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34条记录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 发文量: 570
  • 被引量: 314
  • EI: 10
  • SCI: 20
  • 北大核心: 308
  • CSSCI: 3
  • CSCD: 203

研究主题:主要开展农村农业信息化理论、作物模型、生产决策系统、信息系统、精准农业、农业遥感、粮食生产安全预警、农产品质量溯源和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农业技术经济、农村产业经济、农业现代化、区域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经济、农村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科技发展等研究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于2000年3月由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农业经济农业区划研究所合并而成,现有职工152人,其中离休6人、退休59人,在职在编56人、聘用29人。在编科技人员50人,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11人,博士18人、硕士1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设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河南农业科学编辑部、科技查新与声像网络中心、农业科技信息分析室、图书馆、办公室等。拥有农业项目咨询评估中心、农业遥感中心、农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和图书文献服务中心、农业部查新检索单位、省定点查新咨询单位、农科院网络中心、声像传媒中心等科研服务平台,下属农业项目咨询和天下粮仓信息技术2个有限公司,省信息协会农业信息分会和省农学会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挂靠本所。  主要开展农村农业信息化理论、作物模型、生产决策系统、信息系统、精准农业、农业遥感、粮食生产安全预警、农产品质量溯源和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农业技术经济、农村产业经济、农业现代化、区域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经济、农村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科技发展等研究。面向农业科技,收集、整理各类农业图书文献资料及电子信息资源;编辑出版河南农业科学、华北农学报、种业导刊和农业科技决策信息4种期刊,其中《河南农业科学》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和农业核心期刊;承担院局域网维护和声像服务工作,具有先进的数字摄录设备、非线编系统和完备的演播厅等。开展农业项目咨询与评估(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农业信息化规划、查新检索、声像传媒、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咨询等工作,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 “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106项,获各类成果奖28项,其中省级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十二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48项,获各类成果奖9项,其中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77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2012年,借助河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重要契机,积极参与顶层设计和实施工作,主持或参与的重大项目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农转资金项目1项和省重大科技专项4项、农转资金项目1项。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
  • 发文量: 449
  • 被引量: 246
  • EI: 14
  • SCI: 25
  • 北大核心: 279
  • CSSCI: 0
  • CSCD: 167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农产品生物功能活性成分提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及科技示范推广等

简介:  河南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成立于1996年,是全国农科系统中较早成立农产品加工的研究机构之一。主要从事农产品生物功能活性成分提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及科技示范推广等。设有粮食加工研究室、油料加工研究室、保鲜与加工研究室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研究室。国家油脂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河南省农产品生物活性物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依托建立。 目前,在岗科研人员35名,其中研究员6名,副研究员7名,博士15名。拥有气质联用仪、超临界CO2萃取设备、素肠加工设备等近1500余万元的实验室专用设备。有保鲜冷库2座,速冻库1座。总投资1200余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中试基地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功能油脂单元、食用菌休闲食品单元、蜂产品加工单元、干果加工单元等中试生产线已经通过QS认证并投产使用。近年来,共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级等各类课题1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著作15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国际专利1项)。 河南省农科院加工所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现行技术难题为切入点,立足科研,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基层,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探索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已经在功能性油脂、食用菌加工、有机食品认证、香椿高效栽培等领域确立了行业地位,提升了河南省农科院加工所在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 发文量: 289
  • 被引量: 130
  • EI: 1
  • SCI: 3
  • 北大核心: 131
  • CSSCI: 0
  • CSCD: 94

研究主题:烟草

简介:河南省农科院烟草研究中心,是我国创建最早、河南省目前唯一的省级烟草专业科研机构,始建于1947年。前身系国民政府农林部烟产改进处所辖的河南省烟叶改良场。1949年解放后,改名为河南省烟叶改良场几经区划调整,于1979年归属河南省农科院。它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科研条件,尤其是基地开发,在河南省广大烟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烟草所位居中原腹地许昌,东依京深高速公路,西临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311国道,从本所至郑州国际机场仅有半小时路程,交通十分便利。全所现有高中级技术干部2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人。拥有现代化科研手段和设备,科研试验地350余亩,并拥有2800平方米晒场及近千平方米高标准烟仓和完备的种子库及育苗设施。全所下设育种、栽培、植保、烘烤、农化五个研究室、三个职能部门和一个开发实体。  烟草所作为省级科研单位,其研究方向任务是:根据烟叶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展烤烟品种选育、引进、试验推广工作及烤烟优质、丰产栽培、烘烤技术,烟草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技术和优质烟草生理生化等技术研究,并对烟区土壤进行技术监测,有效地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基地开发、技术人才培训、情报资料收集、交流和利用等项工作。  建所五十年来,特别是近期,烟草所在科研和开发中取得了很大成就。现保存有600余份烟草品种资源,先后培育出庆胜二号、襄颖一号、净叶黄、豫烟二号、豫烟三号等25个烤烟新品种。首先引进选育成功的NC89品种已成为全国近十年来烤烟主栽品种,并成功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烤烟高抗赤星病种质资源“净叶黄”。自1981年来,共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并拥有一批科技开发项目和产品。  烟草所经过近年来不断地深化改革,已形成了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凝聚力强、奋发向上的科技队伍。烟草所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
  • 发文量: 275
  • 被引量: 137
  • EI: 0
  • SCI: 33
  • 北大核心: 133
  • CSSCI: 0
  • CSCD: 106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芝麻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和利用,芝麻遗传育种、芝麻病虫害防控、芝麻栽培生理及高产栽培技术等研究工作

