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白肉灵芝土传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姚春馨 1 ; 梁明泰 2 ; 马渊浩 1 ; 刘家迅 2 ; 张绍松 1 ; 陈霞 2 ; 田果廷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白肉灵芝;土壤微生物;对峙培养;病原菌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22 年 35 卷 012 期

页码: 2811-28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作物连作障碍与土壤微生物密切相关,分离与鉴定土传病原微生物,为解决白肉灵芝段木埋土栽培的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大棚内段木埋土栽培的白肉灵芝,分别采集连作0年、1年、3年、5年不同栽培年限的覆土,以稀释平板法调查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分离白肉灵芝连作土中优势微生物;采用平板对峙试验筛选白肉灵芝连作障碍潜在的土传病原菌,结合形态、生理等微宏观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各菌株,并进行物种分类.[结果]随着白肉灵芝连作年限的增加,覆土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发生变化,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下降趋势明显,真菌数量逐年增加,三大主要微生物种群中细菌占比从25.21%增加至95.29%,真菌占比从0.69%逐年增加至4.71%,放线菌占比则下降;连作土中分离到14个优势微生物,NJ聚类结果将其分为两大类群,结合DNA序列比对与形态分类结果,最终鉴定5个真菌菌株和9个细菌菌株;平板对峙培养试验结果显示,真菌N7及细菌N11、N9、N12、N13、N14共6个菌株对白肉灵芝菌丝生长的抑菌率高达80%以上.[结论]白肉灵芝的连作栽培显著影响了覆土层的土壤微生物区系,不同栽培年限其三大主要微生物种群差异显著;微生物种群中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篮状菌属(Talaromyces)、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部分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菌株可能是白肉灵芝段木埋土栽培连作障碍中潜在的土传病原菌.

  • 相关文献

[1]不同产地白肉灵芝的重金属含量与毒性评价. 潘俊,田浩,曲媛,侯朝祥,金鹏程,吴昕怡,李宏. 2021

[2]白肉灵芝三个新品种的选育报告. 姚春馨,田果廷,王晖. 2022

[3]白肉灵芝化学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潘俊,刘秀嶶,石萍萍,周继伟,曲媛,田浩,李宏. 2021

[4]云南蚕区采集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江秀均,钟健,柴建萍,苏振国,黄俊荣,白兴荣. 2016

[5]砂仁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研究. 杨明英,李向东,曹继芬,裴卫华,赵志坚,李绍平. 2012

[6]云南省马铃薯病毒主要病原研究进展. 赵志坚,何云昆. 2001

[7]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以离体叶片接种测定致病性的方法. 江秀均,柴建萍,占世丰,杨振国,谢道燕,倪婧,达爱斯,罗雁婕. 2015

[8]云黄连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控措施. 毕云青,赵振玲. 2018

[9]滇龙胆资源家种后灰霉病发生与病原鉴定. 赵振玲,张智慧,张金渝,金航,杨美权,杨维泽. 2010

[10]云南荞麦轮纹病的发生及病原菌鉴定. 卢文洁,孙道旺,何成兴,李春花,王艳青,尹桂芳,王莉花. 2017

[11]小粒咖啡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田间抗病性研究. 龙亚芹,段春芳,刘杰,彭海明,申科,王雪松,石华忠,罗梓文,陈雷,李荣福. 2017

[12]云南木薯一种叶斑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段春芳,黄贵修,李超萍,时涛,郭容琦,李月仙,刘倩,严炜,娄予强,张林辉,刘光华. 2012

[13]云南香蕉枯萎病及防治研究进展. 曾莉,郭志祥,番华彩,李洪祥,唐志敏,李雁,杨佩文,白亭亭. 2016

[14]云南弥勒甘蔗褐条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李婕,李银煳,李庆红,张荣跃,王晓燕,单红丽,黄应昆. 2022

[15]示范甘蔗新品种梢腐病病原的检测鉴定. 李银煳,李婕,覃伟,龙朝华,张荣跃,王晓燕,单红丽,李文凤,黄应昆. 2022

[16]番木瓜白粉病病原鉴定·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杨子祥,沙毓沧,袁理春,张德,杨顺林,何璐,马开华,陈艺齐,刘海刚,瞿文林,段曰汤. 2010

[17]云南省马铃薯病害主要病原研究进展. 赵志坚,何云昆,隋启君. 2001

[18]甘蔗宿根矮化病研究进展. 卢文洁,李文风,黄应昆. 2006

[19]三七连作障碍发生机理及消减技术研究. 杨建忠,官会林,刘大会,孙玉琴,韦美丽,王勇. 2016

[20]魔芋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敏,裴卫华,董家红,潘开华,吴德喜,余磊.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