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碳含量及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董秀

作者: 董秀;张燕;MUNYAMPIRWA Tito;陶海宁;沈禹颖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覆盖;免耕;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3 年 005 期

页码: 907-91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粮草轮作系统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含量、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为旱作农田土壤固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的长期保护性耕作试验(开始于2001年),分析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冬小麦-饲用大豆粮草轮作系统玉米收获季不同土层(0—5、5—10、1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木糖苷酶(βX)活性的影响。【结果】(1)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显著增加SOC、MBC含量,其中0—5 cm土层提升效果最显著。与传统耕作相比,秸秆覆盖使SOC和MBC含量分别升高19.1%和39.9%,免耕使SOC和MBC含量分别升高15.1%和34.3%。(2)保护性耕作措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碳转化酶活性,表现为βG>CBH>βX活性,对保护性耕作措施最敏感的酶是CBH。相比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使0—5和5—20 cm土层βG、CBH、βX活性分别增加20.3%、37.6%、41.1%和-7.6%、99.9%、3.5%;免耕使0—5和5—20 cm土层βG、CBH、βX活性分别增加12.5%、31.0%、26.1%和-21.1%、22.1%、-12.1%。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土壤碳转化酶活性的变化主要受粮草轮作系统内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3)秸秆覆盖可直接影响土壤碳的积累,也可通过改变土壤全氮含量而间接影响土壤碳转化酶活性;免耕措施未显著影响土壤环境,导致土壤碳含量及碳转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结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粮草轮作系统中,土壤碳的积累主要受到秸秆覆盖的直接效应,而碳转化酶活性主要通过对系统内土壤全氮的间接作用而变化,其中,免耕+秸秆覆盖是提高土壤碳含量和酶活性的最有效措施。β-葡萄糖苷酶是参与土壤碳转化的主要酶。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免耕条件下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董博,周欢,蔡立群,董青松. 2015

[2]生物质改良剂对川西北地区高寒草地沙化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张晓丽,孔凡磊,刘晓林,胡立峰,李玉义. 2019

[3]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文静,李芸. 2016

[4]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影响的Meta分析. 肖美佳,张晴雯,董月群,刘杏认,张爱平,郑莉,杨正礼. 2019

[5]免耕栽培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温度变化研究. 张敬涛,刘婧琦,赵桂范,盖志佳,蔡丽君,张伟,郭伟,李春华,刘秀芝,赵文军,郑海燕,王庆胜. 2015

[6]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盖志佳,刘婧琦,刘爱群,韩德贤,赵桂范,唐晓东,刘伟婷,张敬涛. 2013

[7]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氮素转化细菌区系的影响. 高云超,蔡作新,朱文珊,陈文新. 2003

[8]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区系的影响.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2000

[9]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 2007

[10]秸秆覆盖免耕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生态特征研究.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2001

[11]耕作方法对土壤真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2001

[12]北方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位国建,荐世春,方会敏,彭强吉,牛萌萌. 2019

[13]免耕秸秆覆盖对玉米根系的影响. 罗守德,董竹蔚,罗坤. 1993

[14]免耕秸秆覆盖对大豆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张敬涛,刘婧琦,赵桂范,盖志佳,蔡丽君,张伟,郭伟,李春华,刘秀芝. 2015

[15]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升东,王法宏,司纪升,孔令安,刘建军,冯波,张宾. 2009

[16]盐碱地秸秆覆盖效应的研究. 焦晓燕,池宝亮,李东旺,樊修武,张志平. 1992

[17]保护性耕作对陇东黄土高原轮作田杂草的影响. 赵玉信,陆姣云,杨惠敏. 2015

[18]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效益研究. 杨捷,梅旭荣,严昌荣. 2006

[19]保护性耕作土壤线虫成熟度及区系分析. 李慧,李继光,王秋彬,胡宁,娄翼来. 2013

[20]保护性耕作下陇东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 周少平,谭广洋,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杨晶.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