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施用对麦田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惠超

作者: 惠超;杨卫君;宋世龙;陈雨欣;张金汕;贾永红;魏海鹏;徐万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生物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产量

期刊名称: 土壤通报

ISSN: 0564-3945

年卷期: 2022 年 002 期

页码: 349-3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生物炭添加对灌区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阐明土壤及作物对生物炭培肥效果的响应,为灌区麦田土壤结构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氮肥(纯氮)用量设0、150 kg hm-2两个水平,每一氮肥用量下设生物炭用量0,10,20,30 t hm-2 4个水平,通过2年(2018~2020年)田间定位试验,利用干筛法得到了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和春小麦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不添加生物炭相比,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 5 mm、2~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P <0.05),增幅范围为10.2%~29.2%、 8.3%~10.2%;施用生物炭20 t hm-2时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重量直径增幅最为显著(P <0.05),较不施生物炭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21.4%和32.3%;生物炭配施氮肥春小麦增产效果优于单施生物炭处理;土壤团聚体几何重量直径与春小麦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生物炭施用对灌区麦田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及其稳定性提升效果显著,有利于改良土壤,提升春小麦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单施生物炭20 t hm-2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强,生物炭20 t hm-2与纯氮150 kg hm-2配施时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春小麦增产达42.7%。

分类号: S512.12%S152

  • 相关文献

[1]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侯晓娜,李慧,朱刘兵,韩燕来,唐政,李忠芳,谭金芳,张水清. 2015

[2]秸秆生物炭与减量氮肥配施对玉米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刘慧屿,娄春荣,韩英祚,王秀娟,何志刚. 2020

[3]生物炭施用下潮土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 张帅,成宇阳,吴行,郑琴,王秀斌,张水清. 2021

[4]生物炭对东北大豆不同生育期根际黑土环境的影响. 丁俊男,王慧,李鑫,来永才,刘明. 2021

[5]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赋存的影响. 于建光,胡锋,李辉信,王前进,王同. 2010

[6]稻田施用菌渣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评价. 栗方亮,王煌平,张青,王秋营,罗涛. 2015

[7]连续种植不同绿肥作物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可蚀性特征. 张钦,于恩江,林海波,张爱华,陈正刚,朱青,曹卫东,姚单君. 2019

[8]海泡石对镉污染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王润珑,王农,徐应明,孙约兵. 2017

[9]膨润土对镉污染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王润珑,徐应明,李然,罗文文,孙约兵. 2018

[10]连续种植不同绿肥作物的土壤团聚体空间分布及稳定性特征. 张钦,于恩江,林海波,张爱华,陈正刚,朱青,曹卫东,姚单君,魏全全. 2018

[11]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赤红壤和红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崔莹莹,吴家龙,张池,周波,任宗玲,戴军. 2020

[12]长期不同施肥和耕作对坡耕地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白怡婧,刘彦伶,李渝,黄兴成,张雅蓉,蒋太明,秦松. 2021

[13]基于不同深翻年限土壤团聚体空间分异与稳定性研究. 杨济达,伏成秀,朱红业,张庆,马世贵,姚巧敏. 2022

[14]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张艳,刘彦伶,李渝,蒋太明,白怡婧,张萌,张雅蓉,黄兴成,张文安. 2021

[15]长期不同轮作模式对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白怡婧,刘彦伶,李渝,黄兴成,张雅蓉,蒋太明,秦松. 2021

[16]农业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胥佳忆,李先德,刘吉龙,黑杰,王亚非,尹晓雷,阳祥,张永勋,王维奇. 2022

[17]放牧对荒漠灌丛草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祁正超,常佩静,李永善,田雪梅,李旭东,郭丁,牛得草. 2021

[18]生物炭制备及其稳定性估测方法研究进展. 金梁,魏丹,李玉梅,郭文义,徐猛,张磊,李一丹,常本超. 2015

[19]生物质原料及炭化温度对生物炭产率与性质的影响. 林肖庆,吕豪豪,刘玉学,汪玉瑛,杨生茂. 2016

[20]生物炭的稳定性及其对矿物改性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高诚祥,刘玉学,汪玉瑛,吕豪豪,何莉莉,杨学云,杨生茂.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