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麦茬耕作方式对免耕直播夏玉米产量建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元元 1 ; 王良 2 ; 钱欣 2 ; 李宗新 2 ; 高英波 2 ; 张慧 2 ; 刘树堂 1 ; 刘开昌 2 ; 赵文娟 3 ;

作者机构: 1.青岛农业大学

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

3.肥城市农业机械发展服务中心

关键词: 夏玉米;耕作方式;产量;产量建成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3 期

页码: 113-11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基于始于2012年的不同耕作方式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冬小麦播前深翻(DT)、旋耕(ST)和免耕(NT)3种耕作方式对后茬免耕直播夏玉米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生理指标(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子粒灌浆速率的影响,探析麦茬耕作方式对后茬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ST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DT和NT处理(P<0.05),穗部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分别较NT与DT处理显著增加了7.94%~13.79%、10.34%~17.48%。ST处理叶面积和持绿性优于DT和NT处理。ST处理的子粒灌浆速率较DT与NT处理提高12.71%~18.96%、5.25%~8.71%,最终获得最大产量。因此,冬小麦-夏玉米1年两熟种植模式下,麦茬旋耕更利于免耕直播夏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建成。

  • 相关文献

[1]影响吉林省玉米产量的因素. 冯艳春,郑洪兵,杜鹃,姚丽影. 2016

[2]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刘春光,任英,刘双利,罗丙海,曹玉军. 2017

[3]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宋振伟,郭金瑞,邓艾兴,寇太记,任军,张卫建. 2012

[4]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冯艳春,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刘武仁,郑金玉,郑洪兵. 2018

[5]不同耕作方式下便携式播种器播种对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于永恒,李德陆,韩逛武,李清兰,高褔生,赵洪祥,方向前. 2019

[6]夏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岳尧海,周小辉,杨贤成,任军,刘俊英. 2004

[7]花期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型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单晶,张慧,王竹,李宗新,薛艳芳,钱欣,王良,刘开昌,高英波. 2020

[8]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产量和冠层特性的影响. 张慧,钱欣,高英波,薛艳芳,王庆成,刘开昌,李宗新. 2020

[9]鲁中地区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刘春晓,吕建华,王昊,丁继民,高英波,张慧,汪黎明,方志军,董瑞,刘铁山. 2020

[10]不同夏玉米品种耐盐性综合评价与耐盐品种筛选. 高英波,张慧,薛艳芳,匡朴,钱欣,代红翠,李源方,王竹,韩小伟,李宗新. 2020

[11]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蒋丽萍,李国芳,苗中芹,钱欣,张慧,高英波,成浩,王慧敏,刘树堂,赵菁菁,崔振岭,李宗新,薛艳芳. 2021

[12]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高星爱,张余莽,赵兰坡. 2009

[13]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利用效率的研究. 李瑞平,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王浩,刘武仁. 2015

[14]东北黑土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苗情的影响. 李奇峰,陈阜,张海林,刘武仁,郑金玉. 2007

[15]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叶片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李征,胡庆生,杨秀梅. 2012

[16]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 2014

[17]保护性耕作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生物肥力与化学肥力的相关性研究.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徐凤双,赵兰坡. 2010

[18]栽培和施肥对黑土细菌数量年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常影,刘淑霞,朱平,曹国军,云玲. 2006

[19]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 郑洪兵,郑金玉,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任红,齐华,刘武仁. 2015

[20]不同耕层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罗洋,郑金玉,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