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85条记录
红松松仁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活性

中国食品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红松松仁是珍贵的药食同源植物,本研究旨在明确红松松仁稀碱提取物(KPS-AE)对高糖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在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建立后,设正常(NC)、高糖高脂(HC)、阴性(DM)、阳性(PC)4个对照组及低、中、高(KPS-AE-L,KPS-AE-M,KPS-AE-H)3个剂量给药组。连续给药2周,在此期间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鼠摄食量、饮水量,每周测定体质量、空腹血糖值、口服葡萄糖耐量。在试验末期,检测小鼠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分泌指数(FBCI)。结果:与NC组及DM组小鼠相比,KPS-AE可以控制糖尿病小鼠的"三多一少"症状,有效降低小鼠空腹血糖值,其中KPS-AE-M组与DM组相比可控制糖尿病小鼠饮水量降低34%,降糖率达25.47%,且KPS-AE-M组可显著改善口服葡萄糖耐量及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敏感指数和分泌指数。结论:红松松仁稀碱提取物具有抗糖尿病作用,具有研制功能性食品药品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力。

关键词: STZ诱导糖尿病模型 红松松仁 稀碱提取物 降血糖 糖尿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黑土胡敏酸结构光谱学特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腐殖质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体,对土壤的一系列性质和形态产生影响,其数量、组成和性质可以反映一定的成土条件和过程,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由于腐殖质分子组成的不确定性,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优化寻求更为准确可靠的腐殖酸表征方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施肥方式改变土壤中胡敏酸的组成与结构,但短期的影响程度难以用常规的测定技术检测出来。利用38年的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通过腐殖质组分HA的分离和纯化,多种光谱分析方法的联合应用,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分析土壤中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黑土HA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显示, M和MNPK施肥处理较CK处理均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和HA含量,增加土壤中HA的总反应热、中温放热值、 2920/1720值、脂族C含量、 f450/500值,表明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后土壤HA芳构化程度降低,脂族含量增加,结合简单化,但M施肥处理增加幅度小于MNPK施肥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多种光谱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相互认证其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试验结果也证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有机肥,更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土壤HA的脂族C含量,增加作物产量,培肥地力。

关键词: 黑土 土壤腐殖质 光谱学测定 变化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及氮肥调控对不同肥力白浆土氮素及水稻产量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水稻主要种植区,白浆土是主要种稻土壤,在白浆土上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明确白浆土秸秆还田效果,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调控氮素为秸秆还田提出因地制宜的土壤、施肥等管理技术提供参考.该文以白浆土为供试土壤,比较研究不同肥力白浆土上连续秸秆还田及调控氮素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得出:高肥力土壤连续秸秆还田适合减氮,减氮10%连续3年水稻不减产,增产幅度为0.1%~6.94%,减氮20%以上产量降低,秸秆连续还田增加氮素水稻产量第1年与正常施肥比增产4.47%,第2年水稻产量比对照减产4.02%~31.86%,调氮降低幅度大;中、低肥力土壤秸秆还田水稻产量第1年比对照分别增加1.48%,4.52%,第2年调氮增产幅度会下降;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提高,在高肥力土壤上氮素过高使水稻前期分蘖量增多,水稻有效穗数降低,产量降低,减氮后可以避免土壤氮素过剩,水稻产量提高;中、低肥力土壤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水平,适当增加氮素可使水稻产量提高.

