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116条记录
膳食纤维经肠道微生态途径调节脂质代谢作用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菌群通过宿主与饮食交互作用在机体的脂质代谢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食物中广泛存在的膳食纤维及肠道菌群代谢的产物可选择性地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影响饥饿禁食诱导因子表达,从而改善机体的脂质代谢水平。膳食纤维这种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组成来调节机体脂质代谢的生物活性作用,为预防和治疗脂质代谢紊乱等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膳食纤维经肠道微生态途径调节脂质代谢的活性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膳食纤维 肠道菌群 脂质代谢调节 作用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硫对熏硫‘黑叶’荔枝采后品质及果肉亚硫酸盐代谢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脱硫对熏硫‘黑叶’荔枝果实采后品质、亚硫酸盐残留量和果肉中亚硫酸盐代谢的影响。测定对照(施保克)、熏硫和脱硫处理的果实4℃贮藏期间的色度值、褐变指数、腐烂率、亚硫酸盐残留量及果肉中亚硫酸盐氧化酶(sul?te oxidase,SO)、腺苷-5’-磷酰硫酸还原酶(adenosine 5’-phosphosulfatezoline reductase,APR)、亚硫酸盐还原酶(sulfite reductase,SiR)、丝氨酸酰基转移酶(serine acetyltransferase,SAT)和乙酰丝氨酸裂解酶(O-acetylserine (thiol) lyase,OAS-TL)活力和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贮藏期间脱硫果实较熏硫果实提前转红;脱硫和熏硫荔枝的果皮褐变指数和腐烂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相比熏硫,脱硫使果皮水分质量分数降低和相对电导率升高的幅度更大,抑制呼吸的效果则相近;脱硫使果皮亚硫酸盐含量大幅降低,并使得果肉亚硫酸盐含量在贮藏16 d后降至接近对照组的水平;贮藏期间除APR外,熏硫和脱硫后果肉中其他4种酶的活力均呈现上调,即贮藏过程中处理组SO、SAT活力分别较同时期对照组上调2.0、8.6~26.7倍,而脱硫果肉SAT活力仅在贮藏0 d较对照组上调11.1倍,之后迅速下降,贮藏32 d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熏硫和脱硫果肉中5个基因的表达则均在贮藏中后期总体高于对照。上述结果表明,脱硫可加快熏硫荔枝果皮恢复红色,获得与熏硫相当的保鲜效果,大幅降低了熏硫荔枝的硫残留,保障其食用安全。脱硫和熏硫荔枝果肉中SO和SAT活力的上调表明,SO酶促氧化反应是荔枝果肉亚硫酸盐降解中占主导和最稳定的方式,SAT和SiR主导的还原途径则可能作为氧化途径的补充。

关键词: 荔枝果实 采后品质 熏硫 脱硫 亚硫酸盐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白木香所产沉香的木材组织构造和化学成分比较

林业科学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新品种"热科沉香'1号’"和普通白木香经打钉法结香2年后所产沉香的组织构造和化学成分,为筛选出优良的白木香种质或优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木材解剖学方法观测木材三切面,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观察2种沉香的木材组织构造;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检测2种沉香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热科沉香'1号’"对创伤的修复能力较弱,结香颜色呈黄褐色,结香体积更大且容易结香,沉香物质主要积累在导管和轴向薄壁组织中;普通白木香对创伤的修复能力较强,结香颜色呈棕褐色,结香体积较小且速度较慢,沉香物质主要积累在内涵韧皮部和木射线薄壁组织中。2) GC-MS分析结果表明,2种白木香所产沉香倍半萜和色酮类成分的总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75.88%和70.41%,但"热科沉香'1号’"所产沉香以色酮类成分为主,普通白木香所产沉香倍半萜和色酮类成分含量相当。3)"奇楠"沉香的标志性成分2-(2-苯乙基)色酮与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之和在"热科沉香'1号’"所结沉香中的含量为25.19%,而在普通白木香所结沉香中的含量为5.97%,前者约为后者的4.22倍。【结论】"热科沉香'1号’"所产沉香的质量更优,是一种易产香、产量高、质量优的种质,值得进一步培育和评价。

关键词: 热科沉香‘1号’ 白木香 打钉法 木材组织构造 GC-MS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荔枝花粉花蜜中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

分析化学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改进的Qu ECh ERS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荔枝花粉和花蜜中吡唑醚菌酯及其主要代谢物BF 500-3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分别由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和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吸附剂(C_(18))净化、浓缩后进样分析,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对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定量分析,考察了前处理和质谱分析条件。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在1~100μg/L浓度内,基质匹配标准溶液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1~0.999。花粉和花蜜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7.0%~97.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3.7%,检出限(LOD)为0.08~0.20μg/kg,定量限(LOQ)为0.20~0.50μg/kg。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于荔枝花粉和花蜜样品中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的快速测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吡唑醚菌酯 代谢物 花粉 花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光谱图像的茶树LAI与氮含量反演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茶树进行实时、快速、无损的叶面积指数LAI和氮含量检测,该文以英红九号茶树为试验对象,利用便携式高光谱成像仪采集光谱数据、人工破坏性采摘叶片进行叶面积指数的计算以及传统化学方法测量叶片氮含量,比较不同高光谱特征变换形式与LAI和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选择其中相关系数较高的高光谱特征变量作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线性、指数、对数和抛物线表达式建立LAI和氮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多种高光谱数据变量建立的模型中,以绿峰反射率R_g为自变量的对数拟合模型最佳,其拟合样本的决定系数R~2和验证样本的均方根误差RMSE值分别为0.9和0.087 6。以植被指数变量VI_4(红边面积/黄边面积)与氮含量建立的指数模型为最佳建模效果,拟合样本的决定系数R~2和验证样本的均方根误差RMSE值分别为0.830 3和0.102 9,研究结果可为茶树叶面积指数LAI和营养成分的无损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作物 氮素 模型 叶面积指数 高光谱图像 茶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研究冻藏鲩鱼中主要单体化合物

