经费3120.4万元,承担着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功能研究室和食用菌郑州试验站,农业部绿肥行业专项3项,国家环保部项目2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 项。近十几年来,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河南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国家发明和实用专利6项。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984
  • 被引量: 573
  • EI: 1
  • SCI: 79
  • 北大核心: 567
  • CSSCI: 0
  • CSCD: 347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花生、棉花、大豆、油菜品种遗传改良、育种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科学研究所前身是河南省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1979年分设增建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000年由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合并组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2006年又更名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62人,其中研究员、副研究员26人,博士、硕士35人,中原学者1人。现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人。先后有1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得全国十佳科技工作者,11人获河南省优秀专家称号。  依托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建设了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河南花生分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部中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国家黄淮海转基因大豆基地—郑州转基因大豆生态育种与中试试验站、河南省花生遗传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绿色油料作物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油料作物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下设棉花育种研究室、花生研究室、油菜研究室、大豆研究室和棉花栽培生理研究室,主要从事花生、棉花、大豆、油菜品种遗传改良、育种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棉花育种研究室、花生研究室分别被农业部授予科研创新团队。  与多所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与河南大学共建了植物学博士学位点。十多年来我所先后与美国、比利时、法国、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国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知名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长期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多名科技人员先后到国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或相关的研究工作。同时还接待了美国、比利时、法国、日本、越南等国外专家学者到我所进行学术交流与技术考察,在郑州成功组织召开了第六届国际花生基因组与生物技术大会。  1981年以来育成花生花生、棉花、大豆、油菜新品种100多个,其中70余个通过国家审定,先后获得省(部)以上科技成果奖励9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1991、1996年、2007年分别被评为“七五”、“八五”、“十五”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单位等。  “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48”重大专项、国家“973”、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省重大、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项目100余项。  全所拥有试验用地300余亩和用于加代的海南扩繁育种基地,主要用于花生、棉花、油菜、大豆研究和棉花工厂化育苗研究。实验室配有各类大型仪器设备100余台(件),可进行科学研究的各种定性定量分析和生物技术研究等。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984
  • 被引量: 573
  • EI: 1
  • SCI: 79
  • 北大核心: 567
  • CSSCI: 0
  • CSCD: 347

研究主题:棉花、油菜、大豆、花生的遗传育种及栽培研究。

简介:该所前身是河南省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1979年分设增建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000年由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合并组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2006年更为现名,隶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所拥有试验用地200000平方米和用于加代的海南扩繁育种基地,主要从事花生、棉花、大豆、油菜品种遗传改良、育种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实验室配有各类仪器设备100余台(件),可进行科学研究的各种定性定量分析和进行生物技术等,近年来,该所先后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48”重大专项、国家“973”、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省重大、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项目100余项,并先后获得省(部)以上科技成果奖励9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发文量: 938
  • 被引量: 483
  • EI: 2
  • SCI: 86
  • 北大核心: 396
  • CSSCI: 0
  • CSCD: 138

研究主题:畜牧兽医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是河南省省属从事畜牧兽医领域科学研究的唯一专业机构。现有在职职工68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17人,博士7人,硕士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研究所下设养猪、养牛、家禽、动物营养与畜产科学、畜禽传染病、兽医诊断及小动物等7个专业研究室,3个职能科室;拥有4000 m2实验办公大楼一座,实验仪器设备齐全。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坚持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在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培育出了郑州红鸡、农科黄兔、豫农白猪Ⅰ系、Ⅱ系等新品种(系);研制出了多种畜禽疫苗;探索出了猪旋毛虫快速诊断技术;有成熟的高产奶牛和良种肉牛超数排卵、胚胎分割、胚胎性别鉴定、胚胎移植、牛活体采卵及体外受精胚胎的冷冻保存等技术;建立了可消化氨基酸配合日粮新体系,开发出以肉质改进技术、生态饲料技术、饲料安全控制技术为支撑的多种饲料添加剂及饲料配方技术等。先后获得80多项科技成果,2个新兽药证书,其中省级二等以上奖项17项,科技成果及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国家及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2000年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人事厅等联合授予“河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被河南省人事厅授予“全省农业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目前,畜牧所畜牧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和牛羊胚胎生物工程中心科研基地项目正在进行,项目建成后必将为畜牧所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愿与全省广大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养殖界的朋友携起手来,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河南畜牧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振兴再立新功。

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 发文量: 683
  • 被引量: 472
  • EI: 0
  • SCI: 243
  • 北大核心: 342
  • CSSCI: 0
  • CSCD: 258

研究主题:实验室以动物免疫学基础理论、重大动物疫病发病机制、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与新型疫苗研究为主要方向

简介: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一个独立所级单位。前身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2004年被河南省科技厅命名为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2008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中心区,系国家全供事业单位。实验室以动物免疫学基础理论、重大动物疫病发病机制、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与新型疫苗研究为主要方向。在动物重大疫病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的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领域居国际前沿地位;在动物病毒免疫组学、分子致病机制及免疫调节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近5年来,实验室先后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专利15项,获批国家二类新兽药2个,SCI收录论文30余篇。实验室现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 实验室装备配套完善,面积1500平方米。为适应生物科学和技术研究的需要,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投资2100万元正在为本室兴建一座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大楼。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 发文量: 673
  • 被引量: 346
  • EI: 1
  • SCI: 65
  • 北大核心: 403
  • CSSCI: 1
  • CSCD: 275

