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茶树品种"梁野炒绿"理化品质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钟秋生

作者: 钟秋生;单睿阳;林文明;李鑫磊;林郑和;张亚真;陈常颂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树品种;梁野炒绿;感官评价;儿茶素;茶氨酸

期刊名称: 茶叶学报

ISSN: 2096-0220

年卷期: 2023 年 001 期

页码: 30-37

摘要: 【目的】探明不同品种制作的武平绿茶——“梁野炒绿”的理化成分差异,为筛选适制梁野炒绿的品种及后续产品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对‘福云6号’‘梅占’‘乌牛早’‘龙井43’这4个品种制作的“梁野炒绿”进行了感官与生化成分鉴定。【结果】感官审评发现,乌牛早品种炒绿内质综合得分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1),其次是梅占品种和龙井43;生化成分鉴定表明:水浸出物含量在梅占品种绿茶中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茶多酚含量在梅占和乌牛早绿茶中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P<0.05);乌牛早品种炒绿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比值(1.44)、儿茶素苦涩味指数(5.68)、酚氨比(3.88)均比其他品种低;氨基酸组分分析表明,茶氨酸含量(8.971~14.942 mg·g-1)在福云6号中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天冬氨酸含量(1.854~2.506 mg·g-1)在乌牛早中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谷氨酸含量(1.690~2.244 mg·g-1)在梅占和乌牛早炒青绿茶中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叶感官审评得分与水浸出物含量呈正相关(R=0.65,P<0.05),与酚氨比、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比值(P<0.05)、儿茶素苦涩味指数呈负相关。【结论】4个品种中乌牛早最适宜制作“梁野炒绿”。

分类号: TS272.7

  • 相关文献

[1]“屯溪绿茶”中主要儿茶素与游离氨基酸组分分析. 雷攀登,王辉,周汉琛,王光熙,黄建琴. 2017

[2]中国茶叶科研体系及其研究进展. 杨亚军. 2008

[3]RAPD及其在茶树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陈亮,杨亚军. 2000

[4]乌龙茶和绿茶品种茶鲜叶儿茶素类和嘌呤碱HPLC指纹图谱特征比较. 陈林,项丽慧,王丽丽,陈键,宋振硕,余文权,尤志明. 2018

[5]不同茶树品种悬浮发酵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江用文,滑金杰,袁海波,马海乐. 2018

[6]茶氨酸酶促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陈林,张正竹,陈键,张应根,宛晓春. 2011

[7]茶氨酸保健功能研究进展. 石亚亚,贾尚智,闵彩云. 2010

[8]茶氨酸的制备与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唐颢,唐劲驰,凌彩金,苗爱清,王秋霜,孙世利. 2010

[9]茶树茶氨酸的代谢及其育种研究进展. 方开星,姜晓辉,吴华玲. 2016

[10]茶树体内茶氨酸代谢及其酶学研究进展. 陈林,张应根,陈键,余素红. 2009

[11]改进茶园追肥方法;提高茶叶品质. 吴洵. 1984

[12]茶氨酸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成浩,高秀清. 2001

[13]茶与健康专题(九)茶叶的益思美容功效. 陈宗懋. 2009

[14]茶与健康专题(二)茶叶内含成分及其保健功效. 陈宗懋. 2009

[15]茶氨酸复合制剂缓解体力疲劳功能评价. 谭俊峰,林智,彭群华,郭丽,吕海鹏. 2012

[16]茶氨酸的生理功能 制备方法及应用. 李健权,钟兴刚. 2006

[17]茶树钾营养与品质;产量的关系. 林智,吴洵. 1990

[18]茶与健康专题(七)饮茶对脑功能的改善和神经退化性疾病的预防作用. 陈宗懋. 2009

[19]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专题(三)茶氨酸的提取制备技术. 袁新跃,江和源,张建勇. 2009

[20]茶氨酸生物合成基因工程菌发酵条件响应面法优化. 陆文渊,成浩,王丽鸳,周健.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