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116条记录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黄桃果肉褐变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差异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桃果实为试验材料,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其贮藏期间不同褐变程度果肉中的代谢物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褐变程度果肉中的差异代谢产物。结果表明:PE包装明显降低了黄桃果肉褐变指数,以无褐变的果肉为对照,共检出991种代谢物。在CK 12 d vs CK 0 d样本中,共检出206种显著上调代谢物和26种显著下调代谢物,而在PE 12 d vs CK 0 d样本中,共检出145种显著上调代谢物和58种显著下调代谢物。经HMDB通路分析,代谢物主要富集在13条通路中,其中,富集排名前6的通路分别是丙烷和聚酮化合物、脂质和类脂质分子、有机杂环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苯甲酸酯类、有机氧化合物。KEGG通路分析表明,代谢物主要富集在10条通路中,其中,富集排名前4的通路为其它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通路,其它氨基酸代谢等通路。研究从代谢组学角度初步揭示了黄桃果肉褐变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差异性,为提高黄桃果实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黄桃 褐变 包装 非靶向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通路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光谱图谱融合技术的英德红茶等级快速无损判别

农业机械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叶等级评价是检测茶叶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通过提取红茶高光谱成像技术下的图像特征和光谱特征,构建一种基于图谱融合方法、适用于英德红茶等级评价的快速无损判别模型。首先制备3种不同等级的红茶样本,采用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和主成分分析对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可视化分析,然后从影响内在品质角度用连续投影法提取每种化学值的特征波长,通过多模型共识策略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连续投影法筛选得出表征其内在品质的最佳特征波长组合,并建立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等级判别模型;其模型的训练集准确率为88%,预测集准确率为78.33%。为了融合外形纹理差异,先提取最佳特征波长组合对应的高光谱图像;采用图像掩膜消除背景的干扰和采用图像主成分分析消除多波长图像间的冗余信息,然后采用灰度共生矩阵和局部二值化算法提取主成分前三维主成分图像与特征光谱融合,并建立基于特征融合的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等级判别模型,且基于第三主成分图像特征融合模型判别效果最佳,训练集准确率提升至98%,预测集准确率提升至96.67%。

关键词: 红茶等级 图谱特征融合 主成分分析 支持向量机 高光谱成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钙强化豆浆粉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表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豆浆的钙含量相对较低,且具有令人不愉快的豆腥味,限制了豆浆产品的消费需求。该研究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为钙强化剂,研究了钙添加量和均质压力对豆浆粉理化性质、感官评价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钙的添加会降低豆浆粉粉体的流动性,润湿和分散时间显著(P<0.05)增加;豆浆粉冲调后,剪切黏度增加,口腔摩擦系数明显提高,口感变得稠厚。在1.5%的钙添加量基础上,采用均质处理进一步改善豆浆粉的品质。低压均质(≤60 MPa)改善了豆浆粉的流动性、润湿和分散性。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豆浆粉颗粒的表面变得光滑,坍塌减少,呈现接近球体的形态。当均质压力继续增大至80 MPa时,豆浆粉颗粒形貌略有破损。均质处理能使冲调后豆浆的黏度减小,口腔摩擦系数明显降低,口感变得顺滑。相比未加钙豆浆粉的风味物质种类(26种),钙强化豆浆粉的风味物质种类达35种。相比于未均质钙强化豆浆粉,20 MPa均质处理显著(P<0.05)降低关键性豆腥味物质(正己醛等)检测的含量,且关键性非豆腥味物质(正壬醛、反-2-辛烯醛、反-2-壬烯醛等)得到较好的保留,豆浆粉的色泽、风味、顺滑度和滋味显著(P<0.05)改善,感官评分最高。然而,过高的压力处理(80 MPa)使检测的正己醛含量略有上升,而正壬醛、反-2-壬烯醛的含量显著(P<0.05)下降,劣化了豆浆粉的感官品质,感官评分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钙强化豆浆粉的加工及感官品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均质 理化性质 风味物质 豆浆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显齿蛇葡萄叶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产多酚类物质研究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显齿蛇葡萄叶富含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很高开发利用价值的新资源食品原料。以显齿蛇葡萄幼叶为外植体诱导出了2种典型的愈伤组织,通过激素优化和连续筛选获得了性状优良的愈伤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并优化了显齿蛇葡萄叶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对悬浮培养细胞中的主要多酚类物质进行了鉴定,并评价了多酚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HLPC)检测技术,分别从愈伤组织和悬浮培养细胞中鉴定出了7种和10种多酚类化合物,其中原花青素B1、(+)-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为愈伤组织和悬浮培养细胞中共有的物质,且含量较高,其中以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最高,在愈伤组织和悬浮培养细胞中分别达到了5 020.965μg/g和1 044.725μg/g。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悬浮培养细胞多酚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对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和2,2-联苯基-1-苦基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分别为30.681μg/mL和3.685μg/mL,相同质量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和总还原能力均强于维生素C,其抗氧化能力主要源于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儿茶素。希望研究可为显齿蛇葡萄细胞培养及其多酚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调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显齿蛇葡萄叶 藤茶 愈伤组织 悬浮培养 细胞 多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聚半乳糖体外抗炎活性及其构效关系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为体外炎症模型,以促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炎症介质NO为指标,考察低聚半乳糖(GOS)的体外抗炎活性,并从聚合度的角度探究GOS抗炎活性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GOS能显著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炎症介质NO的分泌,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炎活性。不同聚合度的GOS在调控促炎症细胞因子与炎症介质分泌能力上差异显著,较高聚合度的GOS表现出更强的体外抗炎活性。

