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648条记录
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紫花苜蓿上的应用效果比较

中国植保导刊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1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供试药剂,开展田间试验,调查各施药处理对紫花苜蓿的生长调节效果。结果表明,11种药剂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处理区紫花苜蓿的分枝数、叶绿素含量、干草产量、粗蛋白质含量,降低了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除多效唑外,其他10种药剂均能促进紫花苜蓿株高、节间数、节间距、分枝数增加。芸苔素内酯、三十烷醇对紫花苜蓿增产作用明显,较清水对照分别增产19.54%、15.32%,并能提高牧草品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紫花苜蓿 生长指标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薄皮甜瓜新品种珍甜18的选育

中国果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珍甜18属杂交薄皮甜瓜品种。单果重0.43 kg,果实梨形,果皮、果肉均为白色,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2%左右。植株生长势中等,叶片深绿色,坐果率高,根系发达,综合抗性强。每667 m2产量3 200kg以上,果实发育期25 d左右,全生育期95 d左右,果实成熟后不落蒂,中抗枯萎病。适宜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春季大棚和露地栽培。

关键词: 薄皮甜瓜 新品种 珍甜1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US测试性状的黄淮海地区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玉米DUS测试指南中的39个基本性状,对100份黄淮海地区测试玉米自交系和9份代表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分析,为黄淮海地区玉米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育种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09份玉米自交系各性状总体的平均等位变异数为5.026,变幅为1~9;平均有效等位变异数为2.919,变幅为1.000~6.053;平均Shannon指数为1.133,变幅为0.000~1.928.支持根显色强度(Chr.22)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为花丝显色强度(Chr.9),第一叶顶端性状(Chr.1)遗传多样性最低,有48.72%的性状有效等位变异数大于2.919,61.54%的性状Shannon指数大于1.13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玉米种质遗传背景相对较丰富,将109份材料聚成5类,除D类群包含9份自交系,数量最少外,其余4个类群包含自交系数量基本相同,D类群在其他各类群中遗传相似系数占比较少.各类群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200~0.665,其中,D类群与B类群的遗传距离最大(0.665),其次是D类群与C类群(0.586);C类群与B类群的遗传距离最小(0.200),其次是E类群与A类群(0.212).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DUS测试 黄淮海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功能评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1龄幼虫的控制潜能,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并采用HollingⅡ模型和Hassell-Varley模型分别拟合计算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9.692,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9.231头,且处理单头猎物时间最短,为0.052 d;东亚小花蝽雄成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中等,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6.610,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6.949头,处理单头猎物时间为0.059 d;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弱,其瞬时攻击率与处理单头猎物时间的比值为13.211,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3.103头,处理单头猎物时间也最长,为0.076 d。东亚小花蝽的日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与搜寻效应呈负相关;其对猎物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分摊竞争强度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强。综上所述,东亚小花蝽对东方黏虫1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潜能,其中雌成虫的控制潜能最强。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东方黏虫 捕食作用 干扰反应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商麦156(豫审麦201501)、百农418(豫审麦2015014)、百农207(国审麦2013010)和开麦21(豫审麦2011017)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探讨2019—2021年施氮量[0(N1)、135(N2)、270 kg/hm~2(N3)]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揭示不同施氮量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氮锌积累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氮积累量表现为开花期前叶最高;地上部锌积累量表现为拔节期前叶最高,开花期茎最高;地上部氮、锌积累量在灌浆期、成熟期均为穗部籽粒最高;根氮积累量在返青期前集中于初生根,返青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根锌积累量在冬前期前集中于初生根,冬前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不同器官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氮锌的吸收具有协同效应;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氮锌积累量。N1、N2、N3处理不同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的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4.32%、77.36%、91.32%,穗上、中、下部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锌分别占穗上、中、下部籽粒总锌吸收量的35.68%、32.87%、34.50%。在施氮量小于270 kg/hm2时,生育前中期氮锌积累量主要集中于根、叶、茎、颖壳等器官中,生育后期通过再分配转移到籽粒中;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积累量;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氮、锌分别占84.02%、33.94%。籽粒氮主要来自营养器官的再分配,氮的可移动性较强;锌的可移动性较弱,增加氮肥施用量可增加不同营养器官对穗上、中、下部籽粒锌的再分配,且再分配转移到穗中部籽粒的锌小于穗上部和穗下部籽粒。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氮积累量 锌积累量 氮吸收转移 锌吸收转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嘧啶草醚的杀草谱及其对不同品种水稻安全性初探

中国植保导刊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稻田新型除草剂氟嘧啶草醚的杀草谱及其对水稻的安全性,开展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氟嘧啶草醚及对照药剂五氟磺草胺对23种常见杂草的活性,以及氟嘧啶草醚对17个不同品种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氟嘧啶草醚有效成分45、90 g/hm~2处理对23种杂草的鲜重和株高有一定抑制作用,但防除效果弱于五氟磺草胺;氟嘧啶草醚180 g/hm~2处理对两优303、镇稻20、原稻1号、明恢829共4个品种的水稻安全,而对其余13个品种的安全性略差。作为新创制的稻田除草剂,氟嘧啶草醚对温室盆栽条件下的供试杂草抑制效果不甚理想,对水稻的安全性较差,需进一步优化其使用技术。

