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水稻叶色突变体812HS蛋白质复合物和叶绿素合成特性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蒋苑 1 ; 刘莉 1 ; 吕春芳 1 ; 陈国祥 1 ; 高志萍 1 ; 吕川根 2 ;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叶色突变体812HS;类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叶绿素前体合成物质;水稻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16 年 44 卷 10 期

页码: 127-1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以水稻叶色突变体812HS与野生型812S为材料,利用蓝绿温和胶电泳技术和生理方法对叶尖端类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含量以及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和野生型812S相比,水稻叶色突变体812HS在分蘖盛期叶绿素含量开始明显减少,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增加,突变体的类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如光系统Ⅱ捕光色素蛋白(LHCⅡ)含量、光系统Ⅰ核心复合体(PSⅠcore)含量和F1-ATP合酶复合体和细胞色素b6/f复合体(F1-ATPase&Cy tb6/f)含量显著减少。突变体812HS叶片叶绿素合成代谢中间产物5-氨基酮戊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啉原Ⅲ(UrogenⅢ)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812S,而原卟啉Ⅸ(ProtoⅨ)、镁原卟啉Ⅸ(Mg-ProtoⅨ)、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Chla、Chlb含量却显著低于野生型812S。即水稻叶色突变体812HS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的减少影响了其对光的吸收和传递;另一方面通过测定叶绿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初步认为是由于叶绿素合成过程中UrogenⅢ到ProtoⅨ合成过程受阻所致。

  • 相关文献

[1]两优培九剑叶衰老过程光合膜功能及蛋白质复合物的变化. 叶露幻,沈唯军,郑宝刚,宋涛,陈国祥,吕川根. 2013

[2]“多用途”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徐家安,王健康,王友霜,丁成伟,郭荣良,吴玉玲,胡婷婷,赵轶朋. 2014

[3]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粳稻籽粒结实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GU Junrong,顾俊荣,JI Hongjuan,季红娟,HAN Liyu. 2015

[4]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LI gui,李贵,ZHU zhan-fei,朱展飞,WANG xiao-yun. 2011

[5]水稻叶片光氧化基因LP01(t)的定位. 吕川根,夏士健,张启军. 2013

[6]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LIU Hong-jiang,刘红江,CHEN Liu-gen. 2011

[7]水稻57H谷蛋白突变体Glup-t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定位. 陈涛,张亚东,朱镇. 2010

[8]利用等位基因特异PCR开发水稻暗胚乳基因Wx-mq的功能标记. 杨杰,王军,范方军,陈涛,曹卿,王才林,仲维功. 2010

[9]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抛植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 ZHAO Bu-hong,赵步洪,DAI Zheng-yuan,戴正元,TAN Chang-le. 2011

[10]稻麦轮作系统前茬冬小麦耕作方式对稻季甲烷排放的影响. ZHANG Yue-fang,张岳芳,CHEN Liu-gen. 2011

[11]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DONG Ming-Hui,董明辉,CHEN Pei-Feng,陈培峰. 2012

[12]UPOV联盟派生品种对我国水稻新品种推广影响分析. Tang Li,唐力,Li Yin-qiu,李寅秋. 2013

[13]一个水稻叶片白化转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 郭士伟,王永飞,马三梅. 2010

[14]中国不同植稻方式形成和优劣分析以及在麦稻两熟地区的应用. ZHENG Kewu,郑克武. 2011

[15]连续3年施用高量猪粪有机肥的水稻剑叶光合特征. SUN Guofeng,孙国峰,ZHOU Yu,周宇. 2015

[16]水稻多酚氧化酶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杨杰,王军,范方军,曹卿,张玉琼,仲维功. 2010

[17]水稻的高效光合作用及遗传改良的若干研究进展. 焦德茂. 2000

[18]不同氮素水平对转C4酶基因开花期剑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魏晓东,李霞. 2011

[19]抛栽水稻田间杂草生态防治阈期. 李永丰,娄群峰,吴竞仑,周恒昌,刘丽萍. 2004

[20]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特征. GUO Zhi,郭智,ZHOU Wei.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