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邹江石 1 ; 吕川根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水稻;育种;亚种间杂种优势;株型;两系法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05 年 31 卷 02 期

页码: 254-25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世纪 5 0年代末广东的籼稻矮化育种、6 0年代IRRI的“绿色革命”和 70年代我国三系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功 ,都使水稻每公顷产量成吨增加。前两者高产育种的成功主要是利用了矮秆基因 ,后者则是利用了杂种优势。在尔后的10~ 2 0年里 ,有利基因的发掘利用和育种途径没有很大的突破 ,单产徘徊不前。笔者认为 ,利用籼粳亚种间有利性状的互补乃至F1 杂种优势 ,有望在较高的单产水平上实现超高产目标。基于这个认识 ,通过籼粳杂种F1 与粳稻复交 ,于 70年代末育成了中粳品种南粳 35 ,在适宜地区种植 ,大面积产量可达 9t hm2 。 90年代初培育出典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亚优 2号” ,在良好气候与栽培条件下产量可超过 10 5t hm2 ,但由于化学杀雄剂的局限性 ,制种纯度始终上不去 ,加之杂种对环境条件特别敏感 ,最终未能大面积生产应用。近 10年来 ,通过两系法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出两优培九 ,成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被誉为超级杂交稻的先锋组合 ,在掌握栽培特性与良好的肥水条件下 ,大面积产量可达 10~ 10 5t hm2 。笔者认为 ,今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应是利用籼粳杂种优势与良好株型及强生理功能相结合之路 ,选育对生态条件有较好适应性、整体素质高的亚种间杂交稻。

  • 相关文献

[1]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王才林. 2006

[2]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吕川根,邹江石. 2016

[3]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及其在F_1代的遗传. 吕川根,宗寿余,邹江石,姚克敏. 2005

[4]水稻光合-蒸散耦合模型与不同株型的水分利用效率. 高亮之,金之庆,葛道阔,张更生,石春林. 2001

[5]不同株型水稻叶倾角群体分布的模拟. 张晓翠,吕川根,胡凝,姚克敏,张启军,戴其根. 2012

[6]水稻株型因子对冠层结构和光分布的影响与模拟. 胡凝,姚克敏,张晓翠,吕川根. 2011

[7]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株型研究进展. 赵祥强,杨学明,王军,张宏根,梁国华,顾铭洪. 2005

[8]一个水稻基部叶角增大与早熟突变体blief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曾生元,杜灿灿,胡庆峰,李闯,景德道,林添资,孙立亭,龚红兵. 2023

[9]水稻广亲和性的研究与利用. 邹江石. 1989

[10]利用粳型广亲和恢复系与籼稻不育系配制籼粳亚种间杂种. 张兆兰,王才林,汤述翥,施建达. 1990

[11]"两系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应用"获2003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静. 2004

[12]江苏省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研究现状及展望. 宗寿余. 2001

[13]光敏核不育水稻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问题的探讨. 王才林,邹江石. 1990

[14]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光合产物的运转与分配. 陈炳松,宗寿余,吕川根. 2002

[15]江苏省两系法杂交稻研究与生产. 吕川根. 2010

[16]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王才林,汤玉庚. 1989

[17]籼型两系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朱镇,赵凌,宗寿余,张亚东,王才林. 2004

[18]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若干思考. 吕川根,姚克敏,李霞,胡凝,邹江石. 2007

[19]温度对水稻亚种间杂种育种及结实率的影响. 吕川根,王才林. 2002

[20]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育种研究. 王才林,张亚东,朱镇,赵凌,陈涛.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