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源于空间诱变的大麦纯合突变体的氮素吸收利用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徐红卫 1 ; 高润红 1 ; 郭桂梅 1 ; 李静 1 ; 黄琳丽 1 ; 张述伟 1 ; 陈志伟 1 ; 陆瑞菊 1 ; 李颖波 1 ; 刘成洪 1 ;

作者机构: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大麦;空间诱变;小孢子培养;氮素利用率

期刊名称: 植物生理学报

ISSN: 2095-1108

年卷期: 2022 年 01 期

页码: 186-19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挖掘氮素利用率高的大麦种质材料,以大麦(Hordeum vulgare)原始品种‘花30’和空间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获得的纯合突变体SP30-5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比较其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同时,在苗期低氮条件下供应不同氮素形态时,对两份材料的氮素吸收利用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成熟期,相比高氮, SP30-5在低氮水平的单株产量、地上部干物重和氮素利用率均显著优于其原始品种‘花30’。在苗期,低氮条件下, SP30-5在三种供氮形式下地上部的干物重和氮素利用率均显著优于原始品种‘花30’,且SP30-5地上部对硝态氮的利用最强,对硝铵态氮和铵态氮两种氮素形态的利用无显著性差异。在硝态氮和硝铵态氮的处理下, SP30-5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均显著优于原始品种‘花30’,且在硝态氮处理下, SP30-5叶片中基因HvNR1和HvRbcL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和‘花30’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据此推测该纯合突变体材料在硝态氮供应下地上部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可能与叶中的硝酸还原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以及编码基因HvNR1和HvRbcL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结果为解析空间诱变纯合体氮素吸收利用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线索。

  • 相关文献

[1]大麦小孢子培养技术与育种平台的研究. 黄剑华,陆瑞菊,何南扬,龚来庭,王亦菲,孙月芳,周润梅. 2002

[2]两份大麦品种单倍体细胞与植株水平耐盐性的关系. 陆瑞菊,陈志伟,何婷,王亦菲,杜志钊,高润红,邹磊,黄剑华,陈佩度. 2011

[3]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创制大麦黄花叶病不同抗性突变体. 刘成洪,陆瑞菊,郭桂梅,黄亦辰,杜志钊,何婷,陈志伟,徐红卫,高润红. 2015

[4]源于大麦小孢子诱变-氮胁迫培养的DH株系田间耐低氮性表现. 陆瑞菊,刘成洪,何婷,陈志伟,徐红卫,杜志钊,高润红,王亦菲,邹磊. 2014

[5]秋水仙碱对大麦离体培养小孢子存活与成苗的影响. 陆瑞菊,黄剑华,孙月芳,王亦菲,周润梅. 2001

[6]提高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反应的研究. 陆瑞菊 ,孙月芳 ,王亦菲 ,周润梅 ,黄剑华. 2004

[7]大麦单倍体细胞水平与植株水平耐低氮性的关系. 陆瑞菊,陈志伟,何婷,王亦菲,杜志钊. 2011

[8]应用小孢子离体培养技术培育大麦新品系. 陆瑞菊,黄剑华,王亦菲,孙月芳,周润梅,何南扬,龚来庭. 2002

[9]大麦单株小孢子植株再生及胁迫培养研究. 郭桂梅,何婷,刘成洪,高润红,陈志伟. 2015

[10]大麦单粒种子起源的小孢子培养再生频率研究. 郭桂梅,何婷,刘成洪,高润红,徐红卫,李颖波,黄剑华,王亦菲,陆瑞菊. 2019

[11]化学诱变剂和~(60)Co处理对大麦小孢子低氮胁迫培养的影响. 陆瑞菊,陈志伟,何婷,徐红卫,杜志钊. 2013

[12]盐预处理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小孢子愈伤形成的影响. 徐红卫,郭桂梅,高润红,何婷,杜志钊,李静,陈志伟,陆瑞菊,王亦菲,刘成洪. 2021

[13]空间诱变选育特小型黄瓜新种质. 余纪柱,顾晓君,金海军,张红梅. 2007

[14]空间诱变创制不结球白菜晚抽薹新种质及新品种艳春的选育. 李晓锋,朱红芳,朱玉英,侯瑞贤. 2018

[15]禾谷类花器官机械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 吴晖霞,景建康,张玉华,胡含. 1997

[16]青稞的小孢子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陆瑞菊,高润红,郭桂梅,何婷,陈志伟. 2014

[17]提高粳稻花药小孢子离体培养反应的研究. 陆瑞菊,孙月芳,王亦菲,单丽丽,黄剑华. 2007

[18]提高青花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反应的研究. 陆瑞菊,王亦菲,孙月芳,周润梅,黄剑华. 2006

[19]小麦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的高频诱导及其绿苗再生. 何婷,郭桂梅,陈志伟,张述伟,宗营杰,陆瑞菊,王亦菲,刘成洪. 2018

[20]水稻F_1小孢子培养再生DH系的耐盐性鉴定及稻米品质分析. 代金英,郭桂梅,程新杰,刘成洪,岳红亮,张梦龙,宛柏杰,孙一标,孙明法.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