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频词云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简介:一、单位概况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是云南省专业从事蚕桑蜜蜂研究的唯一科研机构,是由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合并而成,简称蚕蜂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始建于1939年4月,是在原“云南省草坝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0月,是在原云南省委第三“五七”干校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90年蚕桑所和蜜蜂所统一管理,对外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简称为蚕蜂所。2004年,农科院统一为一个法人,蚕桑所和蜜蜂所正式合并。2011年,按照农科院统一要求,蚕蜂所恢复为独立法人单位。 (一)宗旨和业务范围 蚕蜂所主要开展蚕桑蜜蜂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发展。从事家蚕、桑树及蜜蜂资源的收集、保护、评价、遗传育种研究,家蚕、蜜蜂饲养技术、桑树栽培技术、蚕丝及蜂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产业化开发,相关科技培训及科普宣传。 (二)主要社会功能定位 开展蚕、桑、蜜蜂遗传改良、养殖(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示范等公益性农业科技工作,为云南省蚕、蜂产业发展提供全程科技支撑。 (三)人员结构 现有职工689人,其中在职职工258人,离退休职工431人(含离休3人)。在职职工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6人,工勤人员92人;高级职称以上46人(研究员8人),中级职称77人,初级职称43人;硕士34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3人;云南省省级技术创新人才3人,院级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 (四)党组织现状 蚕蜂所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其中,5个在职党员党支部,2个离退休党员党支部。全所现有党员203人,其中,在职党员126人,离退休党员77人。 (五)内部机构设置 蚕蜂所现有内设机构8个,即党政办公室、财务科、行政科、科技管理科、蚕桑研发中心、蜜蜂研发中心、丝产品研发中心和科研试验基地。群团组织有所工会、所团委和所女工委。 (六)主要资源情况 蚕蜂所有桑园面积1200亩,固定资产原值3500万元,其中有科研开发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各类科研仪器设备1100余台(件)。拥有两套专用蚕种冷库浸酸设备、催青室、蚕种保护室;拥有设施完备的科研中心试验室和蚕种质量检验中心,能进行蚕桑科研生产的各项测试分析。 另外,经过多年的收集保存,蚕蜂所现拥有家蚕种质资源231份和野生桑树种质资源245份,能生产商品蜜的蜜源植物75种,收集保存了全国6个种的蜜蜂标本、全省28个种的熊蜂标本和蜜蜂、熊蜂等授粉昆虫标本7700余份,并配有资源分布地理信息和图片资料11200余份;建有云南省蜜蜂资源标本室、中蜂和西蜂保种场各1个,保存中、西蜂资源11个品系。 (七)科技成果 近年来,蚕蜂所在蚕、桑、蜂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建立起了国内最为完善的蚕桑产业研发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后育成桑树品种“云桑1号”、“云桑2号”、“云桑3号”和“云果1号”等7个优良叶用和果用桑树品种;育成了“云蚕7×云蚕8”、“云夏1×云夏2”、“云松×云月”、“蒙草×红云”等14对优良家蚕品种;拥有先进的家蚕伴性平衡致死系,建立了云南雄蚕饲养技术体系。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专利8项,注册商标5个,其中省著名商标1个,州知名商标2个;发布地方标准12个,科研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覆盖全省30多个蚕桑基地县市。 (八)科技服务 建立完善了云南省蚕蜂产业科技服务体系,每年派出专家和科技人员100多人次到全省各蚕桑基地县开展科技服务和培训,建立完善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使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融入蚕蜂产业发展之中,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蚕蜂业的发展。“十二五”以来,推广优质家蚕原种8万张、家蚕普种130万张、优质桑苗3000万株,推广中蜂新法饲养技术8万群;派出科技人员800人次,开展科技培训2万余人,促进农户增收4亿多元。 (九)资质及荣誉 云南省省级文明单位,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定点单位,全国蚕种生产先进集体,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云南蚕桑育种与高效生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蚕桑、蜜蜂综合试验站建设单位,中国蚕学会和中国茧丝绸协会的理事单位,云南省蚕学会挂靠单位,向仲怀院士工作站建设单位。 二、历史沿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江浙地区的蚕丝业大肆破坏,为了中国蚕丝业复兴,蚕丝界人士遂考虑与西南大后方谋求出路,意图复兴。1938年,中国蚕丝公司总经理葛敬中等历经中国西南多处查勘后认为,开蒙垦殖局经营的草坝地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适宜栽桑养蚕。1939年4月21日, 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缪云台为董事长,总经理葛敬中,副总经理杨文波、何炜昌,总技师夏钟珩,经营栽桑、养蚕、制种、缫丝及其副业生产。抗战胜利后是全国最大的蚕种生产供应基地,对中国主产区江浙在抗战胜利后蚕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成为云南省蚕桑事业的心脏,被誉为蚕桑之天府。 1939-1951 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 隶属云南省经济委员会 1951-1952 云南省农林厅草坝农场 隶属云南省农林厅 1952-1956 西南蚕丝公司草坝制种场 隶属西南蚕丝管理局 1956-1970 云南省农业厅草坝蚕种场 隶属云南省农业厅 1970-1974 红河州草坝蚕种场 隶属红河州革委会 1974-1976 云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局 1976-1990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9-1990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1990-200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蜜蜂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200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学科:家蚕、桑树及蜜蜂资源保护、种质创新、遗传育种、饲养(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研究以及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

  • 发文量: 1252
  • |
  • 被引量: 896
  • |
  • EI: 1
  • |
  • CSSCI: 0
  • |
  • CSCD: 227
  • |
  • SCI: 41
  • |
  • 北大核心: 294