简介: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隶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986年在经济作物研究所芝麻研究室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之后历经机构改革,二次更名,于2010年恢复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建制,下设种质资源、遗传育种、耕作栽培、中心办公室、产业发展科等5个科室。现有在职职工22人(外聘人员6人),其中科技人员17人,管理服务人员5人。在科技人员中,中原学者1人、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8名,博士10名,硕士8名。“中心”主要从事芝麻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和利用,芝麻遗传育种、芝麻病虫害防控、芝麻栽培生理及高产栽培技术等研究工作。   “七五”以来,“中心”一直是全国芝麻科研工作的牵头单位,也是国家芝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郑州芝麻分中心建设单位,目前主持国家“973”“863”、“948”、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成果转化资金、河南省重点课题等重点芝麻科研项目。“中心”积极开展对外学术活动,曾多次派人出席国际芝麻学术会议,接待来自FAO和IDRC的官员和学者。1986年成为国际油料协作网芝麻亚网成员,1993年承担FAO杂交芝麻研究项目,先后同美国、印度、泰国、韩国、日本、苏丹、埃塞俄比亚、埃及、以色列等国家主要芝麻科研机构及大学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中心”成立以来,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内外率先建立了芝麻远缘杂交技术体系,将野生芝麻抗病耐渍基因转入栽培种,建立了芝麻外植体愈伤组织植株再生及转基因技术体系,建立了国内外第一张芝麻分子遗传图谱,选育出生产上实用的芝麻核雄性不育系ms86-1,初步阐明了核不育小孢子败育时期、特征特性以及败育过程中激素的变化规律,克隆出2个与核雄性不育相关的基因;探索出芝麻核雄性不育化学保持技术,建立一套芝麻核雄性不育化学保持二系制种技术体系。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先后选育出上蔡紫花叶二三、南阳八大权、河南1号、豫芝1号、豫芝5号、豫芝8号、豫芝9号、豫芝11号、郑芝97C01、郑芝98N09、郑杂芝H03、郑芝12号、郑杂芝3号、郑黑芝1号、郑芝13号、郑芝14号等16个适于不同生态区域的芝麻新品种和杂交种,累计推广应用5000多万亩。在高产栽培技术方面,提出了亩产200公斤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丰产长相及关键性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芝麻地膜覆盖、春播、麦垄套种及夏播等四种高产高效规范化栽培模式,创造出亩产251.8公斤的世界记录。获得18项科研成果,出版专著6本,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利用雄性不育系研制的杂交种豫芝9号是国内外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芝麻杂交种,较常规种增产30%左右,199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其杂交制种技术2000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豫芝8号、豫芝11号分别于2003、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芝麻的单产,改善了商品品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芝麻生产的发展,加快了芝麻产业化进程,增强了我国芝麻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 发文量: 232
  • 被引量: 125
  • EI: 1
  • SCI: 58
  • 北大核心: 87
  • CSSCI: 0
  • CSCD: 67

研究主题:研究领域涵盖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植物营养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农学、生物技术、作物遗传与育种、植物保护、微生物学、仪器仪表等专业范围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简称质标所)设立于1983年,主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风险评估、标准制修订、农药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并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依托质标所建有多个省部级质检机构。其中,“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1993年经农业部批准筹建,1997年至今多次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期间还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检测机构考核和国家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是社会公益性法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可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已为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上千家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提供60多万组准确数据,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发文量: 153
  • 被引量: 82
  • EI: 0
  • SCI: 3
  • 北大核心: 92
  • CSSCI: 0
  • CSCD: 42

研究主题:工程育种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组建于2000年3月。下设植物细胞工程育种研究室、蔬菜生物工程育种研究室、畜禽疫病生物技术研究室,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研究室和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研究室。还有河南省家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建在该所。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现有研究员8名,副研究员21名,其中博士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国家级、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5名,拥有先进的从事动植物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研究的成套实验仪器和设备,生物技术研究所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机关
  • 发文量: 122
  • 被引量: 86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39
  • CSSCI: 0
  • CSCD: 9

