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35条记录
种植方式和灌溉定额对碱化盐土及紫穗槐生长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甘肃白银碱化盐土表层土壤盐分高、植物生长困难的生产问题,在统一施用脱硫石膏18t/hm~2的基础上,通过2 a田间试验,在起垄沟植和未起垄种植2种种植方式下设置3个灌溉定额:8 250、9 750和11 250 m3/hm~2,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及灌溉定额对土壤pH值、碱化度、含盐量及紫穗槐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碱化度和含盐量;起垄沟植方式下垄沟内可汇集灌溉水和降水,提高土壤含水率;在0~40 cm土层起垄处理的土壤盐分比未起垄处理低15.7%,起垄沟植处理可以形成"高水低盐"的水盐环境,从而使紫穗槐的成活率、株高、冠幅均高于未起垄处理;2)2种种植方式下,随灌水量增加脱盐效果越显著,紫穗槐的成活率、株高、冠幅指标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灌溉定额为9 750和11 250 m3/hm~2时,紫穗槐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考虑到研究区地处干旱区,水资源有限,灌水量过多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增加发生次生盐渍化的风险,因此,施用脱硫石膏并起垄沟植适宜于甘肃白银碱化盐土紫穗槐种植,且适宜灌溉定额为9 750 m3/hm~2.

关键词: 灌溉 淋洗 土壤盐分 种植方式 碱化盐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蜂花粉主要化学成分与抗氧化作用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枸杞蜂花粉为原料,对其可溶性总糖、游离单糖与双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总多酚、总黄酮、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并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清除率、金属离子螯合率为指标对枸杞蜂花粉的抗氧化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枸杞蜂花粉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为44.8%,果糖、葡萄糖和蔗糖质量分数分别为18.4%、15.2%和3.7%,蛋白质质量分数为25.0%,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2.95 mg/g(以没食子酸当量计)和21.17 mg/g(以芦丁当量计);枸杞蜂花粉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抗氧化效果顺序为水提醇沉上清物>水提物>粗多糖。

关键词: 枸杞蜂花粉 化学成分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网空间风速与地表风蚀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了解和评价干旱风沙区在典型大风环境下农田防护林空间风速分布,以及林网内风蚀状况,分别利用三杯风速仪和诱捕法,对干旱风沙区盐池县农田防护林网空间风速与地表风蚀特征开展了林网内不同水平距离内的距地表50、200 cm高度风速分布与地表风蚀状况监测。研究表明:1)随着防护距离的逐渐增大,风蚀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风速变化规律正好相反;50和200 cm高度的风速变化规律均一致,均呈先逐渐降低后逐渐升高的变化,以12H处对风力减小作用最明显,50和200 cm高度的风速降幅分别达到了51%和46%;林带防风效益与距离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以12H(12倍的防护林带树高,下同)处200 cm高度最佳,为53.65%;侵蚀模数由林带内的轻度、1H处的强度到3H、7H处的剧烈,12H处为极强度,以3H处最大,为21 944.62 t/km~2。2)沙粒粒径以73.99、87.99、104.6μm区间为主,其中82.53%~99.93%沙粒均集中在248.9μm以下,为细沙粒,而旷野对照组沙粒粒径主要集中在104.6~148μm,沙粒明显较粗。因此,干旱风沙区沙质农田防护林网在典型大风日内对风速的减缓非常有效。但由于林网内沙物质源丰富,风蚀现象依然严重,对当地沙尘暴发生影响较大。该研究对准确掌握当地林网风蚀,科学评价林网防护功能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干旱风沙区 农田防护林网 风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色泽与其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组成的相关性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胡萝卜素是枸杞的一类主要特征性功效成分。常规的分析测定方法为有机溶剂提取后用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进行总含量和组分分析,该方法步骤繁琐、周期长、成本较高。本研究旨在以枸杞表面不同颜色特征值为指标,通过对枸杞类胡萝卜素组成与枸杞色泽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一种枸杞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组成的快速判断方法。以9份不同种质枸杞材料果实为样本,采用CM-5分光测色仪分别对其颜色进行量化分析,并进行枸杞颜色特征值与类胡萝卜素及各组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枸杞表皮颜色特征值差异显著,果皮红度(a)和类胡萝卜素总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色度角(h)和类胡萝卜素总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各组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枸杞果皮亮度(L)、h和玉米黄素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a值和饱和度(c)与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的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故可采用测色仪检测枸杞的色泽并对比枸杞中类胡萝卜素和各组分的含量高低,较便捷地分析评价枸杞类胡萝卜素含量及组分。本方法具有零有机溶剂、简单、便捷的优势,可为枸杞优质选育及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枸杞 颜色特征值 类胡萝卜素 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枝条发酵木质纤维素降解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枸杞枝条基质化发酵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及多样性特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枸杞枝条粉和苦豆子茎秆粉质量比为4∶1混合为试材,采用Biolog-ECO鉴定方法,研究不同发酵因子对枸杞枝条基质化发酵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结束时,枸杞枝条基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在15%、19%及10%以上;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在温度为60℃、含水率为60%、添加油饼氮源及接种粗纤维素降解菌处理条件下较高,其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在18.12%~19.22%、23.55%~25.21%和13.87%~14.24%范围内,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该处理增加了枸杞枝条基质发酵高温期时微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平均颜色变化率分别为1.019、1.062、0.943和1.117,微生物多样性香浓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在2.321~2.365、0.930~0.941和18.78~20.33范围内,提高了枸杞枝条粉堆体中微生物对部分碳源的代谢能力,从而可促使有机质降解。

