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下属机构
排序方式:

发文量

  • 发文量
  • 被引量
33条记录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 发文量: 266
  • 被引量: 132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49
  • CSSCI: 2
  • CSCD: 24

研究主题:农业经济与信息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前身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始建于 1978 年 10 月,2006年11月科技体制改革中更名为科技信息中心,2009年2月更现名。内设机构有:农业经济研究室、网络管理与信息技术研究室、《甘肃农业科技》编辑部、图书馆、办公室等5个部门。现有职工59人,其中离退休职工21人,在职职工 38人。有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3人,中级职称 12人,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1人,“555”人才第二层次1人,注册咨询工程师4人,硕士研究生5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根据农业科技工作的需要,逐步健全机构,拓宽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职能,使农业经济研究、农业科技信息利用、文献信息服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网络信息和农业工程项目咨询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服务体系。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先后获得15项成果奖,其中省部级奖5项,农业信息技术领域获省部级奖2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获得 8项奖励。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主持完成的“科技进步对我省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1992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兰州市优质名牌农产品战略研究”2005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肃省马铃薯产业重点项目规划研究”2006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肃省都市农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9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完成的“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总体研究”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一个项目获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个项目获甘肃省农业厅科学技术改进二等奖、1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信息成果二等奖、3项成果获甘肃省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参与完成的“甘肃省综合农业区划”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甘肃省农业区划成果一等奖,1个项目获甘肃省科委科技情报系统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完成10多项软科学研究和基金课题, 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的“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土壤施肥模型的应用研究”项目获2009年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种子质量追溯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研究”项目获2013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鉴定验收项目5项,在研项5项。《甘肃农业科技》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自 1963 年创刊以来,经主办单位和历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曾多次在全省和全国获奖。1986 年获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 1992 年获甘肃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89 年、1996 年分别获中国农学会首届、第二届优秀期刊奖, 1997 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2002 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2008年获甘肃省优秀期刊奖。1996 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2 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2003 年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现馆藏中文图书5.4万多册,中文期刊1328种,电子图书1.0万册,外文图书3290册,外文期刊22026册、合订本685册。农业系统技术报告、成果汇编等内部文献约1.6万册。引进《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国外农业科技资料目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农业卷)》、《CAB文摘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甘肃省科技文献平台”等中外文数据库。馆内现设中文图书、期刊阅览室。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发文量: 262
  • 被引量: 137
  • EI: 0
  • SCI: 2
  • 北大核心: 137
  • CSSCI: 0
  • CSCD: 129

研究主题:主要研究方向:标记、分离与克隆抗病、抗逆、优质以及其它特异性状基因;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改良主要农作物性状,创造新种质,选育新品种;以甘肃特色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为形成有甘肃特色的生物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适应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而组建的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新的研究机构。本所由原粮食作物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和果树研究所高新技术研究室为基础整合组建而成,下设遗传工程实验室、分子育种实验室、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室三个研究室,2001年成立。现有在职职工17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人,中级技术职务人员3人。博士2名、硕士6名,在读博士、硕士各1名,硕士生导师1名,1人入选甘肃省属研究院所学科带头人,1人入选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甘肃省“555”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甘肃省农科院“350”人才工程。 本所主要研究方向:标记、分离与克隆抗病、抗逆、优质以及其它特异性状基因;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改良主要农作物性状,创造新种质,选育新品种;以甘肃特色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为形成有甘肃特色的生物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本所现有从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其它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需的关键仪器设备,总价值100余万元,可以基本满足以PCR为基础的从分子标记、基因构建、基因转化到分子鉴定的大部分生物技术实验的需要;可以开展基因克隆与转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物多样性、品种种性和种子纯度鉴定、优质麦谷蛋白亚基筛选等研究工作。 目前,本所工作已取得很大成效:取得科技成果4项,其中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和甘肃省农牧丰收奖各1项;育成小麦新品种2个。小麦生物技术育种拓展了研究内容,部分模式植物和蔬菜花卉转基因再生体系初步建立,甘蓝和白菜硝酸还原酶转基因工程植株已初步获得,半夏凝集素基因克隆、牛皮蝇素(HA)基因构建和转化、抗旱分子标记等研究进展良好,小麦优质亚基分析已取得大量数据并应用于优质品种选育。同时,为我院蔬菜所、果树所、旱农所、土肥所等科研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持。 今后,本所将紧紧依托全院技术优势、学科优势,团结奉献、求实创新,与全院科技人员一道,为提高全院的科研水平,为新时期全省农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所热忱欢迎省内外专家、学者与我所开展合作研究。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 发文量: 239
  • 被引量: 110
  • EI: 1
  • SCI: 12
  • 北大核心: 73
  • CSSCI: 0
  • CSCD: 45

研究主题:集马铃薯育种、种薯脱毒快繁、标准化栽培、产业开发和技术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专业研究机构。