研究主题: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位于省会郑州市,是省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前身是创建于1909年的河南省立农事试验场,1955年由开封迁入郑州,1959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972年改称为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复称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至今。现设有小麦研究所、粮食作物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烟草研究所(许昌)、园艺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芝麻研究中心、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作物设计中心14个直属科研机构、9个职能处(室)、1个农业高新集团、1个直属事业单位和1个分院(长垣分院)。有69个国家和省级研究中心、基地依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同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还在业务上指导20个市农业(蔬菜)科学研究所(院)、29个县(市)农业科学试验站,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全省农业科研体系。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学实验中心
  • 发文量: 59
  • 被引量: 36
  • EI: 2
  • SCI: 1
  • 北大核心: 41
  • CSSCI: 0
  • CSCD: 7

研究主题:检验测试

简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简称质标所)设立于1983年,主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风险评估、标准制修订、农药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并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依托质标所建有多个省部级质检机构。其中,“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1993年经农业部批准筹建,1997年至今多次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期间还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检测机构考核和国家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是社会公益性法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可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已为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上千家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提供60多万组准确数据,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设计中心
  • 发文量: 31
  • 被引量: 10
  • EI: 0
  • SCI: 10
  • 北大核心: 16
  • CSSCI: 0
  • CSCD: 14

研究主题:负责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开展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应用,培育超级农作物新品种,提供现代育种技术推广服务

简介: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作物育种手段正在从传统育种向分子育种跨越。为提升河南省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主要农作物育种进程,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通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两年精心筹建,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作物设计中心于2014年2月28日正式成立。  中心的职责任务是:负责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开展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应用,培育超级农作物新品种,提供现代育种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与平台优势,加强内外合作,注重应用基础研究与公益性研究,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瞄准世界生物技术育种前沿,积极开展现代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着力开展主要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学应用研究,以基因克隆和遗传操作为手段,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为培育超级农作物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撑,成为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分子设计遗传改良领域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式的研究平台和对外展示窗口。  作物设计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特聘研究员1人,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8人;博士9人,硕士6人。下设粮食作物分子设计研究室、油料作物分子设计研究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办公室四个内设机构。购置了ABI3500XL遗传分析仪、384孔PCR仪、脉冲场电泳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80多台(套);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放基地拥有试验地30亩、日光温室3栋和挂藏室等试验设施。在栗根义教授的指导下,中心利用SRAP、SNP等高通量分子标记的开发、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功能基因定位与克隆等先进技术,主要开展了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种质资源的引进、评价、创新、利用和功能基因挖掘、优良种质创制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并在油菜品质改良和抗根肿病研究、玉米适宜机收新种质创制和抗粗缩病基因挖掘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
  • 发文量: 16
  • 被引量: 15
  • EI: 0
  • SCI: 2
  • 北大核心: 10
  • CSSCI: 0
  • CSCD: 1

研究主题:农作物新品种

简介: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是1993年批准建设,1996年12月正式开放运行的河南省首批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现有面积1200m2,装备有植物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研究相关的先进成套仪器设备,并配有人工气候室、温室、网室,低温种质资源库等附属设施和100亩试验地。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1人,其中研究人员16人,管理人员5人;高级职称10人,中级8人,初级2人,博士5人,硕士6人;享受政府特贴专家2人。 现有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品种鉴定与评价等3个共用研究平台,小麦遗传育种、小麦发育及化学调控、芝麻遗传育种、芝麻栽培生理、花生基因工程、棉花遗传育种、甘薯脱毒等7个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农作物优异种质创造、性状遗传、育种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鉴定与评价研究,良种繁育理论和体系研究,农作物发育及化学调控研究。在芝麻抗病耐渍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小麦花粉培养新品种选育技术、小麦淀粉品质改良、小麦发育及化学调控,利用RNA干扰技术调控花生脂肪酸代谢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十五”以来,承担国家“973”前期专项、“863”计划、“948”重点引进项目、国家成果转化资金、省重大攻关、省杰出青年基金、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点项目20余项。先后选育小麦、芝麻新品种14个,其中国审品种7个;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4本。 新品种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科研单位和高校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印度、日本、泰国、韩国等国相关科研机构与大学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并与部分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学科交叉和渗透,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平台作用。 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在今后的科研和条件建设中,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平台建设,实行“资源共享,开放流动”,倡导“开拓创新,求实奉献”,欢迎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进入本实验室开展工作、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为河南省农业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