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罗黎明 1 ; 蒋辅燕 1 ; 高连彰 2 ; 和永昌 3 ; 汪燕芬 1 ; 吴海兰 2 ; 毕亚琪 1 ; 尹兴福 1 ; 何永健 2 ; 包改丽 2 ; 姚文华 1 ; 徐春霞 1 ; 王晶 1 ; 陈洪梅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宣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云南田瑞种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 玉米;新自交系;性状;配合力;相关性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21 年 010 期

页码: 2084-209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究最新选育的20个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用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和5个测验种配制100个杂交组合,在2种不同生态条件下鉴定,对其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以评价新选玉米自交系的综合应用潜力。【结果】组合、被测系、测验种、被测系×测验种间各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除穗长、穗粗、穗行数和出籽率外,其余穗部性状在不同地点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自交系L1、L2、L3、L4、L6、L7和L17产量一般配合力(GCA)为极显著正值;本试验中10个强优势组合T1×L3、T5×L17、T1×L2、T3×L8、T4×L1、T4×L13、T4×L15、T1×L19、T5×L6和T5×L16的特殊配合力(SCA)均达极显著水平,这些组合大多是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或马齿型(半马齿型)×硬粒型;各参试组合的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GCA与产量一般配合力GCA的相关性为显著正相关,而穗行数和出籽率与产量的GCA效应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玉米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对玉米产量的提高有明显贡献。【结论】本研究表明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中L1、L2、L3、L4、L6、L7和L17的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综合表现优良,具有较高的育种利用潜力。

  • 相关文献

[1]几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杨克昌,陈洪梅,赵自仙,李金城. 2000

[2]利用配合力和SSR标记对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番兴明,谭静,陈洪梅,黄云霄,段智利,杨荣芬,徐春霞. 2004

[3]云南地方品种与玉米多样性中心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番兴明,徐春霞,吕宏斌,汪燕芬,陈洪梅,张建华,谭静,刘峰,段鸿飞,米艳华,杨晓洪,张培高. 2006

[4]云南省几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主要产量性状的双列分析. 赵自仙,杨克昌,陈洪梅. 2001

[5]新选育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王江民,李雁,李槐芬. 1999

[6]25个优良温带玉米自交系与4个热带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孙成韬,陈洪梅,谭静,徐春霞,李学智,黄必华,番兴明. 2007

[7]利用配合力和SSR标记对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番兴明,陈洪梅,谭静,杨峻芸. 2003

[8]外来热带、亚热带与温带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分析及其遗传关系的研究*. 番兴明,谭静,杨峻芸,刘峰,黄必华,黄云霄. 2007

[9]甘蔗引进品种的模糊综合评判分析. 文建成,符菊芬,陈学宽,刘景秋. 2000

[10]家蚕品种“春蕾×锡方”春季饲养试验. 朱水芬,廖鹏飞,罗顺高,陈松,杨文. 2014

[11]播种期对亚麻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杜刚,白永刘,毕永兴,刘其宁. 2009

[12]无性系高产、优质茶树良种组合栽培. 王朝纪,林松. 1999

[13]万寿菊DUS测试指南中初步确定的性状的功能及特征分析(英文). 刘艳芳,张建华,杨晓洪,张惠,陈海荣,徐云,管俊娇,王江民. 2012

[14]云南甘蔗种质资源考察及有性杂交育种研究. 程天聪. 1992

[15]怒江流域杜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评价与分析. 解德宏,龙亚芹,张翠仙,陈于福,尼章光,张发明,张永超,杨恩聪. 2014

[16]亚麻主要性状与原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杜刚,刘其宁,赵振玲,吴学英. 2006

[17]云南百合矿质元素的变异特征和性状的关系研究. 汪禄祥,梅文泉,严红梅,李彦刚,黎其万. 2010

[18]白花丹参抗连作品系植物学及物候期特性研究. 刘伟,魏莹莹,刘大会,周洁,王晓,李奉胜,祝福有. 2015

[19]粳稻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指标性状的遗传分析. 杨树明,王荔,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涛. 2013

[20]怒江流域杧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评价与分析. 解德宏,龙亚芹,张翠仙,陈于福,尼章光,张发明,张永超,杨恩聪.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