关键词: 土壤 氮素 水稻 秸秆还田 产量 氮肥调控 白浆土 不同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心土间隔混层技术改善白浆土理化性质提高大豆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改土效率,打破白浆土障碍层次白浆层,改善贫瘠的心土层创造有利条件,该文设计了将白浆土"上翻20 cm,下混30 cm,同时间隔62 cm不混拌"的心土间隔混层犁.2016-2017年在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设置心土间隔混层区和浅翻深松区大区对比试验,研究改土作业后土壤理化性质、大豆产量及其农艺性状变化,明确改土机械作业效果与作物增产机理.结果表明:与浅翻深松相比,心土间隔处理改土2 a内:改善白浆土心土层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含水率,>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幅度为2.13~3.20个百分点;降低心土层土壤硬度,硬度值降低40%~50%,且在>20~40 cm心土层没有出现峰值,改善土壤三相比例,固相值降低5.06个百分点,液相值增加3.17个百分点,气相值增加1.89个百分点.改善心土层化学性质,>20~40 cm土层碱解氮提高33.77%,有效磷提高39.25%,速效钾提高4.16%,有机质提高15.85%,同时提高心土层全量养分含量,降低土壤pH值,但效果不明显.连续调查两年大豆产量,心土间隔混层区比浅翻深松区增产12.66%~13.28%,一次改土后效时间长,增产效果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旱地白浆土及其同类低产土壤的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土壤 作物 白浆土 心土间隔混层 物理特性 化学特性 土壤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育种排种盘型孔参数仿真优化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满足小区育种技术对品种适应性的要求,从黑龙江地区大豆种子的物理参数统计出发,分析大豆种子充种过程,确定排种盘型孔直径、型孔深度、型孔倒角长度与大豆种子均径的比值关系.为了得到排种盘型孔的最佳尺寸参数,利用EDEM软件,仿真不同型孔尺寸的排种盘的排种情况,以排种盘的型孔直径比、型孔深度比、型孔倒角比为试验因素,以单粒率、多粒率、空粒率为试验指标,设计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试验指标与试验因素间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对单粒率,型孔直径比影响为极显著(P<0.01),型孔深度比和型孔倒角比影响为显著(P<0.05);对多粒率,型孔直径比和型孔深度比影响为极显著(P<0.01);对空粒率,型孔直径比和型孔深度比影响为极显著(P<0.01),型孔倒角比对多粒率、空粒率均无影响(P>0.05).当型孔倒角比为0.14时,型孔直径比在1.73~1.91范围内,型孔深度比在0.76~1.25范围内时,可获得合格指数大于90%,重播指数小于5%,漏播指数小于5%.在最优参数组合下,制作行星齿轮式转位型孔排种盘,与非优化参数下制作的排种盘进行对比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星齿轮式转位型孔排种盘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仿真试验的准确性,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其具有最佳的作业性能,满足了品种适应性的要求.该研究可为小区育种排种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业机械 优化 试验 大豆小区育种 窝眼轮型孔 EDEM仿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及氮肥调控对不同肥力白浆土氮素及水稻产量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水稻主要种植区,白浆土是主要种稻土壤,在白浆土上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明确白浆土秸秆还田效果,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调控氮素为秸秆还田提出因地制宜的土壤、施肥等管理技术提供参考。该文以白浆土为供试土壤,比较研究不同肥力白浆土上连续秸秆还田及调控氮素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得出:高肥力土壤连续秸秆还田适合减氮,减氮10%连续3年水稻不减产,增产幅度为0.1%~6.94%,减氮20%以上产量降低,秸秆连续还田增加氮素水稻产量第1年与正常施肥比增产4.47%,第2年水稻产量比对照减产4.02%~31.86%,调氮降低幅度大;中、低肥力土壤秸秆还田水稻产量第1年比对照分别增加1.48%,4.52%,第2年调氮增产幅度会下降;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提高,在高肥力土壤上氮素过高使水稻前期分蘖量增多,水稻有效穗数降低,产量降低,减氮后可以避免土壤氮素过剩,水稻产量提高;中、低肥力土壤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水平,适当增加氮素可使水稻产量提高。

关键词: 土壤 氮素 水稻 秸秆还田 产量 氮肥调控 白浆土 不同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秸秆粉碎集条深埋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为秸秆集条深还技术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采用田间大区对比试验,开展秸秆集条粉碎机械深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设置正常翻耕、秸秆耕层还田、秸秆集条深还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秸秆不还田处理比,连续还田3a,秸秆集条深埋处理0~30 cm土层土壤固相比率和容重分别降低 1.17%~6.21%和 0.02~0.14 g/cm3、容气度和田间持水量提高,土壤总孔隙提高幅度为 0.70%~5.98%,有效孔隙增加幅度为0.22%~2.69%,差异显著;与对照不还田处理比,耕层还田0~20 cm土层土壤固相比率和容重降低幅度分别为 2.42%~4.30%和 0.09~0.12 g/cm3、容气度和田间持水量得到提高,总孔隙和通气孔隙增加;秸秆集条深还作业土层深,每隔3年进行间隔作业,长期则可改善全田土壤物理性质,增厚耕层10 cm.

