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兴龙

作者: 刘兴龙;王克勤;王晓曦;王宇;王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地表覆盖还田;碎混还田;翻埋还田;玉米;产量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23 年 004 期

页码: 31-35

摘要: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及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2019年在哈尔滨市双城区、2020年在肇东市黎明镇对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的玉米田内亚洲玉米螟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玉米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量显著高于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比秸秆碎混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成虫诱捕量高34.0%~40.2%,被害株率高14.7%~31.4%,百秆活虫数多28.8%~103.0%,蛀孔数多13.5%~38.9%。比翻埋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诱捕量高47.5%~63.9%,被害株率高28.1%~35.3%,百秆活虫数多37.8%~123.3%,蛀孔数多26.3%~52.4%。还田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秸秆碎混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2.5%~2.7%,秸秆翻埋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1.9%~2.1%,但未达到显著差异。生产中推荐采用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模式来降低亚洲玉米螟田间危害,同时不影响玉米产量。

分类号: S435.13

  • 相关文献

[1]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张柱亭,类成平,孙嵬,张统书,董辉. 2014

[2]玉米抗螟性离体鉴定的一种方法. 邱道寿,胡建广,刘建华,方志伟,李余良. 2008

[3]玉米高产杂交种综合抗性评价. 晋齐鸣,宋淑云,王立新. 2000

[4]一株对玉米螟高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杀虫活性. 赵宇,刘宏伟,路杨,王一平,李娜,关宇,张正坤,杜茜. 2017

[5]转基因玉米SW12-859的抗螟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康领生,姜志磊,刘洋,王玉民,徐惠风. 2017

[6]分子改造Cry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创制及其抗虫功能评价. 王阳,杨朔,尹悦佳,刘洋,李楠. 2015

[7]山东省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及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寄生性天敌调查. 李丽莉,于毅,张安盛,张思聪,门兴元,张建军. 2009

[8]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武奉慈,刘金文,刘娜,曲文利,张明,宋新元. 2014

[9]中国玉米抗螟性研究进展(英文). 周大荣,王振营. 2000

[10]华北地区穗期亚洲玉米螟为害与玉米穗腐病发生的关系. 何康来,王振营,石洁,董建臻. 2005

[11]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魏利民,王振营,何康来,丛斌. 2009

[12]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方法比较研究. 关兵兵,张军,徐文静,李启云. 2014

[13]对不同世代亚洲玉米螟进行化学防治的效果比较. 鲁新,王振营,丁岩,李丽娟,张国红,常雪,毛刚,刘剑. 2016

[14]亚洲玉米螟为害后玉米冠层光谱变化和产量损失研究. 文丽萍,石洁,王振营,何康来,程登发. 2007

[15]玉米抗螟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标准. 王振营,周大荣,文丽萍,宋彦英. 2000

[16]甘蔗和玉米挥发物差异及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的调控作用. 蒋兴川,董文霞,肖春,陈斌,严乃胜,操海群,李正跃. 2017

[17]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危害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宋海燕,张晴晴,李丽莉,卢增斌,李超,孙劲松,于毅,门兴元. 2019

[18]玉米萜类合成酶基因tps2的功能及其启动子功能区段鉴定. 王丹,李圣彦,刘进平,郎志宏. 2020

[19]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周淑香,鲁新,李丽娟,张国红,丁岩,常雪. 2020

[20]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取食行为的影响. 隋丽,徐文静,朱慧,张正坤,费泓强,陈日曌,汪洋洲,李启云,路杨.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