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研究主题: 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经济、农作物、植物生物学、生物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植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旱作农业、滨海农业、杂粮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谷子、蔬菜、果树、杂草科学、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

简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是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成立于1958年。主要开展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为主的应用研究,以区域开发、试区建设和新产品研制为主的应用研究,以抗逆生理、生物技术为重点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以畜牧业研究和农产品加工为发展方向,开发推广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着力解决全省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查看更多】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25条记录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1508
  • 被引量: 812
  • EI: 3
  • SCI: 195
  • 北大核心: 515
  • CSSCI: 0
  • CSCD: 401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粮棉油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技术应用、作物耕作栽培、农田杂草控制、奶牛遗传改良与饲料研发、农村科技服务等农业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

简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于1970年5月由始建于1958年的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园田化研究所(后更名为耕作灌溉研究所)和始建于1963年的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合建而成,1970年称河北省农业局农业科学研究所,1972年改名河北省农作物研究所。1974年划归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领导,1984年更名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 发文量: 1491
  • 被引量: 966
  • EI: 0
  • SCI: 70
  • 北大核心: 308
  • CSSCI: 0
  • CSCD: 178

研究主题:主要开展苹果、梨、葡萄、桃、板栗、甜樱桃等树种的资源创新、遗传育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果品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简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是一个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省级专业技术科研单位,主要开展苹果、梨、葡萄、桃、板栗、甜樱桃等树种的资源创新、遗传育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果品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为全省的果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其前身为1937年建立的昌黎果树事业改进所,曾使用华北农事试验场昌黎分场(1939年),北平农事试验场昌黎工作站(1946年),冀东区农事试验场(1948年),河北省昌黎果树园艺试验场(1949年),河北省昌黎果树试验站(1955年)等名称,1957年改建为河北省果树科学研究所,隶属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厅;1958年归属新成立的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定名为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1966年改称河北省果树研究所,1979年更名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发文量: 1321
  • 被引量: 641
  • EI: 0
  • SCI: 123
  • 北大核心: 594
  • CSSCI: 0
  • CSCD: 487

研究主题: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简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主要任务是根据河北省农业生产需要,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现有在职职工83人,其中,研究员23人、副研究员14人;博士14人、硕士23人;博导2人、硕导14人;省、院学科带头人10人,省突贡专家5人,政府特殊津贴2人;在学科组成上包括植物病害、植物虫害、农药应用、病害生防、农业线虫、微生物杀虫剂、天敌昆虫、综合防治和成果推广等,已经形成一支精干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微生物发酵工艺和中试、抗病防虫等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应用、农药剂型研制和产品加工、抗虫抗病生物测定四个研发平台,拥有仪器设备近600台(套)。目前,研究所与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保持着密切的业务联系,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06年依托本所的“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入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2011年在全省“工程中心”评估中排名第一;同年,“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研究所先后多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被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本所在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生物防治、农业线虫、植物病毒、抗性品种选育利用、病虫抗药性监测及治理、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等方面处于省级同行前列。“十一五”以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208项,其中,国家 “863”、国家基金和国际合作等国家课题84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成果19项,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参加完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完成中华农业科技科普奖1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成果奖1项,厅院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18项。审定玉米新品种1个。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421篇,出版专业图书33部,其中SCI源论文36篇,学报级以上论文112篇。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 发文量: 1078
  • 被引量: 674
  • EI: 1
  • SCI: 22
  • 北大核心: 208
  • CSSCI: 1
  • CSCD: 117

研究主题:以苹果、梨、桃、枣、草莓、杏、葡萄、柿子、樱桃、李子等研究为主

简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座落在石家庄学府路5号,占地面积1350余亩。东临107国道,南临京深、石太高速公路,北距石家庄市正定国际机场30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是一所以苹果、梨、桃、枣、草莓、杏、葡萄、柿子、樱桃、李子等研究为主的非盈利性科研机构。该所科研实力雄厚,组织构架合理。全所科研人员4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3人,学士24人、专科3人;具有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8人;院级学术带头人3名,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该所现有5个研究室,即仁果干果研究室、核果浆果研究室、果树栽培生理研究室、果树种质资源研究室和果品贮藏加工研究室。“七五”以来该所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共获得各类奖励成果80多项,其中国家级成果4项、省部级成果46项。 在研究内容方面,“果树栽培生理研究”和“果树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研究”历来是该所的强项,仅在“十五”期间就有9项成果属于上述领域。同时也是今后该所的主研方向。 另外,该所已经收集果树种质资源1600余份,为各类研究奠定了基础。今后,苹果、梨、桃、杏、草莓、枣、葡萄、李子等果树的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是该我所的主攻方向,开展栽培、节水、植保、生理和贮藏加工多方位综合研究。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
  • 发文量: 930
  • 被引量: 485
  • EI: 4
  • SCI: 111
  • 北大核心: 380
  • CSSCI: 0
  • CSCD: 324

