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中Class Ⅰ和Class Ⅱ NAS蛋白之间的BiFC互作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肖克

作者: 肖克;周晓今;陈茹梅;逄森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烟草胺合成酶;N端可变结构域;双分子荧光互作

期刊名称: 生物技术进展

ISSN: 2095-2341

年卷期: 2022 年 12 卷 005 期

页码: 728-736

摘要: 烟草胺合成酶(nicotianamine synthase,NAS)能够催化合成植物体内铁运输所需的螯合物烟草胺(nicotianamine,NA),在植物维持铁稳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玉米、小麦和大麦等禾本科植物的NAS蛋白进化为ClassⅠ和Class Ⅱ两个亚家族,可能分别参与调节铁的吸收和运输,其家族成员之间蛋白序列同源性较高,Class Ⅱ NAS具有特异的N端可变结构域.通过进化分析分析玉米NAS的两个亚家族,以及建模预测两类亚家族代表基因ZmNAS1(Class Ⅰ)和ZmNAS3(ClassⅡ)的蛋白结构,结果表明ZmNAS1和ZmNAS3的三维结构高度相似,推测可能通过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化发挥功能;进一步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分析ZmNASl和ZmNAS3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ZmNAS 1和ZmNAS3蛋白可以互作,删除N端可变结构域的ZmNAS3ΔN只能与ZmNAS3蛋白互作而不与ZmNAS 1互作,推测ZmNAS可以形成同源二聚体,而形成异源二聚体需要Class Ⅱ家族蛋白的N端可变结构域.研究结果揭示了玉米中Class Ⅱ NAS调控铁稳态的机制,其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玉米籽粒败育过程的能量代谢研究. 张凤路,崔彦宏,王志敏,赵明,王树安,赵久然,郭景伦. 2000

[2]不同温度条件下玉米种子发芽的量化模型. 王立志,王连敏,张国民,刘功,石峰. 2000

[3]玉米灰斑病菌产孢特性的初步研究. 佟淑杰,徐秀德,董怀玉,姜钰,石蕊. 2005

[4]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印志同,邓德祥,胡加如,薛林,陈国清,陆虎华. 2005

[5]水果玉米的种植方法探讨. 权彪. 2015

[6]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7]不同氮肥模式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物质积累与产量效益特性研究. 臧贺藏,王言景,张杰,胡峰,李国强,郑国清. 2015

[8]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吉林省应用浅析. 徐艳荣,杨贤成,林红,焦仁海. 2001

[9]不同氮效率玉米叶片酶指标对供氮水平的响应. 李翠兰,常玉妍,贾阿古丽,谢佳贵. 2015

[10]不同玉米品种去留分蘖对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6

[11]生物炭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刘明,来永才,李炜,肖佳雷,毕影东,刘淼. 2015

[12]吉单631不同密度植株分蘗、产量及产量构成研究.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7

[13]山西玉米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白永新,张润生,李鹏,魏振飞,张建华. 2017

[14]国内几个主要玉米群体材料配合力分析及利用价值评价. 刘志新,姜敏,王金君,江丹. 2005

[15]玉米单倍体田间自然杂交诱导效率初析. 岳尧海,张建新,周旭东,路明,张志军,马英杰,李岩,刘文国,王绍平. 2013

[16]基于玉米重组自交系籽粒脱水速率的相关性状分析. 王延召,魏良明,周波,宋迎辉. 2016

[17]霍城县引进玉米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于春梅,柳延涛,刘胜利,王鹏,赵刚. 2016

[18]玉米胚乳突变基因与互作对籽粒成份的影响 Ⅲ.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的互作效应及其利用价值. 李学渊,刘纪麟. 1993

[19]顶苗新4.23%微乳剂处理种子对玉米苗期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周建波,赵晓军,张鑫,王富荣. 2010

[20]玉米高产群体与其源库平衡关系的分析. 张志军,张建新,刘文国,钱淑玲,赵万庆.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