研究主题:从事小麦学科研究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8月,是我国成立较早的从事小麦学科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是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黄淮海转基因小麦中试与产业化基地、河南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部)、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小麦遗传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的建设单位,是河南省小麦研究会的理事长单位;是“八五”--“十一五” 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实力百强科研(院)所。   小麦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59人,其中科学研究人员5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6人,博士、硕士学位的31人。研究所设有小麦种质资源、分子育种、丰产优质育种、细胞工程育种、栽培、化控、品种利用和成果应用等八个专业研究室。   “十五”以来,小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0多项,课题经费达到2.1亿元以上,承担有国家“863”计划、“973”计划、“948”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以及省级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省重大科技攻关”、“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省杰出人才青年基金”、“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等;现有仪器设备1356台(套),总价值5365.7万元左右,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46台,价值1485.65万元。  “九五”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25项,其中第一主持完成国家级成果(发明)奖7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6项,出版学科专著16部,发表论文260多篇,在SCI上发表26篇。其中“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和“大面积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豫麦13号”分获2004年度和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366的选育及应用”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弱筋高产型国审小麦新品种国审郑麦004的选育及其产业化”、“河南省小麦种质资源研究、创新与利用”分别荣获2005、2008、2010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小麦研究所是我国较早开展优质小麦育种的单位,并处于国内领先位置,先后育成豫麦13号、豫麦47号、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004、太空6号、郑麦7698等小麦新品种3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8个,通过国家审定品种9个。在小麦新品种选育、配套生产技术研发、集成、示范、产业化开发等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推广面积3.8亿多亩,增产93.42亿公斤,新增产值149.47亿元。特别是近年来选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累计推广面积2.8亿多亩,增产68.84亿公斤,新增产值110.14亿元,连续多年位居我国(省)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第一位;优质、矮秆、多抗、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366被河南省科技厅作为“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核心品种推广应用。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7698年种植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并被农业部列为2015年我国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目前,小麦研究所已初步形成以小麦新品种选育为核心的小麦科技创新研究机构。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651
  • 被引量: 360
  • EI: 2
  • SCI: 55
  • 北大核心: 326
  • CSSCI: 0
  • CSCD: 222

研究主题:是以玉米、水稻、甘薯、谷子、高粱、食用豆(包括绿豆、豇豆、红小豆)等秋粮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相关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主的研究机构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79年由原作物研究所分设而成立的,是以玉米、水稻、甘薯、谷子、高粱、食用豆(包括绿豆、豇豆、红小豆)等秋粮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相关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主的研究机构。现有在职职工55人,其中博士、硕士23人;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32人,其中研究员4人,河南省“十五”攻关玉米育种首席专家2人。下设所办公室、成果示范推广科和玉米高产育种、玉米品质育种、玉米抗性育种、玉米种质资源、玉米栽培、玉米品种评价、水稻、薯类杂粮作物等8个研究室。同时,为了突出玉米研究优势和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成立了河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和1个注册资金500万元的控股公司——河南农科院粮作所科技有限公司。建所以来,长期承担国家攻关、省(部)重大(点)研究、推广和科学基金项目,先后选育出玉米、水稻、甘薯等优良新品种69个,其中,玉米品种40个(国审玉米品种19个),在全国影响很大的突破性玉米品种郑单2号、郑单8号、郑单14、郑单958等均出自我所;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余项,其中省一、二等成果奖1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成果奖各1项。这些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使我所跻身于“八五”“十五”全国百强研究所行列;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并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农业科研和开发“先进单位”。“十五”以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思路,潜心玉米科研,在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生物技术应用、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共培育出了25个玉米新品种(其中国审15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玉米品种20多项,13项已授权。其中郑单958是目前我国连续四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年种植面积6000万亩左右;育成审定的高淀粉、甜、糯、青饲、高赖氨酸等玉米新品种均填补了河南省玉米育种的空白,实现了我省玉米生产品种类型的多样化。新培育的玉米新品种郑单958、郑单17、郑单18、郑单19、郑单21、郑单518、郑单508、郑单22、郑单23、郑单25、郑单136、郑单2201等以及优质粳稻新品种水晶3号、郑稻18号等为提高我省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我省夏玉米和水稻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投资400多万筹建了所中心实验室,正在主持河南省玉米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工业用玉米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河南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部原原种扩繁计划等项目。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我所主持承担了国家863玉米分子育种重大专项及河南省重大攻关课题等,通过开发基因标记、创建近等基因系、基因聚合等创建了一批新种质和自交系,开展了玉米抗虫等转基因研究工作,为全面开展玉米种质创新与超级玉米分子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 发文量: 650
  • 被引量: 326
  • EI: 0
  • SCI: 41
  • 北大核心: 306
  • CSSCI: 0
  • CSCD: 162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西瓜甜瓜、园林花卉、果树林木等园艺植物的生物技术、遗传育种、设施栽培、组培快繁等研究及园艺植物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工作,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研究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主要从事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西瓜甜瓜、园林花卉、果树等园艺植物的生物技术、遗传育种、设施栽培等研究及园艺植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研究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现有在职职工49人,其中科技人员47人,博士23人,硕士16人,高级研究人员26人。所属机构设有办公室、蔬菜研究室、设施蔬菜研究室、蔬菜栽培研究室、园林花卉研究室、西瓜甜瓜研究室、果树研究室和示范推广科等,开发经营实体有豫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农科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植物生理学会,目前挂靠在本所。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研究、开发等项目261项,其中2008年我所申请建立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4个(蔬菜、西瓜甜瓜、葡萄、梨)。共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丰产抗病大白菜新品种豫新60、豫新6号的选育及应用”获得2011年度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28个,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238篇,编写著作19部。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创新先进单位;2011-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农科系统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先进集体;2014年被评为农科系统先进单位。 新建的河南省农科院综合试验大楼有2500平方米用于开展园艺植物研究; 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的现代化农业试验基地,园艺研究试验用地110亩,展示区用地50亩。在荥阳市建有100亩地的果树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场。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