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感抗油菜近等基因系混播对根肿病发病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郭清云 1 ; 蒯婕 1 ; 汪波 1 ; 刘芳 2 ; 张椿雨 1 ; 李根泽 3 ; 张云云 3 ; 傅廷栋 1 ; 周广生 1 ;

作者机构: 1.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 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2.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油料处

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油菜;近等基因系;根肿病;播种间距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20 年 46 卷 009 期

页码: 1408-141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近年来,根肿病的迅速蔓延已对我国油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课题组前期多年多点大田试验发现,感病、抗病品种混播可显著降低感病油菜品种根肿病发病率.为进一步探究感病、抗病品种播种间距对根肿病的防控效果,本试验采用穴盘栽培,设置感、抗根肿病油菜近等基因系不同播种间距(0、2、4、6 cm),出苗后7 d接种根肿菌,接种42 d后调查幼苗发病率、病情指数,并测定根系主要成分.结果表明:(1)与单播相比,感病、抗病品种同播时,抗病品种苗期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而感病品种苗期发病率显著下降,其发病率与感病、抗病品种播种间距密切相关,二者距离为0 cm时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显著(P<0.05)低于其他处理;(2)与单播相比,感病、抗病品种同播时,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在感病品种中显著增加,而在抗病品种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与根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发病率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0.403,病情指数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509.综上,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可以显著降低感病品种的根肿病发病率,且混播间距在0 cm时效果最好.该技术可以作为油菜根肿病防控的技术措施,在根肿病发病区域油菜生产上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 相关文献

[1]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对根肿病防控效果的影响. 郭清云,汪波,蒯婕,张椿雨,李根泽,康惠仙,傅廷栋,周广生. 2020

[2]不同油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分析. 符明联,杨玉珠,李根泽,罗延青,奚俊玉,徐海燕,张晓兰,原小燕,杨卫国. 2011

[3]云南烟后移栽油菜苗床根肿病调查及防控建议. 杨正富,符明联,李根泽,原小燕,贺斌,字德华,余绍伟,罗延青. 2016

[4]昆明菜区大白菜根肿病防治技术研究初探. 杨家鸾,杨明英,严位中,孙道旺,李萍. 2002

[5]芸薹属作物根肿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罗延青,李劲峰,俎峰,李鹏,王敬乔. 2011

[6]抗根肿病甘蓝型油菜新种质的创制及抗性评价. 罗延青,王云月,赵德胜,赵凯琴,周丕才,符明联,董云松,李劲峰,王敬乔. 2019

[7]抗根肿病大白菜新品种CCR11242的选育. 徐学忠,胡靖锋,杨红丽,田志梅,和玉春,和江明. 2015

[8]抗根肿病大白菜小孢子培养优化条件研究. 胡靖锋,戴永娟,汪骞,杨红丽,吴丽艳,钟利,和江明. 2011

[9]用菌土接种法鉴定云南省主要十字花科作物对根肿病的抗性. 胡靖锋,吴丽艳,林良斌,李卫芬,李石开,钟利,和江明. 2010

[10]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研究现状. 梁谊,张爱芳,王文相,汤天寿. 2001

[11]应用土壤调理剂防治大白菜根肿病. 杨群辉,马云萍,尹彤,纳继忠. 2009

[12]十字花科植物抗根肿病研究进展. 李卫芬,和江明,李石开. 2006

[13]十和田近等基因系糙米五种矿质元素含量变异及分布分析. 孙正海,曾亚文,杨树明,杜娟,普晓英,汪禄祥. 2010

[14]水稻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等的选育及耐冷性遗传研究. 曾亚文,叶昌荣. 2001

[15]栽培稻种间育性S1基因桥梁亲本培育及分子验证研究. 栾鸭红,周家武,胡凤益,李静,徐鹏,邓先能,谭学林,陶大云. 2009

[16]低温胁迫下粳稻近等基因系形态性状与糙米功能成分间的关联性. 杨树明,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杜娟,张素华,杨晓梦. 2015

[17]水稻粳掉3号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遗传研究. 杨树明,李玉萍,曾亚文,杜娟,普晓英,黄兴奇,程在全,朱广彬. 2007

[18]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的评价. 申时全,曾亚文,普晓英. 2004

[19]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生化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杨树明,曾亚文,王荔,张素华,杜娟,杨涛,普晓英,杨晓梦. 2014

[20]云南高原稻作区影响水稻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杨树明,张素华,杜娟,杨涛,普晓英,杨晓梦,曾亚文.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