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余常兵 1 ; 孙建好 2 ; 李隆 1 ;

作者机构: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

2.甘肃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关键词: 豆科;非豆科;间作;种间相互作用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09 年 15 卷 01 期

页码: 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蚕豆、大豆和小麦在两个施氮水平下与玉米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对蚕豆生长和养分吸收无明显影响;间作促进大豆前期生长,但在玉米旺盛生长期其生长和养分吸收受到抑制;间作对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蚕豆间作,玉米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前期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玉米旺盛生长后其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增加;与小麦间作,在共处期玉米生长受到强烈抑制,小麦收获后玉米生长开始逐渐恢复。蚕豆/玉米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大豆/玉米间作为产量劣势;小麦/玉米间作在低氮条件下为产量劣势,提高氮肥用量可恢复以至达到单作水平。分析认为,蚕豆和大豆生物固氮和根系分泌物活化土壤磷的特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小麦强的根系竞争能力抑制了玉米生长;在共处期玉米的遮荫作用会抑制大豆的生长,而小麦收获后受抑制的玉米产量有向单作水平恢复的能力。表明选择合理的作物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 相关文献

[1]玉米/蚕豆间作中的种间促进作用. 李隆,李晓林,张福锁,孙建好,杨思存. 2004

[2]豆科与禾本科绿肥饲草作物混播增肥及改土效果研究. 包兴国,杨文玉,曹卫东,王婷,刘兴春. 2012

[3]利用DGGE法研究不同种植体系中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宋亚娜,包兴国,李隆,张福锁,郑伟文. 2006

[4]河西绿洲灌区马铃薯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王婷,包兴国,舒秋萍,杨文玉. 2010

[5]施磷对西北沿黄灌耕灰钙土玉米/鹰嘴豆间作产量及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兰玉峰,夏海勇,刘红亮,杨思存,宋建国,李隆. 2010

[6]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绿肥间套种植模式研究. 黄涛,包兴国,王婷,胡志桥,张久东,雷明山. 2012

[7]西北半干旱区大豆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吕军峰,张国宏,郭天文,张国平,侯慧芝. 2011

[8]旱砂田西瓜间作花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苏永全,刘东顺,杨永岗,张化生. 2015

[9]灌溉定额对陇春30号单作及间作产量和边行效应的影响. 郑立龙,王世红,刘效华. 2019

[10]根际分隔对玉米/豌豆间作种间竞争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 李娟,王文丽,赵旭,孙建好. 2016

[11]高海拔冷凉地区露地蔬菜间作种植模式. 蒯佳琳,张玉鑫,张俊峰. 2017

[12]小麦/蚕豆,玉米/蚕豆和小麦/玉米间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宋亚娜,MARSCHNER Petra,张福锁,包兴国,李隆. 2006

[13]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的棵间蒸发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陈珩,郑立龙. 2018

[14]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王婷,包兴国,胡志桥. 2010

[15]应用DGGE技术研究间、轮作对根际氨氧化细菌和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宋亚娜,李隆,包兴国,张福锁,郑伟文. 2006

[16]高寒阴湿旱作区马铃薯蚕豆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罗爱花,陆立银,谢奎忠,胡新元. 2013

[17]不同施肥处理与间作形式对带田中玉米产量及氮营养状况的影响. 李文学,孙建好,李隆,张福锁. 2001

[18]青贮玉米豌豆间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照霞,郭贤仕,马一凡,胡自治. 2005

[19]河西灌区小麦与豆科作物间作和复种模式研究.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卢秉林,杨新强. 2015

[20]间作绿肥饲草与减施氮肥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卢秉林,包兴国,张久东,杨新强,杨文玉,李全福,曹卫东.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