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SCI(精确检索)
62条记录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及QTL分析

遗传学报 200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 8 1个株系组成的Kinmaze(japonica) DV85(indica)重组自交系 (recombinantinbredlines ,RIL)群体 ,采用苗期强迫饲毒的鉴定方法 ,以病情指数作为条纹叶枯病的表型值 ,鉴定亲本及 81个RILs对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毒(ricestripevirus ,RSV)的抗性。利用QTLCartographer软件 ,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到 3个QTL位点 :qStv1、qStv7、qStv11分别位于第 1、7、11染色体上 ,各QTL的LOD值为 2 44~ 3 83 ,贡献率为 19 8%~3 0 9%。根据抗性基因加性效应的方向 ,在qStv7、qStv11位点上 ,亲本DV85存在抗条纹叶枯病增效基因 ,Kinmaze具有抗条纹叶枯病减效基因 ,而qStv1位点抗性基因效应来源正好相反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毒 重组自交系群体 抗性基因 QTL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脆茎基因在水稻亚种间杂种后代中的遗传

遗传学报 200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脆茎基因在水稻粳型品种间杂种后代中按孟德尔遗传比例传递 ,而在亚种间杂种后代中呈脆茎 (bc1bc1)频率显著增加和显著降低两种偏离孟德尔比例的异常分离型。Kamairazu/ /KetanNangka/KamairazuF1呈脆茎频率增加型 ,F2 群体则呈正常分离 ,但F3 和F4仍出现少数增加型和降低型的株系。IR36 /Kamairazu的F2 呈降低型分离 ,F3 和F4株系中有正常型和降低型两种 ,F4还出现个别增加型株系。KetanNangka/IR36 / /Kamairazu的F2中除了有增加型和降低型外 ,出现部分正常型。水稻bc1基因的异常分离与花粉育性无关 ,而是由雄配子选择性授精引起 ,与位于第 3染色体的配子体基因ga2、ga3和 ga14有关

关键词: 水稻 杂种 脆茎性状 配子体基因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pepc基因在杂交转育的转基因水稻后代中的传递和表达特征

遗传学报 200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合肥、海南两地以高光效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为父本 ,与培矮 64S、2 3 0 2S、2 3 0 4S、2 3 0 6S、512 9、0 2 42 8、皖粳97和双九A等 8个受体杂交 ,转育转pepc基因水稻新种质材料。至 2 0 0 2年已转育成一批转pepc基因水稻品系 ,对这些材料世代跟踪研究显示 :(1)玉米pepc基因以一个显性基因稳定传递给后代 ,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 ,自交F2 呈3∶1分离 ,BC1为 1∶1分离 ;(2 )玉米pepc基因在杂交转育的转基因水稻中高水平表达 ,与受体亲本相比 ,PEPC活性提高 3 7~ 17 4倍 ,表达水平与受体亲本和转基因拷贝数有关 ,来源相同的世代间有相似的表达水平 ,但同一世代不同个体间表达水平有差异 ,这可能与其位置效应、拷贝数和环境条件有关 ;(3 )杂交后代结实率不高 ,容易产生异交结实导致转基因材料混杂分离。采取抗生素催芽初筛、PCR分析抽检、PEPC活性测定和田间表型观测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选育筛选体系 ,辅之以受体为轮回亲本适当回交可有效地控制。利用该途径已育成 3个稳定的高表达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品系H1596、H1597和Y14 70 ,说明通过常规杂交转育的方法 ,可以培育实用的稳定高表达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品种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玉米pepc基因 遗传方式 PEPC活性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B染色体短臂小麦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的分析

遗传学报 2003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区间作图和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重组自交系群体宁 894 0 37 Alondra、望水白 Alondra和苏麦 3号 Alon dra进行了抗赤霉病QTL分析 ,结果表明 ,用在田间和温室的赤霉病抗性鉴定资料 ,在 3个赤霉病抗源宁 894 0 37、望水白和苏麦 3号的 3B染色体短臂上均检测到主效QTL的存在。宁 894 0 37主效QTL位于标记BARC133与Xgwm4 93之间的 5 0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4 2 8%的赤霉病抗性 ;望水白的主效QTL位于标记BARC14 7与Xgwm4 93之间11 5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15 1%的赤霉病抗性 ;苏麦 3号的主效QTL位于Xgwm5 33a与Xgwm4 93之间 13 0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10 6 %的赤霉病抗性。与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紧密连锁的标记均为SSR标记 ,可直接用于分子辅助育种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数量性状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麦3号感赤霉病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分子标记

遗传学报 200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品种苏麦 3号高抗由禾谷镰刀菌 (FusariumgraminearumSchw .)引起的小麦赤霉病 ,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应用的抗源。为更精确地研究苏麦 3号的赤霉病抗性 ,实验用感病品种川 980为供体亲本 ,苏麦 3号为轮回亲本 ,通过不断回交和自交 ,把川 980的赤霉病感病基因导入苏麦 3号 ,创造了感赤霉病的苏麦 3号近等基因系 (S0 16 ) ,并得到以下结果 :(1)育成的苏麦 3号感赤霉病近等基因系 ,经两年多点抗赤霉病性状鉴定 ,表明该近等基因系感赤霉病感病性稳定 ,而其他形态特征、特性与苏麦 3号一致。 (2 )用RAPD、RFLP分析抗、感苏麦 3号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差异 ,RFLP分析发现该近等基因系在 2D染色体上存在差异。RAPD的随机扩增产物OPH1914 0 0 可能与近等基因系中的赤霉病感病基因存在连锁。 (3)用近等基因系验证已报道的与小麦抗赤霉病基因有关的分子标记 ,均未发现这些分子标记与导致该近等基因系抗性差异的基因有关。

