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东寨港流域土壤-溪流连续体溶解态黑碳分子特征及其界面转化机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全超

作者: 王全超;吉恒宽;李思敏;李财生;侯正伟;邓万刚;吴治澎;王登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溶解态黑碳;土地利用;土壤-溪流连续体;结构组成;界面转化

期刊名称: 生态环境学报

ISSN: 1674-5906

年卷期: 2023 年 001 期

页码: 139-14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溪流连续体溶解态黑碳(DBC)分子特征及其界面转化规律对调控溪流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海南东寨港3个典型热带流域为研究区,对流域内3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林地、湿地)的土壤、溪流进行监测,通过超滤技术、苯多羧酸法与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FT-ICR-MS)对DBC粒径分布、结构组成进行表征,进一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溪流界面中DBC转化机制。结果表明,从土壤到溪流环境DBC质量浓度逐渐变小;土壤DBC平均质量浓度、DBC/DOC比值大小顺序为湿地>农田>林地,而在溪流中湿地最低,分别为0.14 mg·L-1、6.61%;林地、农田、湿地的土壤DBC分别主要分布在>10 kDa、<10 kDa、<1 kDa的粒径中,质量浓度范围为1.21—4.01 mg·L-1,所有溪流DBC在不同粒径中的分布更为均匀;所有土壤与溪流的DBC稠环结构以B4CAs和B5CAs为主,其中农田溪流B4CAs占比超过60%;DBC中CHO化合物的占比最高为73.56%,土壤DBC的CHOS/CHONS化合物在湿地中占比最高为21.84%,但在溪流DBC中湿地占比最低为6.73%;不同地类土壤-溪流界面中DBC含量平均损失率大小顺序为农田>林地>湿地,而林地、农田、湿地水土界面中具有最大损失率的DBC组分分别为>0.2μm、1—10 kDa、<1 kDa,而农田溪流中B3CAs、B4CAs和B5CAs平均损失率显著高于地类溪流。土壤-溪流界面的DBC转化主要受分子特征的影响,其次为界面环境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组成,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改变土壤-溪流界面输入性DBC结构组成与界面环境因子共同影响DBC的界面转化过程。

分类号: X131

  • 相关文献

[1]JP75/200型卷盘式移动喷灌机的研制. 徐海航,袁兴茂. 2015

[2]乌龙茶多糖分离提纯及其组分分析. 陈梅春,张海峰,陈峥,潘志针,朱育菁,刘波. 2016

[3]类胡萝卜素β-隐黄质结构组成及生物功能概述. 陈利青,宋利文,高民. 2018

[4]鸽蛋蛋白透明度研究进展. 卜柱,常玲玲,付胜勇,汤青萍,穆春宇,张蕊. 2021

[5]英国农业及农业危机的影响. PeterF.Randerson,董宏林. 2000

[6]浅论当前土地产品需求的变化及其对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 程林江,殷海善,凌日平. 2013

[7]用SPOT图像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动态监测研究. 张京红,申双和,李秉柏. 2001

[8]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全氮与碱解氮累积的影响. 杨振兴,车丽,普惠娟,廖康. 2009

[9]阜平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张贯生,杜晓东,刘树庆. 2006

[10]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关建勋. 2014

[11]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关建勋. 2014

[12]麦棉套种形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杨铁钢,黄树梅,刘佩霞,祝洁. 2000

[13]生物措施新草种──鲁梅克斯K─1. 姜万润. 2000

[14]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2012

[15]基于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的土地利用与团聚体有机碳关系的研究. 廖洪凯,李娟,龙健,刘灵飞,杨华. 2015

[16]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北坝上农业水土资源的影响. 徐东瑞,孙丽敏,胡景辉. 2006

[17]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 范磊,王来刚,程永政,刘婷. 2009

[18]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2013

[19]县域土地资源利用的环境友好型评价——以河南省长葛市为例. 李继明,袁天佑,曹金华,范业宽. 2011

[20]低碳生态城土地利用调控的发展动态与研究展望. 胡勇.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