关键词: 低聚半乳糖 炎症因子 抗炎 聚合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同时快速测定保健食品中的降压物质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同时快速筛查测定盐酸可乐定(HCD)、阿替洛尔(ANL)和利血平(RSP)等3种降压物质的方法 。对比了不同点样方式、激光强度对3种药物信号强度的影响等因素,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以α-氰基-4-羟基肉桂酸(HCCA)为基质,采用混合点样法,反射线性正离子模式下选择激光强度为60%进行MALDI-TOF MS检测时,3个目标物的质谱信号稳定,强度高,响应重复性好。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3种小分子降压物质在10~100 ng/mL线性范围内线性好,相关系数(r)≥0.99,方法的筛查限(LOI)为0.005~0.25μg/g,在液体、固体和半固体3种保健食品基质中的加标回收率为67.56%~104.70%,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0.43%~10.51%(n=3)。该方法灵敏度好,准确性高,精密度优,抗干扰能力强,有机溶剂消耗少,节能环保,尤其适用于大批量、多批次保健食品中降压物质的检测,填补了传统基质分析筛查保健食品中小分子非法添加物的空白。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α-氰基-4-羟基肉桂酸(HCCA) 保健食品 降压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发气调包装对芥蓝采后叶绿素降解及品质保持的影响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自发气调包装对芥蓝贮藏期间品质与叶绿素降解的影响,分别用市售低密度聚乙烯(LDPE)微孔保鲜袋和2种改性LDPE气调袋包装贮藏采后芥蓝,定期测定包装袋内气体及品质变化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在15℃贮藏期间,对照袋内O_(2)与CO_(2)体积分数无明显变化,而气调袋内O_(2)在贮藏初期迅速下降,CO_(2)快速积累.2种改性气调袋包装均减缓了叶片黄化、失重速率,维持了叶片较高的叶绿素、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量比.贮藏3 d时,2种改性LDPE气调袋包装组商品率为100%,叶绿素质量比分别下降了14.67%、4.74%;而对照组商品率仅为51.25%,叶绿素质量比下降了26.47%.通过测定叶绿素降解酶活性及检测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发现,芥蓝叶片黄化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受到CLH1、PPH、PAO、RCCR、NYC基因表达量的调节,且CLH1主要在芥蓝叶片初始衰老过程叶绿素的降解中起作用.自发气调袋包装可减缓芥蓝的生理代谢变化,抑制叶绿素降解酶基因表达变化,延缓叶片黄化,研究结果旨在为控制芥蓝采后品质劣变及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芥蓝 自发气调包装 叶绿素降解 酶活性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点、面光谱技术的生鱼片品质检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生作是消费者钟爱的菜式之一,其品质主要受蛋白质、脂肪、含水率指标影响。传统品质检测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专业要求高,无法满足产业品质快速监管需求。因此,以草鱼生鱼片为研究对象,用点光谱(光纤光谱)、面光谱(高光谱成像)技术作为研究手段进行对比,探究一种快速、高效的生鱼片蛋白质、脂肪、含水率检测方法。研究发现:点光谱技术在鱼生鱼片品质无损检测上比面光谱技术更优,其光谱数据经卷积平滑法(SG)+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竞争性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偏最小二乘(PLSR)建模后,蛋白质的指标训练集决定系数(R~2)为0.995 7,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0 6,验证集决定系数(R~2)为0.941 9,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2 4;脂肪指标训练集R~2为0.999 3, RMSE为0.000 6,验证集R~2为0.997 6, RMSE为0.001 7;含水率训练集R~2为0.999 2, RMSE为0.001 7,验证集R~2为0.094 1, RMSE为0.014 4,均可较准确地获取生鱼片蛋白质、脂肪含量,但对水分含量识别效果不佳,可能是鱼肉含水率差异非常小所致。