简介:1.基本情况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是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粮食作物研究所马铃薯育种脱毒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的,于2006年9月成立集马铃薯育种、种薯脱毒快繁、标准化栽培、贮藏加工研究、产业开发和技术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专业研究机构。现设遗传育种、耕作栽培、品种资源与生物技术3个研究室,在会川和榆中建有2个试验站。现有科技人员30名,其中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7名,博士3名、硕士5名,省“科技功臣”1名,省领军人才2名,硕士生导师6名,省“555”创新人才第二层次2名,马铃薯研究所科研团队2006年入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拥有先进的育种实验室、组培快繁车间及较大规模的繁种基地,马铃薯品质测试、油炸鉴定设备及组培脱毒繁种仪器设备20余台套。在兰州设有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实验室,组培室、灭菌室、全日光节能培养室、智能玻璃温室1164㎡;在会川试验站现有无土栽培微型原原种生产网棚6000㎡,原种生产防虫网棚260亩,半地下式种薯贮藏窖3400㎡,试验地104亩,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2.主要成就 先后选育出马铃薯品种36个。育成的陇薯3号等陇薯系列新品种在省内外年推广应用600余万亩,占全省马铃薯面积的1/2以上,占西北马铃薯面积的1/4以上,陇薯3、5、6号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的主栽品种,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陇薯3号在西北五省和四川、西藏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300多万亩,是西北种植面积最大的马铃薯品种,也是全国十大主栽马铃薯品种之一。自“十五”以来,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2项,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1项,获得国家品种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3、基地建设 研究所下属的渭源马铃薯试验站,始建立于1965年,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个马铃薯专业育种站。2005年10月被命名为“农业部会川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成为首批命名的全国58个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之一,2011年顺利进入“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体系,被命名为“农业部西北旱作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由于在该试验站长期马铃薯科技工作的带动下,所在地渭源县成为闻名全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和马铃薯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辐射扩散中心,并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目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正在开展优质专用型马铃薯品种选育,高效低成本马铃薯繁种技术创新研究,专用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特别是承担的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西北育种岗位专家任务和甘肃省马铃薯育种扶持项目,将会在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 发文量: 190
  • 被引量: 108
  • EI: 1
  • SCI: 21
  • 北大核心: 66
  • CSSCI: 0
  • CSCD: 70

研究主题:冬小麦新品种选育、春小麦新品种选育、杂交小麦培育、小麦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旱地小麦水分有效利用及其相关生产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科技咨询于一体的专业性科研单位。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是在原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的基础上,整合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麦研究室的学科团队,于2009年6月成立的集冬小麦新品种选育、春小麦新品种选育、杂交小麦培育、小麦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旱地小麦水分有效利用及其相关生产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科技咨询于一体的专业性科研单位。现有在职科技人员2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10人、博士7人、硕士6人,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2人。研究所设冬小麦研究室、春小麦研究室、小麦栽培生理研究室、农业部小麦产业体系甘肃综合试验站、办公室和财务室;有甘肃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小麦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工程实验室、甘肃省良种繁育中心、清水引智基地4个科技平台;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植物品质分析实验室3个实验室;在清水、徽县、庆城、灵台、武威、榆中等建有长期固定试验基地,基本覆盖全省冬、春小麦产区的主要生态区域,其中清水试验站和黄羊试验站已有40多年历史。研究所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整合,形成小麦遗传育种、条锈病控制、栽培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人才团队,是我省目前小麦研究人才资源最集结的专业科研团队。在小麦研究与示范方面,技术人员先后承担完成科研项目70多项,获得科技成果1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地厅级科研奖励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建所以来,选育出兰天系列小麦品种9个、陇春系列小麦品种8个,获奖励成果6项,其中作为主要参加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神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6号,2012-2013年连续两年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位。选育的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7号,在2006年~2008年国家西北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位列第一,2009年分别通过甘肃省和国家审定,2012-2014年在甘宁青干旱半干旱区推广面积近400万亩,实现了我院国审小麦品种零的突破,2015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1号、32号,春小麦陇春30号、33号、34号使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抗旱节水性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推广应用前景良好。目前,研究所共承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转资金项目、甘肃省重大科研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先后与CIMMYT、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西澳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国家作物分子设计中心、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拓展了研究领域,加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我们将继续秉承合作研究、开放办所的宗旨,广纳国内外贤才及有识人士,热忱欢迎与我所开展小麦科研、产业开发方面的合作开发,全方位服务国家及区域小麦产业的持续发展。"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 发文量: 133
  • 被引量: 72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29
  • CSSCI: 0
  • CSCD: 21

