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绿豆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冯晓敏

作者: 冯晓敏;高翔;臧华栋;胡跃高;任长忠;郝志萍;吕慧卿;曾昭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燕麦–绿豆间作;根瘤固氮;15N同位素标记;氮素吸收;氮素转移

期刊名称: 植物学报

ISSN: 1674-3466

年卷期: 2023 年 001 期

页码: 122-1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燕麦(Avena sativa)–绿豆(Phaseolus radiatus)间作效应及氮素转移特性,在不施氮肥的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3种种植模式(燕麦单作、绿豆单作和燕麦–绿豆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中燕麦侵袭力强于绿豆,绿豆生长受到抑制。整个生育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增加14.9%–33.1%,2年成熟期间作燕麦的氮素积累量比单作分别提高53.1%和44.8%;间作减少了开花结荚期绿豆氮素积累量和根瘤重量,降低了绿豆的固氮效率,绿豆的固氮效率2年平均降低23.7%,生物固氮量平均减少11.66%。间作绿豆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2年平均值达31.7%,氮素转移量为212.16 kg·hm–2。燕麦–绿豆间作降低了开花结荚期绿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固氮效率,但绿豆体内氮素转移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相互调节和促进,优化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管理。

分类号: S512.6%S522

  • 相关文献

[1]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氮素累积与转移规律. 冯晓敏,杨永,臧华栋,钱欣,胡跃高,宋振伟,张卫建,曾昭海. 2018

[2]不同施肥深度对直播水稻氮素积累与转移的影响. 唐湘如,赵烈,田华,莫钊文,段美洋,潘圣刚. 2016

[3]花生氮素营养研究进展. 张翔,李刘杰,张新友,毛家伟,李珍. 2010

[4]氮用量对花生结瘤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翔,张新友,张玉亭,毛家伟,李国平,赵丽君. 2012

[5]不同品种氮素累积量及转移的基因型差异. 蔡红光,张秀芝,任军,高强,陈范骏,米国华. 2011

[6]花生不同氮源供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吴正锋,陈殿绪,郑永美,王才斌,孙学武,李向东,王兴祥,石程仁,冯昊. 2016

[7]滇池流域蔬菜地土壤氮素分布与转移特征. 夏体渊,达良俊,年耀萍,章君果. 2010

[8]饲用玉米━多花黑麦草种植系统——饲用玉米氮素通量与氮素平衡. 张炳武,张新跃. 2013

[9]豆-禾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谢开云,赵云,李向林,何峰,万里强,王丹,韩冬梅. 2013

[10]饲用玉米-多花黑麦草种植系统-饲用玉米氮素通量与氮素平衡. 张炳武,张新跃. 2013

[11]半湿润农田生态条件下施氮对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转移的影响. 吉春容,李世清,伍维模,魏益民,张兴昌,邵明安. 2005

[12]木麻黄根瘤内生菌Frakia的分离和鉴定. 秦敏,王焰玲,马庆生. 1989

[13]西北小麦与豆科绿肥间作体系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生物固氮效率及氮素转移特性. 刘蕊,常单娜,高嵩涓,周国朋,韩梅,张久东,曹卫东,孙小凤. 2020

[14]百脉根分子生物学主要领域研究进展. 李宗英,王丹,边佳辉,孙占敏,傅华,吕嘉卫,吴燕民. 2019

[15]黄曲霉毒素阻控与花生超级结瘤耦合效应研究初报. 周扬,岳晓凤,唐晓倩,闫洪林,张奇,李培武. 2021

[16]花生主要碳代谢指标与根瘤固氮能力的关系. 郑永美,周丽梅,郑亚萍,吴正锋,孙学武,于天一,沈浦,王才斌. 2021

[17]施氮对不同结瘤特性花生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孙棋棋,郑永美,于天一,吴月,杨吉顺,吴正锋,吴菊香,李尚霞. 2022

[18]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吸收氮素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奎波,余美炎,申秀珍,王同燕,陈学留,王志芬. 1993

[19]两种菠菜累积硝酸盐特性差异的研究. 艾绍英,李生秀,唐拴虎,姚建武. 2000

[20]水稻氮肥施用方法及其效果. 邹长明,秦道珠,高菊生.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