关键词: 草鱼 点光谱技术 光纤光谱 面光谱技术 高光谱成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酸性水稻土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稻秆还田配施石灰对酸性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影响,于广东省白云区和惠阳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RS)和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常规施肥(RS+L)这3个处理,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TOC)、水溶性有机碳(DOC)、活性有机碳(LOC)、颗粒态有机碳(POC)、微生物量碳(MBC)、碳库指数(CPI)、稳定性有机碳(IOC)、碳库活度(L)、碳库活度指数(CPA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RS+L处理显著提高TOC、LOC、POC 和 MBC 含量,增幅分别为 10.24%~17.79%、34.49%~44.37%、19.27%~23.59%和 33.36%~43.26%(P<0.05).与CK相比,RS+L处理显著提高水稻生长前期(移栽后15~45 d期间)的DOC含量(P<0.05),但对水稻生长后期的DOC无显著影响.RS+L 较 RS 处理的 TOC、LOC、POC 和 MBC 分别提高了 2.15%~6.95%、1.17%~17.90%、4.27%~8.65%和12.99%~14.53%.与CK相比,RS+L处理显著提高 IOC 和 CPI,其增幅分别为 8.32%~15.57%和 14.00%~20.00%(P<0.05).RS较CK处理显著提高CPI,其增幅为14.00%~18.00%(P<0.05).不同处理间的L、CPAI和CPMI差异不显著.RS+L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不同处理间的水稻产量无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主要与DOC、LOC、CPAI和CPMI相关,但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的贡献率较低.主成分分析还表明,秸秆还田配施石灰通过改善酸性水稻土的pH值和养分含量,驱动MBC和POC等有机碳组分的形成和积累,促进SOC的提升.综上,秸秆还田配施石灰有利于酸性水稻土 MBC、POC、LOC和IOC等有机碳组分的积累,从而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是提升酸性水稻土固碳减排功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石灰 酸性水稻土 土壤总有机碳和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成熟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仲甜9号"、"珠玉甜8号"、"珠玉甜1号"3个品种甜玉米为材料,研究甜玉米籽粒成熟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结合NIST14质谱数据库比对、保留指数分析、气相色谱嗅闻分析等方法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利用内标法测定其含量,构建甜玉米挥发性风味活性化合物组成谱,评价甜玉米香气品质与特征.结果表明:3种甜玉米在成熟过程中共检测到6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成熟度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有显著影响,随成熟度增加,壬酸乙酯、1-庚醇、1-己醇含量显著下降,苯乙烯、甲苯、乙苯、1,3-二甲基苯含量显著增加,籽粒成熟过程中以积累芳香烃为主.在气味特征方面,随着籽粒的成熟,脂香强度明显增强,青香强度明显减弱.甜玉米品种之间存在差异,"仲甜9号"甜玉米成熟期时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明显高于其他2个品种,且整体风味强度最大.

关键词: 甜玉米 成熟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味强度 变化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