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被引量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79条记录
玉米宽窄行种植产量与效益分析

玉米科学 2003 CSCD

摘要:1997~2001年通过对玉米宽窄行种植的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宽窄行种植可促进生长发育,根系数量增多,叶面积大,干物重增加,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词: 玉米 宽窄行 栽培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RAPD对大豆属植物系统学研究的初报

科学通报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分子操作技术的发展,使生物学家能够在DNA水平上进行基因组差异的分析.RFLP是最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用于基因组研究的方法.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进化、起源、群体遗传等领域.但是对于那些高度自交,遗传背景狭窄的物种测难以有效地利用RFLP进行基因组分析.1990年Williams和Welsh同时开创了利用人工合成的短核苷酸引物经PCR反应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的新方法,即 RAPD技术(Random amplifiedPolymorphic DNAs).由于这一技术能快速、有效地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检测.因此虽然其诞生时间很短,但已广泛应用于基因组研究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RAPD技术 大豆属 系统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种稻种质创新与营养特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3

摘要:将系谱选择和花药培养相结合 ,分别选育出具有巨胚、甜味、有色种皮、软米、香味等单一特殊性状和聚合上述 2个以上特殊性状的特种稻种质 12份 ,并对这些种质进行了营养特性评价。结果表明 ,创新的特种稻种质营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稻 ,其中甜黑米 15 6 9和甜红米 15 71糙米千粒重很小 (8 4g、8 2 g) ,蛋白质 (12 4 %、11 7%)、赖氨酸 (0 75 %、0 76 %)、脂肪(5 2 9%、4 86 %)、油酸 (2 15 %、1 93%)和亚油酸 (1 93%、1 86 %)、维生素B1(8 4 2mg/kg、1 6 0mg/kg)和钙含量(36 8mg/10 0 g、2 9 5mg/10 0g)较高 ;巨胚香糯 15 74和白巨胚米 15 75的胚较大 ,千粒胚重 1 4 g以上 ,胚重占糙米重的比率 8%以上 ,蛋白质 (9 9%、10 6 %)、维生素B1(3 30mg/kg、0 98mg/kg)和钙含量 (2 7 7mg/10 0 g、32 5mg/10 0g)较高 ;黑糯米 15 6 8的维生素B1(6 5 7mg/kg)、铁和锌含量 (4 0mg/10 0 g、7 2mg/10 0 g)较高 ;红米 12 0 1的蛋白质 (11 1%)、锌 (7 0mg/10 0 g)和硒 (85 4ug/kg)含量较高。巨胚、甜味、有色种皮、香味等 2个以上特殊性状的聚合是增加水稻种质营养保健功能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特种稻 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 脂肪 矿质元素 B族维生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不同纬度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的RAPD分析

科学通报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起源于中国,我国的大豆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十余年来,搜集种质五千余份,约占世界总数的90%.这些资源不仅为大豆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源,也为大豆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中国的野生大豆生态类型极为丰富,遗传差异极大,为世界大豆界所瞩目.对野生大豆,尤其是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同步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为野生大豆的应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可以揭示大豆的起源及演化等理论问题.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RA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

作物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群体遗传学方法 ,研究分析了 6172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数量、遗传多样性指数( Shannon指数 )、 12个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及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 :142~ 4 7°N× 12 2~ 12 7°E的东北中南部野生大豆资源分布极广、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变异系数高 ;2 34~ 35°N× 113~ 115°E、 38~ 39°N× 113~ 115°E和 34~ 35°N× 10 7~ 10 9°E的黄河中下游和秦岭山区野生大豆次之 ;3 2 6~ 2 7°N× 119~ 12 1°E的东南沿海地区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综合变异系数均很高 ,但分布较少。根据遗传多样性、综合变异系数及资源的地理分布 ,提出了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及多样性扩散 ,据此推测了中国野生大豆的起源模式 ,为栽培大豆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关键词: 野生大豆 遗传多样性 富集中心 起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 ,已发现 4个不育细胞质供体 ,并育成了大批“三系”。大量试验表明 ,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第一个利用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种已参加两年省区域试验 ,平均比对照增产 2 0 %以上。利用蜂类特别是苜蓿切叶蜂传粉 ,在开放条件下大面积生产杂交种是可行的。其技术特点是综合考虑与调控昆虫、环境和植物三因素 ,使其达到最佳组合。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性不同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后若干生化反应

作物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又称蛙眼病,1915年首先在日本报道,现已遍及美国、巴西、日本、中国等主要大豆产区,且有蔓延的趋势。目前对大豆灰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源的筛选、鉴定,抗性遗传,灰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小种鉴定等方面,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湿筛法对不同处理下的黑土进行分离,得到4种不同大小(>2000、2000~250、250~53、<53μm)的团聚体,利用密度分组法分离出游离的轻组(freeLF)和团聚体内的颗粒有机质(iPOM),以评价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团聚化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耕作对团聚体的破坏作用,减缓团聚体的周转.团聚体内细颗粒有机碳(fine iPOM-C)含量显著高于粗颗粒有机碳(coarse iPOM-C)含量,说明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团聚体内细颗粒有机碳的积累,是施用有机肥条件下黑土团聚体内碳固定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团聚体 有机肥 黑土 固碳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高频率单倍生殖诱导系吉高诱系3号的选育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单倍体诱导系Stock6进行改良,从Stock6与M278的杂交后代中连续6代测交和选择,育成了高频率单倍体诱导系吉高诱系3号。通过对20个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单倍体诱导率介于5.50%~15.94%,平均单倍体诱导率为10.40%,是Stock6的10倍;子粒Navajo标记性状明显、稳定,花粉量大、结实性好、抗病性强,是优良的单倍体诱导系。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诱导系 吉高诱系3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旱稻根系性状与抗旱性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科学通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粳型旱稻品种IRAT109和粳型水稻品种越富杂交产生的包含116个DH株系的群体为材料,构建了一个含165个标记(94个RFLP标记和71个SSR标记)的水稻分子连锁图.在根管培养条件下,考查了分蘖期DH群体及其亲本的根数、根基粗、最长根长、根鲜重、根干重、根茎鲜重比及根茎干重比等性状.在旱田、水田条件下考查了DH群体的单株产量,计算抗旱系数(旱田单株产量/水田单株产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基粗、最长根长与抗旱系数呈显著正相关,根数与抗旱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抗旱性强的材料在根系性状上主要表现为根粗较粗、根系较长和根数较少等特点.利用QTLMAPPERversion1.0定位了控制根系性状的QTL,并进行了QTL与环境互作分析.共检测到控制7个根系性状的18个加性QTL和18对上位性QTL.发现了一些贡献率较高、无环境互作的QTL.控制最长根长的1对上位性QTL mrl3和mrl8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简称贡献率)为21.51%,控制根基粗的1对上位性QTLbrt3和brt11a贡献率为13.03%,控制根鲜重和根干重的1个加性和1对上位性QTL贡献率分别为13.50%和25.64%.共检测到9个加性QTL和2对上位性QTL存在环境互作.其中根基粗、最长根长没检测到环境互作QTL.此外,根据QTL的贡献率大小、与环境互作大小和与抗旱系数的连锁关系等,分析了一些重要QTL应?

关键词: 旱稻 抗旱系数 根系性状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