关键词: 枸杞枝条粉 木质纤维素 降解 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平均颜色变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源类型与配比对柠条粉基质化发酵品质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柠条粉为主要原料,干燥鸡粪、油饼和尿素为氮源,纤维素降解菌为接种外源微生物,进行了氮源类型及配比对柠条粉基质化发酵过程中发酵性能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源类型及配比对柠条粉基质化发酵堆体的腐熟速度和腐解产物产生显著的影响,以75%有机肥+25%化肥和50%有机肥+50%化肥处理的柠条粉堆体的升温速度快,高温持续时间较长(高于50℃,分别达到10 d和9 d,高于55℃,均达到6 d),积温较高,缩短了柠条粉腐熟的时间;至堆体结束后,总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355.54 g/kg和359.86 g/kg,总氮质量比分别为22.36 g/kg和0.385 g/kg,硝态氮质量比分别为22.21 g/kg和0.337 g/kg,铵态氮质量比分别为0.049 g/kg和0.051 g/kg,碳氮比分别为14.69%和14.35%,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均在44%以上,木质素降解率在37%以上,腐殖酸质量分数分别达37.12%和37.08%,加速了柠条粉有机质的分解和纤维素的降解,提高了堆肥腐熟进程中的总氮和硝态氮含量,有效控制了氮素的损耗,保证了柠条粉腐熟后的肥力;腐熟后的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理想基质的要求,且基质的浸提液均不会对种子产生毒害作用。但考虑到保护作物根系生长、固定植株、同外界气体交换功能及持水保水能力等对基质的要求,认为氮源以75%有机肥+25%化肥和50%有机肥+50%化肥柠条粉腐熟的基质更适合蔬菜作物栽培。