研究主题: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及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及风险分析、农业标准制修订、农产品营养功能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检测技术研究、检测仪器设备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隶属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创建于2011年,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同一法人,独立运行。 是省内唯一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科研机构,农业部授牌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兰州)” ,也是农科院设立的共享实验室---“甘肃 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 质标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及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及风险分析、农业标准制修订、农产品营养功能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检测技术研究、检测仪器设备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质标所下设办公室、业务室、风险分析研究室、农业标准研究室、营养功能研究室、农兽药残留研究室、重金属及农业环境研究室、微生物及生物毒素研究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中心(光谱实验室、色谱质谱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质标所现拥有各类办公室及实验室共41间,面积达2091平方米。现有在职职工25人,退休职工9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22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 中级职称9人。现有仪器设备300多台套,其中大型仪器设备30多台套,固定资产总额达635万元。主要配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 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定氮仪、荧光显微镜等大型精密分析仪器。 “十一五”以来全所争取并承担财政部国家社会公益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省科技支撑项目、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科技重大专 项、省自然基金项目、市农业科技攻关及产业化等项目共30余项,获奖成果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合作单位)、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牧渔业 丰收奖2项。鉴定成果11项。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8项,争取相关资质8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为全省各地培训检 测化验人员500余人。 所属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2002年首次通过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资质认定,是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确定的“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品质鉴定检测机构”、国家认监委批准通过的“有机产品检测机构”、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的“三聚氰胺检测能力验证合格实验室”、甘肃省农作物品 种审定委员会指定的“甘肃农作物新品种品质鉴定单位”、“甘肃省肥料田间肥效鉴定单位”。主要开展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与研究评价工作。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机关
  • 发文量: 74
  • 被引量: 45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33
  • CSSCI: 0
  • CSCD: 30

研究主题:

简介:职能处室: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委、行政监察室;人事处;科研管理处;财务资产管理处;科技成果转化处;离退休职工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
  • 发文量: 74
  • 被引量: 12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15
  • CSSCI: 0
  • CSCD: 9

研究主题:中药材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是甘肃省专门从事高产、优质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新品种的选(引)育、栽培技术研究、产业化开发以及相关技术培训的专业研究所。该所成立于2006年11月,原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啤酒原料研究所。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及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加强学科建设,2012年3月经省编办批复,更名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榆中园艺试验场
  • 发文量: 54
  • 被引量: 47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12
  • CSSCI: 0
  • CSCD: 0

研究主题:

简介: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场
  • 发文量: 51
  • 被引量: 29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5
  • CSSCI: 0
  • CSCD: 1

研究主题:

简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场位于张掖市甘州区西南张大公路九公里处,是甘肃省农科院按照全省农业科研布局设置在河西地区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基地。成立于1970年9月,事业单位,县级建制,主要从事农业科研试验、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化工作。现有在职职工149人,其中管理技术人员37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1人。全场共有土地6455.6亩,可耕地4251.1亩,其中果园2600亩。 长期以来,场子坚持不懈地进行农业科技试验和技术推广,为河西地区和全省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腾飞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以果树科研为重点,承担完成了国家、省、农科院下达的180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进推广了大量粮食作物和经济林木良种,促进了河西地区乃至全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以果树为主,果品畅销国内外市场,销售网络遍及大江南北,北到黑龙江,南到粤桂,东达苏闽,西至新疆,并出口东南亚等地市场。所产果品品质优良、享誉市场,多次荣获国家、农业部和省上表彰奖励。 “十一五”期间,场子将大力实施开放办场、人才强场、科技兴场、产业富场战略,努力走上“管理体制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综合实力强,以农为基,多元发展”之路,为河西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甘肃绿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发文量: 28
  • 被引量: 18
  • EI: 0
  • SCI: 0
  • 北大核心: 7
  • CSSCI: 0
  • CSCD: 3

研究主题:瓜菜

简介:甘肃绿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集科学研究、良种繁育、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科技型种子企业,隶属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甘肃绿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甘肃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和甘肃飞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甘科瓜菜种苗分公司发展而来的。1996年9月由甘肃省农科院申请在甘肃省工商管理局注册登记了甘肃农业科技开发公司,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于2002年并入由甘肃省农科院等5家股东发起设立的甘肃飞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甘肃飞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甘科瓜菜种苗分公司。为了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以及应对复杂多变的种业市场竞争,也为了企业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甘肃飞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甘科瓜菜种苗分公司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于2006年8月在甘肃省工商管理局注册登记了 “甘肃绿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自从1997年以来,充分发挥甘肃省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依靠农科院雄厚的科学技术实力,繁育生产的西瓜、甜瓜、辣椒、茄子等多种作物种子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优级标准。公司注册商标有“甘科”、“欣大”、“甘抗”。经过潜心研究,已培育出西瓜杂交种欣大、金秀、甘抗系列新品种十多个,其中甘抗9号西瓜经连续三年参加全国西瓜区域试验,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于2005年通过国家瓜类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鉴定,欣大、金秀、甘抗5、6号已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选育出的西葫芦杂交一代新品种玉女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培育出的辣椒杂交新品种甘科1、2、3、5、6、10、11、16号、陇原骄子已大面积推广种植,吉祥101、神龙3号正在进行区试与示范推广;选育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厚皮甜瓜杂交新品种银珠、蜜露、甘科状元、甘科早蜜、醉人香,已进行批量生产。公司经营的自产品种、国内外优良品种达300余个,与全国200多家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建立了长期业务合作关系。瓜菜种子的生产销售数量占甘肃省瓜菜种子总量的30%左右,其中西瓜种子数量占全国种子市场份额的5%左右。种子销售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除海南、港、澳、台以外)。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的原则,以质量取胜,以服务取信,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称赞,公司多次被种子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授予“消费者信得过企业”、“诚信企业”的称号,工商管理部门在我公司设立了“12315维权联络站和消费者投诉站”,同时我公司被推选为兰州种子协会理事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