中国食品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MS)对冻藏鲩鱼肉甲醇提取液中的主要单体化合物进行推导和解析。利用正、负离子两种扫描方式,并依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准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的精确分子质量信息,确证有关物质及其特征碎片离子的分子组成,再通过结合chemspider数据库,最终确定冻藏鲩鱼肉中的36种单体化合物组分,并对每个组分的主要碎片数据进行推导与解析。结果显示:36种单体化合物包括32种含N化合物和4种非含N化合物,32种含N化合物中包括5种氨基酸(ɑ-氨基酸3种)、8种胺类化合物、14种酰胺类化合物、2种硝基类化合物和3种杂环类化合物。采用HPLC-Q-TOF-MS和质谱裂解规律,可推导出鲜活、易腐原料中的单体化合物结构,提高化学成分的鉴定与分析效率,有利于鲜活原料保藏过程中活性成分与新化合物的鉴别与演变推导。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鲩鱼 冻藏 化学组分 碎片离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陈皮促消化功能物质基础的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传统药食两用资源广陈皮的促消化功能物质基础,采用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促进消化功能检验方法",跟踪广陈皮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对鼠促消化作用,指导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验证各单体化合物对鼠促消化作用。结果表明,广陈皮中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为促消化活性最强部分,从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橘皮素3个黄酮类化合物。橙皮苷对大鼠胃液量、胃蛋白酶排出量、胃蛋白酶活力的影响与空白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川陈皮素、橘皮素及三者组合(橙皮苷∶橘皮素∶川陈皮素=5∶1∶1,质量比)可显著促进胃液、胃蛋白酶的排出,提高胃蛋白酶活力,增强消化功能。其中,橙橘川组的蛋白酶排出量为(239.61±43.39)U/h,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45.64±33.29)U/h,小肠墨汁推进率(61.94±6.01)%较空白组提高了35.54%。结果表明,广陈皮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橙皮苷的促消化活性较弱,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的促消化活性较强,说明多甲氧基黄酮为广陈皮促消化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

关键词: 广陈皮 促消化功能 多甲氧基黄酮 胃蛋白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紫肉甘薯抗氧化能力及花色苷成分分析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广东地区9个不同品种的紫肉甘薯为研究对象,评价紫肉甘薯抗氧化能力,并对花色苷的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紫肉甘薯,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也不尽相同,其中广紫9的总酚含量为578 mg GAE/100 g,清除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mino-di(3-ethyl-benzothiazoline sulphonic acid-6)ammonium salt,ABTS)自由基能力、氧自由基吸收能力、还原能力分别为4.36、10.38、11.23μmol TE/g,均高于其他品种的紫肉甘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共鉴定出16种花色苷,包括8种矢车菊素类和8种芍药素类。紫肉甘薯花色苷含量在77.17~1 125.06 mg/kg之间,以广紫9含量最高,花色苷主要以酰基化的形式存在,其含量是非酰化的89倍,酰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综上所述,不同品种紫肉甘薯具有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其花色苷含量与结构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广紫9花色苷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

关键词: 紫肉甘薯 抗氧化能力 花色苷 鉴定 定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时间对单丛茶成分及其抑制脂肪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同一品种、不同贮藏时间(1996年、2006年、2016年)的单丛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对比其成分的基础上,对其体外抑制脂肪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为单丛茶的深度开发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1996年和2006年单丛茶的茶多酚、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低于2016年茶样,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没食子酸和茶黄素含量均高于2016年茶样;1996年单丛茶提取物对脂肪酶活性的抑制率最高,为43.01%;2016年单丛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最高,为94.48%.不同贮藏时间下的单丛茶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导致其品质、功效等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单从茶 贮藏时间 生化成分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粉味觉的修饰效果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苦瓜粉浸泡液为对象,分别添加乳酸锌、新甲基橙皮苷二氢查尔酮、γ-氨基丁酸、酪朊酸钠、全脂乳粉、阿魏酸、聚葡萄糖、三氯蔗糖、新地奥明、单磷酸腺苷,采用感官评定结合标签量值评估(general labeled magnitude scale,g LMS)法评价不同抑制剂对苦瓜粉浸泡液苦味、后苦味、甜味、后甜味、涩味以及特征风味的影响;通过模糊评判筛选抑制效果最佳的3种抑制剂进行正交试验,评价复合抑制剂对苦瓜粉浸泡液苦味及后苦味的影响。结果表明,10种抑制剂对苦瓜粉浸泡液的苦味、后苦味、涩味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新甲基橙皮苷二氢查尔酮对苦味、后苦味抑制作用最强;乳酸锌对后苦味、γ-氨基丁酸对苦味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酪朊酸钠对涩味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三氯蔗糖、聚葡萄糖、酪朊酸钠、全脂乳粉会增加整个体系的甜味及后甜味。以乳酸锌、新甲基橙皮苷二氢查耳酮、γ-氨基丁酸3种抑制剂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 g苦瓜粉添加0.60 mg新甲基橙皮苷二氢查耳酮、3.98 mgγ-氨基丁酸、4.46 mg乳酸锌时,苦瓜粉浸泡液苦味和后苦味可以从明显降低到基本察觉不到,且苦瓜特征风味保留较好,无其他异味存在。

关键词: 苦瓜 苦味 抑制剂 感官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