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甜玉米籽粒糖代谢关键调控基因的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林建新 1 ; 林静 1 ; 张扬 1 ; 卢和顶 1 ; 陈山虎 1 ; 廖长见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省特色旱作物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甜玉米;可溶性糖;转录组;糖代谢;关键调控基因

期刊名称: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5 期

页码: 705-71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究甜玉米籽粒形成过程中还原糖、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变化规律及糖代谢关键调控基因,选取授粉后10天、15天、20天、25天和30天这几个时间点进行含糖量检测和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还原糖含量在授粉后10天最高,约15 mg/g,此后逐渐下降到约4 mg/g。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两者在授粉后15天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PCA分析结果表明,授粉后10天的样本可以明显与其他时间点样本区分开,而授粉后15天~30天之间的时间点,样本区分度不大,表明授粉后10天时的籽粒发育与15天后的发育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以授粉后10天样本基因的表达量为参照,对221个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上的基因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注释基因在籽粒发育过程中不表达或低表达。有6个注释基因在授粉后15天持续高表达,分别是编码淀粉合成酶(EC 2.4.1.21)的基因Zm00001d045261、编码α-葡糖苷酶(EC 3.2.1.20)的基因Zm00001d036608、编码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EC 2.4.1.242)的基因Zm00001d033937和Zm00001d045462、编码葡糖-1-磷酸腺苷酰基转移酶(EC 2.7.7.27)的基因Zm00001d050032及编码蔗糖合酶(EC 2.4.1.13)的基因Zm00001d045042,表明这6个编码基因在糖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对甜玉米品质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今后鲜食甜玉米的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 相关文献

[1]红果肉与白果肉杨梅花青苷和糖代谢途径的差异蛋白研究. 张泽煌,陈义勇,钟秋珍,王玲霞,林旗华,林永祥,龚慧文,陈伟. 2013

[2]摘心对'巨峰'葡萄生长及蔗糖和淀粉代谢的调控作用. 赖呈纯,张富民,赖恭梯,潘红,张静,潘若,阙秋霞,黄贤贵,范丽华. 2022

[3]摘心对‘巨峰’葡萄生长及蔗糖和淀粉代谢的调控作用. 赖呈纯,张富民,赖恭梯,潘红,张静,潘若,阙秋霞,黄贤贵,范丽华. 2022

[4]外源山梨醇影响桃叶片和果实糖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周平,郭瑞,颜少宾,金光. 2023

[5]低温胁迫对杜兰落花生叶绿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李春燕,应朝阳,林永生,黄毅斌,陈恩. 2009

[6]甜玉米新品种闽甜208的选育. 卢和顶,纪荣昌,林建新,陈山虎,童川拉. 2007

[7]甜玉米新品种闽甜6855的选育. 林建新,陈山虎,廖长见,卢和顶. 2016

[8]甜玉米主要穗部性状配合力研究. 卢和顶,陈山虎,林建新,纪荣昌. 2007

[9]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纪荣昌,卢和顶,林建新,陈山虎,童川拉. 2008

[10]甜玉米区域试验点对品种鉴别能力估计方法的研究. 纪荣昌,卢和顶,陈山虎,林建新,滕振勇. 2008

[11]9个新育甜玉米自交系遗传聚类和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张扬,廖长见,林建新,卢和顶,陈山虎. 2019

[12]甜玉米采青期的确定及采后保鲜技术研究. 薛珠政,胡润芳,卢和顶,林建新,杨人震. 1999

[13]甜玉米新品种闽甜4号的选育. 林建新,卢和顶,廖长见,陈山虎. 2012

[14]金皇2号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陈宏. 2019

[15]甜玉米新品种‘闽甜683’的选育. 廖长见,张扬,林建新,陈山虎,卢和顶. 2018

[16]甜玉米闽甜6855与广良甜27号的耐密性比较. 张扬,黄章明,廖长见,林建新,陈山虎,卢和顶. 2023

[17]甜玉米新品种闽甜73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李刚,陈子强,郭新睿,田大刚,胡昌泉,陈在杰,顾建强,王锋. 2021

[18]福建省甜玉米小斑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和致病性分析. 代玉立,甘林,廖蕾,滕振勇,卢学松,杨秀娟. 2021

[19]枇杷种质资源果实糖组分及含量特征. 蒋际谋,陈秀萍,胡文舜,姜帆,邓朝军,郑少泉. 2015

[20]龙眼种质资源果实糖组分及含量特征分析. 陈秀萍,邓朝军,胡文舜,蒋际谋,姜帆,许奇志,郑少泉.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