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豫综5号等群体的创建、改良及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创建;玉米;群体;改良;豫

第一完成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获奖时间: 2013

摘要: 该项目围绕着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育种方法单一等制约我国育种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系统开展了群体改良和育种方法、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项目历时31年取得如下创新成果和成效: 1、创制和改良了具有国外种质和中国地方种质来源的2个玉米群体,建立了2个新的杂优类群,丰富了我国玉米杂优模式。根据杂优模式,根据高起点、宽基础、富变异、优中选优的育种思路,构建了具有Reid和Lancaster两大优势群血缘的豫综5号群体、具有我国金皇后和塘四平头两大地方种质的黄金群群体,通过5-8轮的改良、评价和应用,形成了豫综5号和黄金群2大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杂优类群,建立了一个适合中国玉米育种的新杂优模式:豫综5号×黄金群。 2、首次建立了开放式“S1+半姊妹复合轮回选择”群体改良育种技术新体系,有效提高了群体改良效果与育种效率。针对玉米群体改良和二环系选育法中存在的弊端,在S1选择法和半姊妹轮回选择法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开放式S1+半姊妹复合轮回选择的群体改良和育种新技术,经过多轮次改良,保持和拓宽了群体内适度的遗传多样性,实现了农艺性状与配合力的同步改良,加速了自交系的选育。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改良群体过程中优良基因和基因型的传递变化规律,评价了改良群体的遗传变异及选择潜力与方向。 3、利用建立的群体和群体改良技术体系,创制了一批优质、高产、多抗、株型紧凑的玉米优异种质,对玉米生产及遗传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获得高淀粉、高蛋白质2个豫综5号的衍生群体。国内多家育种单位利用本项目公开发放的不同轮次改良群体选育出豫82、新自534、川3411、J-5等26个优良自交系,成功组配出11个杂交种通过了黄淮海夏播、西南山地丘陵、西北春玉米三大产区7省区审定。审定的品种具有耐密高产、优质专用、多抗广适等突出优点,在区试和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平均增产8.29%,表现出突出的高产特性,高淀粉品种5个(淀粉含量75.07-77.57%),高蛋白品种2个,耐旱性突出、高抗病虫品种2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035.1万亩,获得社会经济效益43.73亿元。用选自豫综5号的紧凑型自交系豫82为材料,在国内外首次克隆了玉米3个主效QTL qLA1-1、qLA2-1和qLA4-1的候选基因,揭示叶夹角形成的分子机制,研制了一套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育种技术。 4、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7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5篇,其中在《J EXP BOT》、《Theor Appl Genet》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

  • 相关文献

[1]尽职尽责传播农业科技成果 巾帼风采彰显窗口纽带作用——《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创建“巾帼文明岗”的经验与体会. 张琼,王芳,何婧,岳丕昌,沈鸿. 2014

[2]尽职尽责传播农业科技成果 巾帼风采彰显窗口纽带作用-《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创建"巾帼文明岗"的经验与体会. 张琼,王芳,何婧,岳丕昌,沈鸿. 2014

[3]磷石膏改良盐碱棉田应用效果. 周黎明,王海霞,曹恒,许咏梅. 2017

[4]变异组分析揭示番茄的育种历史. 林涛,祝光涛,张俊红,徐向阳,余庆辉,郑峥,张忠华,伦尧尧,李帅,王孝宣,黄泽军,李君明,张春芝,王涛涛,张余洋,王傲雪,张艳聪,林魁,李传友,熊国胜,薛勇彪,AndreaMazzucato,MathildeCausse,ZhangjunFei,JamesJ.Giovannoni,RogerT.Chetelat,DaniZamir,ThomasStdler,李景富,叶志彪,杜永臣,黄三文. 2014

[5]膜下滴灌对不同程度盐荒地改良的研究. 王雅琴,刘洪光,朱拥军,徐万里. 2014

[6]莎车县地形对耕地地力质量的影响及改良对策. 饶晓娟,王治国,耿庆龙,李翔烨,陈署晃. 2014

[7]中亚河灌平原区农田盐碱土的改良研究. 孙九胜,杨涛,王新勇,许咏梅,严晶,阿赫马特别科夫,卡拉巴耶夫. 2014

[8]新疆北部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潜力. 高永红,张新忠,黄天荣,芦静,李冬,曹俊梅,周安定,吴新元. 2010

[9]外源基因在油菜改良中的应用. 王岩军. 2007

[10]新疆陆地棉纤维品质演进趋势与改良分析. 阿里甫·艾尔西,朱家辉,刘志清,王为然,宁新民,肖丽,孔杰. 2020

[11]不同深松方式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杨净,蔺国仓,回经涛,宋刚,陶建飞,龚凡. 2017

[12]玉米ZmPEPC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化春小麦的研究. 王重,张跃强,樊哲儒,赵奇,李剑峰,张宏芝,王子霞,海热古丽·阿不力孜. 2013

[13]不同灌水量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 吐尔洪·玉山. 2016

[14]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法. 吕华. 2015

[15]新疆南疆极早熟杂交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 魏彦宏,张彦红. 2015

[16]盐胁迫下AM真菌对玉米生长及耐盐生理指标的影响. 冯固,白灯莎,杨茂秋,李晓林,张福锁,李生秀. 2000

[17]南疆玉米覆盖生物降解地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王金鑫,王斌,邵华伟,孙九胜,吕彩霞,槐国龙,乔小燕,张纪源. 2017

[18]新疆引进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初报(1999~2000). 周春江,申琳,恽友兰,宋慧欣,刘景德,王文静,何雄,马海刚,李忠华,崔新建,付明鑫,孟风轩,刘瑞涵,黄玉平,阎玉良,李春林,侯玉芳,邢海生,孟昭安,张鹤云. 2001

[19]气候变化与和田附近地区粮食生产的研究. 李丽,叶凯,马雪芹. 2000

[20]玉米ZmCIPK2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陈勋基,李建平,郝晓燕,足目热木,陈果,黄全生.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