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酯酶同工酶带的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尧忠 1 ; 程侃声 2 ; 才宏伟 2 ; 王象坤 2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科院

2.云南省农科院,北京农业大学

关键词: 酯酶同工酶带,普通野生稻,粳稻,籼稻。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1994 年 04 期

页码:

摘要: 实验材料来自亚洲各国,共1270份,其中112份为普遍野生稻。每个品种先获得其聚丙烯酰胺电泳的酯酶带。用程(侃声)氏形态分类法把随机取样的栽培品种分为籼和粳,分析各酯酶带在它们中的频率,认为识别粳稻的主酶带是10A,辅助带2A、4A、6A;识别籼稻的主酶带是11A,辅助带5A、7A。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酯酶带和中川原氏的琼脂胶酯酶带作比较,在籼粳分类上10A、11A似乎与12B(粳)、13B(籼)有一定对应关系,在分类结果上两法出入不大。14A在栽培稻中出现的频率极低,在野生稻中的频率高,是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区别酶带。这条酶带仅出现在聚丙烯酰胺电脉的酯酶中,在琼脂胶电泳的酯酶里未见有类似的酶带。中国野生稻的14A频率(76.20%)比外国野生稻(43.20%)高,在形态上表现更为原始。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后代中14A的频率很低,表明14A和野生稻的野生性有密切联系。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