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三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生产力和种间竞争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建华 1 ; 孙建好 1 ; 陈亮之 1 ;

作者机构: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豆科作物间作;产量;种间竞争;生态位;生长

期刊名称: 草业学报

ISSN: 1004-5759

年卷期: 2020 年 01 期

页码: 86-9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系统中作物获取高产,种间相互作用发挥优势的关键。本研究设置蚕豆/玉米(M/F)、大豆/玉米(M/S)和豌豆/玉米(M/P) 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模式,以及相应单作种植,通过测定单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生物量,明确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间作玉米生产力和间作作物种间资源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两年平均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8 (M/F)、1.19 (M/S)、1.26 (M/P);两年结果均是M/S中玉米产量最高,至收获期,与大豆间作的玉米产量可达单作玉米产量的93.6%(2017)和71.2%(2018);M/S中玉米的穗粒数显著高于M/F和M/P中;地上部生物量及采样期平均生长速率均表现为M/S>M/P>M/F;共生期内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_(sm))随共生期推进逐渐降低,而蚕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_(fm))和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_(pm))逐渐升高;玉米单独生长时期3种间作模式玉米的补偿效应(CE)无显著差异,各间作模式两年平均CE值均小于1;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甘肃河西走廊灌区玉米与大豆间作是保证间作玉米稳产的有效措施。

  • 相关文献

[1]玉米播期对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赵建华,孙建好,李伟绮. 2018

[2]小麦化感作用的种群生态位调节及其生态效应探讨. 欧巧明,倪建福,陈玉梁,王炜,马丽荣,罗俊杰. 2011

[3]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作物—杂草化感作用及其关系探讨. 欧巧明,陈玉梁,马丽荣,张绪成,罗俊杰. 2010

[4]补播禾草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生态位特征的影响. 高玉红,牛俊义,陈子萱,郑华平. 2009

[5]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生态位及时间格局. 陈明,周昭旭,罗进仓. 2008

[6]小麦及变异后代对部分农田杂草的化感效应及其防控潜力. 李兰兰,欧巧明,陈军,厚毅清,王炜,罗俊杰,陈秀兰. 2022

[7]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玉米间作产量和水分效应的影响. 孙建好,李隆,张福锁,马忠明. 2007

[8]根际分隔对玉米/豌豆间作种间竞争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 李娟,王文丽,赵旭,孙建好. 2016

[9]薯-豆套作模式下作物对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的响应. 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张国宏,杨文钰,杨桂芳. 2019

[10]干旱胁迫和复水对啤酒大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徐银萍,潘永东,任诚,姚元虎,贾延春,陈文庆,火克仓,包奇军,赵锋,张华瑜. 2019

[11]绿洲灌区垄作沟灌栽培对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马忠明,连彩云,张立勤. 2012

[12]不同定植方式和密度对日光温室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王萍,郭晓冬,苏永全. 2007

[13]土壤水分下限对固定道垄作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罗双龙,马忠明,李玉斌,杨钊,吕晓东. 2017

[14]草铵膦对转基因抗草铵膦马铃薯田间杂草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贾小霞,刘石,齐恩芳,吕和平,文国宏,李掌,马胜,曲亚英. 2019

[15]旱后复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倪胜利,李兴茂,王亚翠,任根深. 2018

[16]生长后期干旱复水对饲草大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徐银萍,潘永东,刘强德,任诚,姚元虎,贾延春,陈文庆,火克仓,包奇军,赵锋,张华瑜. 2020

[17]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膜下滴灌西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罗双龙,马忠明,薛亮,连彩云,唐文雪,王智琦,杜少平. 2021

[18]CIMMYT小麦在我国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研究. 吴振录,张勇,何中虎,樊哲儒,辛文利,邵立刚,李元清,杨文雄,魏亦勤,马晓刚,潘超,刘艳萍. 2003

[19]水分与氮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综述. 姜小凤,郭天文,郭建国. 2018

[20]黄土旱塬集雨保墒措施对苹果发育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赵刚,樊廷录,李尚中,张建军,党翼,王磊.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