研究主题:以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

简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为省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始建于1984年,原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物理生理生化研究所,2002年更改为现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 发文量: 922
  • 被引量: 504
  • EI: 9
  • SCI: 53
  • 北大核心: 278
  • CSSCI: 0
  • CSCD: 258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系列天敌、授粉熊峰的研究、生产和示范。

简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衡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隶属河北省农科院与衡水市双重领导。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始建于1955年。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系列天敌、授粉熊峰的研究、生产和示范。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务实敬业的资深专家队伍。在职职工103人(科技人员64人),其中研究员15人,副研究员22人;博士3人、硕士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市级拔尖人才5人。 该所机构设置:设有小麦、玉米、棉花、谷子、牧草育种,抗旱鉴定、节水技术、生防技术、生物技术、科技服务等10个研究室;设有办公室、党办室、科技管理科、财务科等管理科室;建有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和海南三亚南繁试验站;下设3个科技企业。 科研方向与主攻目标:围绕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以抗旱节水为主攻目标,以肥水高效利用为核心,主要开展农作物节水高产抗旱新品种选育、旱作节水农业、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等工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先后建成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衡水分中心、国家产业体系4个综合试验站、农业部潮土、耕地保育观测试验站,河北省农作物抗旱研究重点实验室等10多个科研平台。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 其中:仪器设备891多台件,价值1920多万元。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按照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目标进行建设管理,成为接纳国内外专家开展合作研究的试验基地。年平均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 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选育是的优势学科,近十年育成小麦、玉米、棉花、谷子、牧草新品种近40个,生产累计推广面积达3亿多亩,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河北低平原浅层微咸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和授粉熊蜂规模化生产技术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近30年来取得获奖成果100多项,其中省部级62项、国家级15项,获河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品种保护权15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 近年来,旱作所在省院党委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适应新形势、谋求新跨越,明确了“争百进位”的发展目标,确立了“科研立所、人才强所、开放活所、和谐稳所”的办所方针,按照“重科研、强转化、育人才、活开放、壮实力、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两大计划,重点实施党的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三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发展。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北省农科院实绩突出单位,被省政府授予河北省文明单位。 到2014年全所科研经费突破1870万元,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正在迈向全国百强所行列。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 发文量: 861
  • 被引量: 390
  • EI: 1
  • SCI: 89
  • 北大核心: 271
  • CSSCI: 2
  • CSCD: 192

研究主题:以谷子、高梁、糜子等杂粮作物为主的包括资源创新、生物技术、遗传育种、植保栽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经济在内的系统的杂粮研究体系, 其方向任务是以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为基础,以杂粮品种选育为核心,通过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的结合,培育谷子、高梁等杂粮优良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杂粮产后加工延伸杂粮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简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于1984年经农业部和河北省计划委员会批准组建,1986年11月落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唯一对谷子进行系统研究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随着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发展,通过延伸拓展战略的实施,建成了以谷子、高梁、糜子等杂粮作物为主的包括资源创新、生物技术、遗传育种、植保栽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经济在内的系统的杂粮研究体系, 其方向任务是以杂粮作物种质资源为基础,以杂粮品种选育为核心,通过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的结合,培育谷子、高梁等杂粮优良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杂粮产后加工延伸杂粮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为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国家谷子改良中心、国家高粱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河北省杂粮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北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中心、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功能实验室、国家谷子原原种繁育基地、河北省能源作物甜高粱品种选育和种植基地的依托单位,使该所成为全国谷子、高粱等杂粮科技原始创新中心,为组织全国杂粮科技创新工作搭建了技术平台,为提升杂粮产业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发文量: 751
  • 被引量: 466
  • EI: 0
  • SCI: 21
  • 北大核心: 216
  • CSSCI: 2
  • CSCD: 117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栽培生理与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简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前身始于1945年创建的北平农业试验站,1984年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分建而成,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栽培生理与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是河北省唯一的省级专业棉花研究机构。国家棉花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农业部黄淮海半干旱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挂靠单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发文量: 705
  • 被引量: 391
  • EI: 0
  • SCI: 20
  • 北大核心: 222
  • CSSCI: 0
  • CSCD: 136

研究主题:从事蔬菜育种、栽培和药用植物

简介: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是河北省专门从事蔬菜育种、栽培和药用植物的研究机构,在河北省和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