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777条记录
环剖或圈枝对温州蜜柑适龄不结果树的增产效应

中国柑桔 1987

摘要:温州蜜柑嫁接苗种植后,一般3年就开花结果,但也有适龄不结果的植株。据1984年8月在昆明市富民县何光营桔园週查,1980年定植的2328株尾张温州蜜柑,有528株仍不结果,占22.7%。这些不结果植株一般生长较好,叶色浓绿,平均株高175.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叶枣定植的假死假活现象

云南热作科技 1987

摘要:毛叶枣是我所近年来从国外新引进的一种热带果树。定植时常出现假死假活现象,并由于管理不妥造成苗木死亡,成活率很低。假活是指苗木定植初期萌芽展叶,枝绿叶茂,但不久却逐渐死亡的现象。假死则指苗木定植后表面上枝叶萎枯,不萌芽展叶,甚至落叶,但不久又逐渐萌芽成活的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梨果实生长的初步观察

云南热作科技 1987

摘要:一、材料和方法观察材料为墨西哥系油梨(结果树),在明显稔实,果实纵径达2.18厘米,横径1.08厘米时进行。同时试种危地马拉系油梨(尚未结果)。此时为1986年4月23日,幼果挂牌编号,共观察40个果,每月30日测定纵、横径,直到果实成熟的9月30日为止,共六个月。幼果落果的观察从4月30日起,每五天进行一次,拣落地幼果进行计数、称重及纵、横径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Ⅵ、云南的早粳

作物学报 1986

摘要:云南有无早粳,在稻种的分化上是值得重视的。本文指出在云南陆稻的地方种中有中熟早粳以及在云南西北部高海拔地区还存在一种“假早粳型”,后者的特点是在15~18小时的日长下,生育期逐渐显著延长,不同于典型的早粳。此外一些感光性弱的中粳和芒稻则以具有较长的短日高温生育期与早粳相区别。文中还讨论了早粳在云南形成的原因,并设想了云南粳稻向外传播的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热区可供发展利用的果树资源

作物品种资源 1986

摘要:云南热区水果种类繁多,万紫千红。现根据适生条件、当前支术水平、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提供下列果种供发展参考。一、适应广泛、效益显著的果种1.杧果:粗生耐瘠,适应广泛,易于栽培管理,不论嫁接或实生苗,定植三年后即可开花结果,六年后进入盛产,经济寿命长达百年以上,由于果肉富含多种维生素,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氮磷钾化肥不同配比肥效研究年报——省化肥试验网1982-1983年总结

土壤肥料 1986

摘要:1983年按照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布署的全国化肥试验网,着重安排了不同氮磷钾配比试验。总计收到符合试验设计报告.的共28篇,其中水稻19篇,玉米8篇,小麦1篇。在各试验中除华宁水稻、怒江玉米(81—83年)及富民小麦设计略有修改而外,其他各地的试验均按统一设计进行,唯用氮量标准略有不同,其中幅度为8—24斤。其他要素则按氮用量进行不同配比布置。由于1983年前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辐射诱变育成花生新品种“辐21”

核农学报 1986

摘要:花生新品种"辐21"系1968年春用~(60)Coγ射线20kR 照射"粤油22"干种子后经选育而成。"辐21"比原种"粤油22"植株矮生、分枝多、长势壮旺,百果重和含油率较高,抗旱性和抗病性较强,适应性较广,丰产稳产,有较大的增产效果。该品种在云南省重点地、县试验示范和推广,至1984年种植面积达5万亩左右。1985年估计达7万亩左右,历年累计16万亩以上。增产花生12.7万担,经济效益635万元。1983年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并颁发了良种合格证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明地区小麦稳产高产的基本技术措施

农业科技通讯 1986

摘要:在生产过程中,不管那一类农作物,首先应当把稳产放在第一位。而所谓稳产,就是把单位面积产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这个水平不是偏低,也不是过高。比如在一个乡,一个区,或一个县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小麦条锈菌越夏规律的调查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86

摘要:1978年全国小麦锈病防治研究协作组,根据国内自四十年代以来的研究结果,按地理位置将我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formis)越夏区划分成西北、华北、西南三大片。西北片有5个主要越夏区;华北片有2个越夏区;西南片仅1981年黄光明报道,存四川境内的阿坝、甘孜、凉山3个州存在着较多的越夏菌源。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地貌复杂,层状结构明显,小麦呈垂直分布。自六十年代以来,小麦条锈病曾于1963、1973、1979、1980、1981年度发生过五次大流行,是小麦条锈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花药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初步应用

中国油料 1986

摘要:油菜花药培养研究始于七十年代,1975年我国从白菜型油菜(Brassica。campestris)中成功地诱导出了花粉植株,随后又获得了甘蓝型油菜(B.napus)的花粉植株。所采用的方法通过诱导愈伤组织的途径来获得花粉植株的。但由于使用的培养基中激素浓度较高而蔗糖浓度又偏低,导致花丝、药隔、药壁的体细胞极易产生愈伤组织,不仅给油菜花粉植株的诱导与鉴定带来了很大的干扰,而且造成花粉植株的诱导率远较水稻、烟草、小麦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