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被引量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7739条记录
谷子旱后的补偿效应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CSCD

摘要:通过对谷子旱后的生理表现、干物质积累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经济系数的研究,认为谷子存在旱后补偿效应这一适应性生理生态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前期曾受旱的处理表现出超速生长的趋势,相对日均干物质增长速率显著高于一直处于同一供水水平的处理,经过加速生长能部分甚至全部补偿前期干旱所造成的干物质上的损失.前期干旱对谷子的生理影响具有延续性,后期增加供水水平后,同等供水水平的处理中曾经历干旱的表现出较高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谷子的旱后补偿效应还表现在能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水和干物质以形成种子.在我国西部半干旱区,相对夏季作物而言,秋季作物谷子的旱后加速生长这一生长特性更适应半干旱区自然降雨特征

关键词: 谷子 干旱 补偿效应 相对日均干物质增长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田间光合作用的研究

园艺学报 1989 CSCD

摘要:本研究探索了葡萄光合速率的年周期及日周期变化。上述变化规律,在当地条件下呈正规型单峰曲线。展叶后至30天左右,光合速率急速上升,为全年中提高最快的阶段,至7月中旬达到曲线的顶峰。在一天中以8:00-10:00时光合速率上升较快,曲线顶峰在14: 00时,秋季测定主梢成叶的光合速率低于同节位上的副梢成叶。结果枝上叶片的光合速率高于发育枝上的叶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的生化他感效应研究初报

西北农业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蚕豆秸秆对小麦和大豆幼苗生长都有明显的他感相克作用 ,使其生物量分别减少 5 0 .4%和 5 8.2 % ;大豆秸秆对小麦幼苗生长有他感相克作用 ,而对大豆幼苗生长有自感相生作用 ,使其生物产量增加 1 9.8% ;玉米秸秆对小麦幼苗的相克作用最强 ,生物产量减产 60 .8% ,但对大豆幼苗生长的他感和玉米幼苗的自感相生作用显著 ,生物产量依次增加 1 8.7%和 1 0 .3% ;小麦秸秆对小麦、玉米和大豆幼苗生长都有相克作用 ,使其生物量分别减少 5 0 .8%、5 .1 %和 2 4.9%。秸秆对作物的他感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施用蚕豆秸秆 ,既能增大土壤养分贮量 ,又能提高土壤养分供应水平 ,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培肥土壤的作用居中 ,施用大豆秸秆虽能增大土壤养分贮量和供氮水平 ,但提高幅度不大。种植作物对秸秆培肥和供肥作用的发挥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化他感 生物产量 有效性养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覆膜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提高5.6~6.2个百分点,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3.9~5.2个百分点,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0~4.0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秋季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49.5~51.3 mm,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33.9~39.6 mm,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0~26.9 mm,正是由于秋季全覆膜和顶凌全覆膜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降水利用率达到70.1%,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5.93 kg/(mm.hm2),平均达到33.63 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关键词: 旱作玉米 全膜覆盖 双垄面集雨 沟播 土壤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蚕豆,玉米/蚕豆和小麦/玉米间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小麦/蚕豆、玉米/蚕豆和小麦/玉米间作对作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能够提高作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改变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其中,小麦/蚕豆间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突出,作物花期时小麦/蚕豆间作显著提高和改变两种作物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玉米/蚕豆间作主要表现出对苗期玉米根际细菌多样性的显著提高和群落结构组成的改变。小麦/玉米间作对作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程度较弱。同时,3种间作体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产量优势。结果证明了间作体系中地上部植物多样性与地下部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紧密联系。

关键词: 间作 细菌群落结构 根际 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前期干旱锻炼对谷子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谷子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前期干旱锻炼对谷子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论苗期还是拔节期的干旱锻炼,都使其生育后期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耗水绝对量的减少,而是干旱锻炼改善了叶片的同化功能,使同化能力的增长超过了蒸腾的增加.从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片渗透调节能力等都可以看出干旱锻炼的积极作用.在前期干旱程度较严重的干旱锻炼条件下,后期增加少量供水量能大幅度提高产量和用水效率.在前期中度干旱锻炼条件下能节约大量用水,籽粒产量变幅不大,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关键词: 谷子 干旱锻炼 水分利用效率 净光合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补偿作用机制探讨

生态学杂志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论是在自然生态系统还是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的最适环境往往很少存在[10],植物在其生活史中常会遇到各种类型灾害的胁迫,而生长于亚适宜环境中,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些胁迫植物生长的环境往往又是种植农业的唯一生境。了解在这些亚适宜环境中植物的生长、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97~2001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CSCD

摘要:1997~ 2 0 0 1年采自我国 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主要生产品种和重要抗源上的小麦条锈菌标样 4 0 0 8份 ,其鉴定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状况。 1997年发现了水源 11致病类型 13和 14 ,2 0 0 1年把原Hybrid 4 6致病类型 3(HY 3)命名为条中 32号。这期间共监测到 4 1个小种和致病类型 ,每年都能监测到的小种和致病类型有 32个 ,为条中 17、19、2 1、2 2、2 3、2 5、2 6、2 8号 ,洛 10 2 ,条中 2 9,洛 13 2、3,条中 30、31、32 ,Hybrid 4 6 4、5、6、7、8,水源 11 2、3、4、5、6、7、8、10、11、12、13和 14。条中2 9、30、31、32号为主要流行小种。 1997~ 2 0 0 0年间条中 31号位居第一 ,出现频率为 10 .8%~ 13.5 % ,其次为条中 32号 (4 .8%~11.7% ) ,由于条中 32号逐年持续上升 ,2 0 0 1年超过条中 31号而位居第一。其次是条中 2 9和 30号 ,两者出现频率基本相当 ,1997~ 1999年条中 2 9号略高位第 3(3.3%~ 4 .0 % ) ,条中 30号位第 4 (2 .6 %~ 3.3% ) ,2 0 0 0~ 2 0 0 1年 ,条中 30号略高位第 3(3.6 %~7.3% ) ,条中 2 9号位第 4 (2 .7%~ 3.1% )。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条中 2 3号、2 5号、2 6号、2 8号和Hybrid 4 6 4、5、7、8,水源 11 3、4、5、7、11、13和 14 ,其它为?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生理小种 条锈菌

国内外微咸水利用现状及利用途径

甘肃农业科技 2003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微咸水利用现状淡化技术及利用效益、利用途径 ,提出在微咸水利用中 ,要重视土壤盐分调控研究 ,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重视土壤盐分平衡规律研究 ;微咸水灌溉后土壤盐分离子对作物生理影响等

关键词: 微咸水 利用现状 处理技术 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与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种间地上部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相互作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优化资源配置对提高间作体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Zeamays)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以期为间作体系的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得出,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n,LER)分别为1.30和1.29),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LER分别为1.41和1.40);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氮、磷、钾养分吸收优势,玉米覆膜也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来自地上部种间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两个方面,但其相对贡献以地上部大于地下部,当玉米不覆膜时均以地上部占75%、地下部占25%,当玉米覆膜时均为地上部占67%、地下部占33%,玉米覆膜能明显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也都具有重要贡献。玉米不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氮、磷养分吸收优势的相对贡献均分别为67%与33%,钾则相等(各占50%);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氮、磷养分吸收优势地下部贡献率,但对钾养分吸收优势贡献影响不明显。表明,间作优势不仅可以通过作物组合来获得,也可通过地膜覆盖等措施进行调控,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和养分吸收优势及其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可见,该研究对小麦/玉米间作模式持续增产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小麦/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地上部因素 地下部因素 相对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