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黄土高原旱地主要作物氮肥减施增效途径与技术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获奖时间: 2017

摘要:   自2006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农业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部门的资助下,项目组以旱地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及其调控为主线,以优化旱地作物氮高效管理为核心,系统研究了旱地土壤和植物系统中氮素行为。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2)大气氨营养对玉米基因型根冠特征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3)降雨对夏玉米冠层氮素淋失的研究;   (4)旱地水、氮空间互作机制;   (5)构建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研究;   (6)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的环境效应评价。   技术关键及创新点:   (1)在作物氮素营养理论上,提出了大气氨可作为营养物质,完全可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学术观点,同时发现大气氨的营养效果与作物基因型、生育期及介质供氮水平有关;发现作物冠层氮素也会发生淋溶损失,淋溶形态主要包括硝态氮及小分子有机氮,淋溶强度与降雨pH、作物基因型及生育期有关,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深化作物氮素营养理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在旱地氮素供应测定方法上,提出了既简单、又比较符合黄土高原土壤水环境的通气培养4周法、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法等两种土壤供氮能力生物培养测定方法;以及酸性高锰酸钾法、硫酸-高锰酸钾法(我们提出的修订方法)和KCl水浴法等3种化学方法均可有效用于估算黄土高原旱地农田土壤供氮能力,完善了旱地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测定方法,为合理施氮提供了方法保证。   (3)在对旱地水肥关系认识上,定量了冬小麦生育期的根系提水作用及上层养分供应对其促进效应,明确了旱地作物不同生育期根系提水作用的大小及水势差、养分供应对根系提水作用、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拓展了“以肥促根,以根供水,实现土壤剖面空间水肥协同供应”的观点,对提高旱地农田生态系统作物生产力、水分和养分效率,具有实践意义,深化了对旱地水肥关系的认识。   (4)在生产实践上,以旱作春玉米单作体系为对象,验证了Hybrid-Maize模型覆膜模块的适用性;以验证后的覆膜Hybrid-Maize模型为指导,以模型估算的产量潜力为目标产量,量化并成功构建了耦合大气—作物—土壤旱地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科学的地膜覆盖、合理播种期、增密及分期施氮,在生产上已大规模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