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CO2浓度升高下双季稻茎蘖动态、成穗率与产量的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宋春燕

作者: 宋春燕;万运帆;李玉娥;蔡岸冬;胡严炎;周慧;朱波;王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双季稻;CO2浓度;温度;分蘖;成穗率;产量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3 期

页码: 159-16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气候变化下我国双季稻茎蘖动态与成穗特征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连续开展4年8个生长季的大田气候变化原位模拟试验,设置对照(CK)、增温2℃(ET)、CO2浓度增加60μmol/mol(EC)、同时增温增CO2浓度(ETEC)共4个处理,研究双季稻生育期内茎蘖动态、成穗率变化特征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累积辐射量和生长度日(GDD)升高,水稻分蘖达到峰值后部分消亡,且早稻分蘖增长和消亡速率均大于晚稻。相比CK,ET、EC和ETEC条件下早稻最大分蘖数和无效分蘖数分别提高3.6%~14.2%和8.9%~134.2%,成穗率降低0.4%~9.3%,对产量形成具有不利影响;晚稻最大分蘖数提高2.9%~13.1%,无效分蘖数降低1.6%~64.8%,成穗率提高1.7%~22.1%,有助于产量增长。ETEC处理对双季稻最大分蘖具有正向协同的交互作用,而对无效分蘖和成穗率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总体而言,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早稻分蘖和成穗具有负效应,对晚稻表现为正效应,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茎蘖数,控制无效分蘖,进而提高成穗率,对水稻稳产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号: S511.42

  • 相关文献

[1]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 彭春瑞,涂田华,罗晓燕. 2013

[2]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应用研究(英文). 彭春瑞,谢金水,邱才飞,钱银飞,关贤交,潘晓华. 2012

[3]水稻群体成穗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关系的模拟研究. 钟旭华,彭少兵,JohnE.SHEEHY,刘鸿先. 2001

[4]对水稻功能叶片激素水平变化进程的初步研究. 陶龙兴,王熹,谈惠娟,张夫道. 2005

[5]水稻分蘖功能叶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与成穗率的关系. 陶龙兴,王熹,谈惠娟,张夫道. 2006

[6]作物-土壤氮循环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响应的研究进展. 张锦源,李彦生,于镇华,谢志煌,刘俊杰,王光华,刘晓冰,吴俊江,Stephen J Herbtert,金剑. 2021

[7]不同穴内密度对合00-104产量的影响. 马瑞. 2015

[8]增加土壤温度对高海拔生态区水稻分蘖成穗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李景蕻,李刚华,杨从党,王绍华,刘正辉,王强盛,丁艳锋. 2010

[9]不同控蘖措施对淦鑫688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彭春瑞,邱才飞,谢金水,关贤交,钱银飞,涂田华,潘晓华. 2012

[10]模拟大气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王斌,万运帆,郭晨,李玉娥,游松财,秦晓波,陈汇林. 2015

[11]双季稻不同生育期净同化速率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 马娉,李如楠,王斌,李玉娥,万运帆,秦晓波,刘硕,高清竹. 2020

[12]不同玉米品种去留分蘖对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6

[13]吉单631不同密度植株分蘗、产量及产量构成研究.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7

[14]不同施肥量下玉米去留分蘖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方向前,闫伟平,付稀厚,吕端春,张文军. 2016

[15]根系分布及施肥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初报. 唐拴虎,黄旭,张发宝,徐培智,陈建生. 2006

[16]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刘爱芝,韩松,梁九进. 2012

[17]优质香型粳稻绥粳4号精确定量氮肥技术研究. 魏中华. 2012

[18]合理密植下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分析. 范业赓,周慧文,陈荣发,黄杏,罗含敏,杨荣仲,段维兴,刘俊仙,吴建明. 2019

[19]优质粳稻龙粳27精确定量肥密技术研究. 魏中华. 2010

[20]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去除分蘖对产量的影响.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刘志友,杜佃河,于钟富,边少锋.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