一、单位概况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是云南省专业从事蚕桑蜜蜂研究的唯一科研机构,是由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合并而成,简称蚕蜂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始建于1939年4月,是在原“云南省草坝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0月,是在原云南省委第三“五七”干校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90年蚕桑所和蜜蜂所统一管理,对外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简称为蚕蜂所。2004年,农科院统一为一个法人,蚕桑所和蜜蜂所正式合并。2011年,按照农科院统一要求,蚕蜂所恢复为独立法人单位。 (一)宗旨和业务范围 蚕蜂所主要开展蚕桑蜜蜂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发展。从事家蚕、桑树及蜜蜂资源的收集、保护、评价、遗传育种研究,家蚕、蜜蜂饲养技术、桑树栽培技术、蚕丝及蜂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产业化开发,相关科技培训及科普宣传。 (二)主要社会功能定位 开展蚕、桑、蜜蜂遗传改良、养殖(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示范等公益性农业科技工作,为云南省蚕、蜂产业发展提供全程科技支撑。 (三)人员结构 现有职工689人,其中在职职工258人,离退休职工431人(含离休3人)。在职职工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6人,工勤人员92人;高级职称以上46人(研究员8人),中级职称77人,初级职称43人;硕士34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3人;云南省省级技术创新人才3人,院级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 (四)党组织现状 蚕蜂所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其中,5个在职党员党支部,2个离退休党员党支部。全所现有党员203人,其中,在职党员126人,离退休党员77人。 (五)内部机构设置 蚕蜂所现有内设机构8个,即党政办公室、财务科、行政科、科技管理科、蚕桑研发中心、蜜蜂研发中心、丝产品研发中心和科研试验基地。群团组织有所工会、所团委和所女工委。 (六)主要资源情况 蚕蜂所有桑园面积1200亩,固定资产原值3500万元,其中有科研开发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各类科研仪器设备1100余台(件)。拥有两套专用蚕种冷库浸酸设备、催青室、蚕种保护室;拥有设施完备的科研中心试验室和蚕种质量检验中心,能进行蚕桑科研生产的各项测试分析。 另外,经过多年的收集保存,蚕蜂所现拥有家蚕种质资源231份和野生桑树种质资源245份,能生产商品蜜的蜜源植物75种,收集保存了全国6个种的蜜蜂标本、全省28个种的熊蜂标本和蜜蜂、熊蜂等授粉昆虫标本7700余份,并配有资源分布地理信息和图片资料11200余份;建有云南省蜜蜂资源标本室、中蜂和西蜂保种场各1个,保存中、西蜂资源11个品系。 (七)科技成果 近年来,蚕蜂所在蚕、桑、蜂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建立起了国内最为完善的蚕桑产业研发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后育成桑树品种“云桑1号”、“云桑2号”、“云桑3号”和“云果1号”等7个优良叶用和果用桑树品种;育成了“云蚕7×云蚕8”、“云夏1×云夏2”、“云松×云月”、“蒙草×红云”等14对优良家蚕品种;拥有先进的家蚕伴性平衡致死系,建立了云南雄蚕饲养技术体系。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专利8项,注册商标5个,其中省著名商标1个,州知名商标2个;发布地方标准12个,科研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覆盖全省30多个蚕桑基地县市。 (八)科技服务 建立完善了云南省蚕蜂产业科技服务体系,每年派出专家和科技人员100多人次到全省各蚕桑基地县开展科技服务和培训,建立完善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使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融入蚕蜂产业发展之中,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蚕蜂业的发展。“十二五”以来,推广优质家蚕原种8万张、家蚕普种130万张、优质桑苗3000万株,推广中蜂新法饲养技术8万群;派出科技人员800人次,开展科技培训2万余人,促进农户增收4亿多元。 (九)资质及荣誉 云南省省级文明单位,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定点单位,全国蚕种生产先进集体,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云南蚕桑育种与高效生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蚕桑、蜜蜂综合试验站建设单位,中国蚕学会和中国茧丝绸协会的理事单位,云南省蚕学会挂靠单位,向仲怀院士工作站建设单位。 二、历史沿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江浙地区的蚕丝业大肆破坏,为了中国蚕丝业复兴,蚕丝界人士遂考虑与西南大后方谋求出路,意图复兴。1938年,中国蚕丝公司总经理葛敬中等历经中国西南多处查勘后认为,开蒙垦殖局经营的草坝地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适宜栽桑养蚕。1939年4月21日, 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缪云台为董事长,总经理葛敬中,副总经理杨文波、何炜昌,总技师夏钟珩,经营栽桑、养蚕、制种、缫丝及其副业生产。抗战胜利后是全国最大的蚕种生产供应基地,对中国主产区江浙在抗战胜利后蚕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成为云南省蚕桑事业的心脏,被誉为蚕桑之天府。 1939-1951 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 隶属云南省经济委员会 1951-1952 云南省农林厅草坝农场 隶属云南省农林厅 1952-1956 西南蚕丝公司草坝制种场 隶属西南蚕丝管理局 1956-1970 云南省农业厅草坝蚕种场 隶属云南省农业厅 1970-1974 红河州草坝蚕种场 隶属红河州革委会 1974-1976 云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局 1976-1990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9-1990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1990-200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蜜蜂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200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人才队伍

负责人:黄平

组织机构

蚕蜂所现有内设机构8个,即党政办公室、财务科、行政科、科技管理科、蚕桑研发中心、蜜蜂研发中心、丝产品研发中心和科研试验基地。群团组织有所工会、所团委和所女工委。

上级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领域

家蚕、桑树及蜜蜂资源保护、种质创新、遗传育种、饲养(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研究以及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

获得成就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联系方式

电话:0873-3860100   邮箱 :
  邮编:661101   传值:(0873)3860100
  地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

网址

查找成果
筛选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会议论文()

  • 获奖成果()

  • 专利()

发文趋势

期刊分布统计

收录级别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