关键词: 小麦 苏麦3号 近等基因系 感病基因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C_4光合酶基因水稻的CO_2 交换和荧光特性(英文)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 SCI 北大核心

摘要:用转PEPC、PPDK、NADP_ME、PEPC +PPDK酶基因水稻 (OryzasativaL .)及原种为材料 ,研究了光合作用对光照、温度、CO2 的响应和光抑制条件下的叶绿素荧光特性 ,结果如下 :1.转C4 光合酶基因水稻的饱和光合速率比原种高 ,其中转PEPC、PEPC +PPDK双基因水稻的光饱和点比原种高 2 0 0 μmol·m-2 ·s-1,饱和光合速率比原种分别高5 1.6 %和 5 8.5 % ;转PEPC基因水稻的羧化效率比原种高 49.3% ,CO2 补偿点降低 2 6 .2 % ;在高温 (35℃ )下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比原种高 17.5 %。 2 .经光抑制处理 8d后 ,转PEPC、PEPC +PPDK酶基因水稻的PSⅡ光化学效率 (Fv/Fm)和光化学猝灭 (qP)下降 2 0 % - 30 % ,非光化学猝灭 (qN)增加了约 30 % ;但原种的Fv/Fm 和qP下降了 5 0 %多 ,qN变化不明显 ,表明转C4 光合基因水稻耐光抑制能力增强。这些结果为用生物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效率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途径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PDK) 光合作用光抑制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报 200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对稻瘟病菌表现抗谱广、抗性强的特点。利用黑壳子粳与感病的云南稻地方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获得的F1、F2 和RIL群体 ,在苗期喷雾接种研 5 4 0 4和北 1两个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 ,根据抗感反应分析亲本的抗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 ,黑壳子粳对菌系北 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对菌系研 5 4 0 4的抗性由两对互为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结果和重组自交系的抗感反应表明 :黑壳子粳对菌系北 1的抗病基因兼抗菌系研 5 4 0 4 ,该抗病基因与Pi k、Pi z、Pi ta、Pi b、Pi t等 5个已知抗病基因座呈非等位关系 ,也不是Pi i和Pi a基因 ,推断是一个未知的新基因 ;另一个抗病基因抗菌系研 5 4 0 4、感菌系北 1。

关键词: 粳稻 地方品种 稻瘟病 抗病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

遗传学报 200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甘蓝型油菜无芥酸品种HSTC14与高芥酸品种宁油7号杂交组合P1、F1、P2、B1:2、B2:2和F2:3 6个家系世代群体芥酸含量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 析,结果表明:HSTC14×宁油7号组合芥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该杂交组合B1:2、B2:2和F2:3群体芥酸含量主基因遗传率为28.25~69.57%,多基因遗传率为29.81%~70.39%,表明该组合芥酸含量是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相互配合控制遗传的。主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明显,第1对主基因显性效应绝对值较高;上位性效应中,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2对主基因显性效应明显;多基因效应主要是加性和显性效应。控制HSTC14×宁油7号组合芥酸含量的2对主基因基因效应不等。第1对主基因da的基因效应为-12.1712,而第2对主基因db的基因效应只-6.5423,相当于第1对主基因效应的53.75%,2对主基因对芥酸含量的贡献大小差异较大。讨论了形成控制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位点基因效应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主基因+多基因 甘蓝型油菜 芥酸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英文)

植物学报 200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转PEPC、PPDK、NADP_ME、PEPC +PPDK 双基因水稻 (OryzasativaL .)及原种为材料 ,以光合酶活性、饱和光合速率及PSⅡ光化学效率 (Fv/Fm)为指标 ,研究了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生理特征。结果如下 :转PEPC基因水稻PEPC活性比原种提高 2 0倍 ;饱和光合速率比原种高 5 5 % ;用高光强或人工光氧化剂甲基紫精 (MV)处理后 ,与原种相比 ,转PEPC基因水稻光化学效率下降较少 ,证明其耐光抑制、耐光氧化能力增强 ,测定其光合日变化看出 :在 1d中不同时间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均高于原种 ,且与PEPC活性的日变化有相似的趋势。上述结果为转PEPC基因水稻的生理机制和育种研究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光抑制 光氧化 光合日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耐光氧化和耐荫特性的生理基础(英文)

植物学报 200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简易、有效的人工光氧化和遮荫技术对 30个水稻 (OryzasativaL .)种质进行筛选 ,鉴定出既耐光氧化又耐荫、耐光氧化不耐荫、耐荫不耐光氧化、既不耐荫又不耐光氧化等 4种品种类型 ,并用既耐光氧化又耐荫的品种“武育粳 3号”和对光氧化和遮荫均敏感的品种“香籼”进行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遮荫条件下 ,与对光氧化和遮荫敏感的品种“香籼”比较 ,“武育粳 3号”的PSⅡ活性差异不大 ,RuBisCO活性降低较少 ,光合能力、光合生产力较高。在光抑制条件下 ,“武育粳 3号”的PSⅡ活性 ,PSⅡ光化学效率 (Fv/Fm) ,PSⅡ_D1蛋白含量降低较少 ,光合作用光抑制较轻。在光氧化条件下 ,内源活性氧清除剂SOD诱导活性高 ,清除O-能力强 ,因而叶绿素衰减较慢。上述研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配套的优良生理特性的鉴定技术和生理依据。

关键词: 光氧化 遮荫 水稻 PSⅡ光化学效率(F_v/F_m) RubisC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