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13C示踪技术在利玛原甲藻中腹泻性贝毒合成研究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昊宇 1 ; 谭志军 2 ; 郑关超 2 ; 吕颂辉 3 ; 杨越聪 1 ; 吴海燕 2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2.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3.暨南大学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腹泻性贝类毒素;酯化态;13C同位素示踪;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期刊名称: 海洋与湖沼

ISSN: 0029-814X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457-46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泻性贝毒及其酯化态毒素成分。对照培养条件下SHG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含量为7.88 pg/cell,鳍藻毒素1含量为4.35 pg/cell)的产毒能力高于2XS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5.70pg/cell),而甘氨酸作为氮源培养条件可显著提高两株藻的产毒总量(P<0.05)。13C-甘氨酸标记组与甘氨酸培养组单细胞产毒量无显著变化(P>0.05)。腹泻性贝毒被标记后其同位素异构体丰度发生变化,其中酯化态受13C标记的影响程度更高,二级质谱图清晰表示出其碎片离子及脱水峰的标记情况。该方法直观阐明了甘氨酸可作为P. lima标记原料的产毒供体,并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首次实现了酯化态的同步标记,有助于腹泻性贝毒生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 相关文献

[1]温度和氮、磷限制对南海一株利玛原甲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仲云,吴海燕,江涛,郑关超,吕颂辉,谭志军. 2021

[2]通过式固相萃取-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鱼肉中全氟化合物及其前体物质. 郭萌萌,国佼,吴海燕,谭志军,翟毓秀,王智,李兆新,李风铃. 2016

[3]利玛原甲藻PL11共附生菌多样性研究. 李月月,田晓清,韩清华,樊成奇,马丽艳,陆亚男. 2020

[4]利玛原甲藻产毒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张昊宇,吴海燕,董晨帆,郑关超,郭萌萌,谭志军. 2023

[5]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监测牡蛎养殖区中腹泻性贝毒. 宿志伟,赵峰,刘远平,徐娜,周德庆,姚建华,李钰金,刘志敏. 2016

[6]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初步研究. 袁骐. 2002

[7]黄海海州湾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特征研究. 李兆新,宋才湖,张婷婷,董晓,郭萌萌,孙晓杰,宋新成,周德山. 2016

[8]南海海域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 杨美兰,贾晓平,林钦,吕晓瑜,蔡文贵. 2009

[9]基于溶胶-凝胶包埋的蛋白磷酸酶抑制比色法快速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 陈佳琦,吴海燕,姚琳,郑关超,郭萌萌,谭志军,翟毓秀,牟海津. 2018

[10]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与风险评估. 郑旭颖,李兆新,孙晓杰,邢丽红,张梦婷,朱盼盼,王继耀,苏文青.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