关键词: 柠条粉基质 发酵 氮源 基质氮素 腐熟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枝条基质化发酵工艺及参数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枸杞枝条最优基质化发酵工艺及参数优化。试验采用正交设计,以枸杞枝条为主要原料,干燥鸡粪、油饼和尿素为氮源,粗纤维素降解菌、EM复合益菌和BM复合益菌为接种外源微生物,研究了碳氮比、微生物菌剂、氮源类型及氮源配比对枸杞枝条发酵性能参数(温度、碳素、氮素、容重、孔隙度和种子发芽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碳氮比为30:1、接种粗纤维素降解菌、添加油饼氮源、氮源配比为3:1的处理有利于堆体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温(>50℃,分别达到12、13、12和12 d,>55℃,达到8、9、9和7 d),可缩短枸杞枝条腐熟的时间;碳氮比、微生物菌剂和氮源类型对总有机碳、C/N值降低有显著性作用,碳氮比、氮源类型及氮源配比对全氮和硝态氮值增加有显著性作用,对铵态氮的变化无显著性作用;碳氮比、微生物菌剂、氮源类型及氮源配比对基质容重、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和通气孔隙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影响,对枸杞枝条基质腐熟参数影响均有显著性作用,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主次顺序为:碳氮比>氮源配比>微生物菌剂>氮源类型。综合考虑,枸杞枝条最优基质化发酵工艺组合为,调整碳氮比为30:1、接种粗纤维降解菌、添加鸡粪或油饼氮源、氮源配比为3:1。利用发酵将枸杞枝条生产为园艺基质不仅解决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点问题,而且还为补充或替代不可再生的园艺草炭基质生产提供了原料的来源和降低基质栽培的成本,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发酵 优化 基质 枸杞枝条 基质碳素 基质氮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微生物对苦参基质化发酵腐熟效果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外源微生物对苦参枝屑基质化发酵堆体腐熟效果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干燥鸡粪为氮源,进行接种外源微生物对苦参枝屑基质化发酵过程中发酵性能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粗纤维降解菌和纤维素类酶制剂堆体升温速度显著快于对照,高温持续时间较长(高于50℃,均达到5 d),苦参堆体腐熟时间缩短;至堆体结束后接种粗纤维降解菌和纤维素类酶制剂堆体TOC分别下降了8.52%和8.01%,碳氮比分别降低5.35%和5.00%,纤维素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3.31%和3.29%,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下降了2.89%和2.93%,木质素分别下降了2.01%和1.98,总氮分别增加了18.2%和16.1%,总磷分别增加了19.0%和18.5%,总钾分别增加了48.1%和49.1%,加速了苦参基质有机质的分解和纤维素降解,提高了堆肥腐熟进程中的总氮、总磷和总钾含量,保证了腐熟后的肥力;接种粗纤维降解菌和纤维素类酶制剂堆体容重分别增加了6.10%和9.20%,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9.28%和9.90%,持水孔隙度分别增加了4.83%和6.09%,腐熟后的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理想基质的要求;小白菜和黄瓜种子发芽指数均达到85%以上,有效消除了苦参腐解产物的毒害作用。接种粗纤维降解菌和纤维素类酶制剂堆体的发酵性能参数间无显著差异,综合基质发酵温度、腐熟周期及基质保护作物根系生长及固定植株的功能对基质各项理化性质的要求,接种粗纤维降解菌和纤维素类酶制剂对苦参基质堆体基质化促进效果较优。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苦参基质 发酵 基质养分 腐熟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水平下黄瓜-番茄日光温室栽培土壤N_2O排放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N2O排放动态变化及其对不同氮水平的响应规律,采用密闭静态箱法,研究了常规氮量(黄瓜季1 200 kg/hm2,番茄季900 kg/hm2)、比常规氮量减25%(黄瓜季900 kg/hm2,番茄季675 kg/hm2)、减50%(黄瓜季600 kg/hm2,番茄季450 kg/hm2)以及不施氮对日光温室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日光温室土壤N2O排放强度的重要因素,4-10月(平均气温为27.4℃)的N2O排放通量最高达818.4μg/(m2·h);而2-3月(平均气温15.1℃)以及11-12月(平均气温14.7℃)期间的N2O排放通量最高仅为464.5μg/(m2·h),比4-10月的N2O排放峰值降低了43.2%。N2O排放峰值在氮肥追施后5 d内出现,N2O排放量集中在氮肥施用后7 d内,可占整个监测期(271 d)排放量的64.7%~67.8%。施氮因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而引起N2O排放爆发式增长,0~1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与N2O排放量呈指数函数关系(P<0.01)。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的N2O排放量为0.99~9.92 kg/hm2,其中75.6%~90.0%由施氮造成。与常规氮用量相比,氮减量25%和50%处理的N2O排放量分别降低了40.4%和59.3%,总产量却增加4.9%和7.4%。综上所述,合理减少氮用量不仅可显著降低日光温室土壤N2O排放,而且不会引起产量的降低。该研究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构建科学合理的施氮技术及估算中国设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土壤 排放控制 日光温室 N2O排放 氮水平 土壤硝态氮 温度

模拟降雨条件下作物植株对降雨再分配过程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测定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谷子(Setaria italica)和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不同生长阶段的穿透雨、茎秆流和冠层截留,研究采用室内模拟降雨法测定了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叶面积指数作物冠下穿透雨和茎秆流,采用喷雾法测定了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冠层截留。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探讨了3者与作物叶面积指数和降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0和80 mm/h降雨强度下降雨30 min,玉米、大豆、谷子和冬小麦冠下穿透雨率分别平均为65.15%、85.52%、80.05%和72.18%;在40和80 mm/h降雨强度下降雨10~20 min,4种茎秆流率分别平均为34.59%、13.58%、19.42%和26.34%;在0.3 mm/min喷雾强度下,作物冠层截留量相对较小,冠层截留率分别为0.26%、0.90%、0.53%和1.48%。随作物生长,穿透雨量逐渐降低,茎秆流量和冠层截留量逐渐增加。降雨强度与穿透雨量和茎秆流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2者占总降雨量的比例与降雨强度关系不显著(p>0.05)。随着作物生长,穿透雨冠下空间分布由均匀逐渐趋向于不均匀,具有趋于向行中汇集的趋势。该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作物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特征,可为农田水分有效利用和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作物 降雨 模拟 穿透雨 茎秆流 冠层截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