关键词: 秸秆 土壤 物理性质 集条粉碎 机械深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械化整地方式对低洼水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洼地是黑龙江省分布在三江平原地区的地势较低的一类耕地土壤,由于地势低、易受渍涝影响,土壤生产力低,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提高这类土壤生产力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该文以低洼地典型的一类土壤沼泽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的方法,开展旋耕、深松、深翻、深松鼠洞4种不同机械化整地方式对低洼水田理化性质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旋耕比,深松、深翻机械整地可以使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降低10.03%~27.23%,土壤透水性提高,土壤容重增加0.05~0.18 g/cm3、增幅为6.60%~16.98%,差异显著,深松、深翻使土壤硬度提高,总孔隙降低幅度3.16%~11.92%,滞水现象得到改善,深松鼠洞机械整地效果与旋耕比差异不明显;在排水晒田后,土壤温度明显上升,平均每天增加1~2℃,深松效果好于深翻,土壤氮素供应强度增加;深松整地水稻产量连年增加,第1年增产4.21%,第2年增产10.46%,达到显著水平,深翻对水稻产量无影响,第2年有增加趋势,差异不显著,深松鼠洞整地第1年和第2年水稻产量与旋耕比无差异显著,在深松鼠洞改土技术及机械研发上要进行新的改进与探讨.

关键词: 机械化 土壤 整地 低洼水田 沼泽土 土壤物理性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麦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秸秆还田如何施肥是农业生产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明确豆麦轮作麦秆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该文依托黑河市长期定位实验站,采用裂区试验方法,主处理为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副处理为低、中、高不同施肥水平,试验于1980年开始,轮作模式先后为麦-豆-麦和麦-豆轮作模式,通过连续38 a(1980—2018年)调查,探明麦豆轮作条件下麦秸还田及不同施肥水平对作物产量影响。结果得出:麦秸还田后种植大豆、小麦,多年产量与不还田比差异不显著(P>0.05);连续施肥效果,大豆中肥区比低肥区增产7.42%~10.81%,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小麦高肥区比低肥区增产14.52%~19.33%,差异极显著(P <0.01);麦秸还田大豆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6季)大豆平均产量比不还田增产5.91%,后期(7~16季)平均增产7.52%,麦秸还田小麦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5季)和后期(6~16季)平均增产0.31%、0.22%,后期增产频率高;麦秆隔年还田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施肥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碳、氮、磷含量,但长期高肥易导致土壤酸化。

关键词: 土壤 秸秆 轮作 秸秆还田 大豆 小麦 施肥 产量 化学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秸秆深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辽宁省半干旱地区进行了6年秸秆深还田小区定位试验,秸秆施用量分别为0(CK)、6 000 kg/hm~2(T1)、12 000 kg/hm~2(T2)、18 000 kg/hm~2(T3)、24 000 kg/hm~2(T4),将秸秆还入>20~40cm土壤亚表层,利用干筛、湿筛得到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结果表明:秸秆添加与CK比可降低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机械性团聚体主要集中在>0.25 mm粒级,而水稳性团聚体主要集中在<0.25mm粒级,与CK处理比秸秆的添加增加了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随秸秆还田量增加,MWD值增大;秸秆深还田使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均高于CK,对>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大于0~20 cm土层;秸秆深还田可增加玉米产量,随秸秆还田时间延长,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产量增加存在差异,2016年玉米产量测定结果各处理与CK比,T1增产4.66%、T2增产6.71%,T3增产5.37%、T4增产8.82%。秸秆深还田,能够提升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增加土壤团聚体碳含量,对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有机碳 团聚体 秸秆还田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