关键词: 氟嘧啶草醚 稻田除草 杀草谱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有益于缓解花生连作障碍,促进花生养分高效和持续高产。在花生典型种植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酸性砂姜黑土,设置不接种(CK)、接种AM真菌(AM)、接种根瘤菌(Rb)、双接种(AM+Rb)4个处理,采用微区试验,研究AM真菌与根瘤菌对花生生长、根系形态、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处理增加了花生第一侧枝长和分枝数,显著提高了花生根和地上部生物量、荚果重和根瘤数,其中AM+Rb处理提高效果最显著。同时AM+Rb处理的花生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分别显著提高30.1%、20.2%和59.7%,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明显提高,不同部位氮、磷、钾、钙、镁积累量显著增加,效果优于单接种。比较AM真菌和根瘤菌2种接种方式,Rb处理的花生不同部位氮积累量较高,而AM处理的根系形态状况较好,且花生不同部位磷、钾、钙、镁吸收量较高。可见,在酸性砂姜黑土区,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尤其是双接种有益于改善根系形态状况和根际微生物环境,增强花生养分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花生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根瘤菌 花生 根系形态 养分吸收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溉方式下氢、氧同位素分布与小麦水分利用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水分利用的贡献率及小麦根系吸水规律,可为合理应用灌溉用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防雨棚条件下常规灌溉(X)与滴灌(D)不同灌水量条件下(X1,D1∶15 mm; X2,D2∶30 mm; X3,D3∶45 mm)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及土壤耗水强度、光合生理特征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根系吸水逐渐加深。在拔节期小麦主要利用0—20 cm深度的土壤水;在抽穗期X2,D1和D2处理主要利用了0—20 cm土层的水分,但X1处理主要利用了60—80 cm土层的水分,占53.9%,X3处理主要利用了40—60 cm土层的水分,占77.0%。而D3处理主要利用了0—60 cm土层的水分,占80.0%;到灌浆期,X1和X2处理主要利用了0—60 cm土层的水分,分别占86.2%和90.6%,而X3处理主要利用了40—60 cm土层的水分,占73.9%。而D1和D2处理不同土层的水分利用比例较均匀,分别介于7.1%~27.8%和13.0%~38.2%之间。D3处理主要利用了20—40 cm土层的水分,占51.0%。除抽穗—灌浆期中水处理(D2)及灌浆—收获期高水处理(D3)外,滴灌均有效降低了小麦的日耗水量。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D2和D3处理更利于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此外,滴灌处理在小麦抽穗期和收获期均有效提高了小麦的生物量。最终,滴灌较常规耕作小麦产量提高了21.6%~28.0%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4.4%~36.7%,均以D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生长过程中,抽穗期0—20 cm土层水分贡献率和灌浆期80—100 cm土层的水分贡献率的提高对于其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更为有利。[结论]滴灌更利于提供均匀的水分供给作物,同时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关键词: 滴灌 稳定氢氧同位素 水分运移 冬小麦 水分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氮措施影响夏玉米氮素利用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玉米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产量差异显著的两个夏玉米品种德单5号和郑单958为材料,设不同灌溉和施肥水平,开展水氮互作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溉处理下,增施氮肥显著提高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降低氮素转运效率,N3(180 kg/hm~2)、N4(225 kg/hm~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增施氮肥也显著提高了各灌溉条件下两个品种吐丝期穗位叶Fv/Fm和Fv/Fo,当氮肥施用量增加至N3(180 kg/hm~2)后增肥效果不显著。因此,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散粉期分别灌溉37.5 mm配合180 kg/hm~2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v/Fo,促进夏玉米植株氮素转运,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此外,Fv/Fm和Fv/Fo均与植株氮素转运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衡量植株氮素转运和利用的有效指标。

关键词: 夏玉米 水氮措施 氮素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脱皮难易程度对种子萌发与出苗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种子萌发和出苗是影响花生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会受到自身和外部多种因素影响。花生种皮是种子重要的屏障,种皮作为保护层可以保护胚和子叶免受外力的损伤,并能有效减少外界病虫害的侵染。种子脱皮难易是影响花生商品性和加工的重要性状,不同品种的脱皮难易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具体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5份不易脱皮的种质和3份较易脱皮的种质进行种子萌发和出苗的试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所有种质无论籽仁大小在萌发最初的两个小时吸水速率最快。较易脱皮种质前两小时吸水速率介于1.09~1.41 g/h,较难脱皮的种质前两小时吸水速率介于0.72~0.98 g/h。出苗试验结果表明,较易脱皮的3个品种豫花22、豫花133、豫花93在播种5 d后出苗率介于23.30%~46.70%,而较难脱皮种质在播种5 d后出苗率最高为16.70%。对选用材料的研究初步表明,难脱皮的种质萌发和出苗时间均长于较易脱皮的种质。

关键词: 花生 种皮 发芽 出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