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连作高粱产量及土壤水分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光

作者: 李光;史丽娟;崔旭东;赵雪峰;白文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连作高粱;耕作;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产量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170-17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缓解连作障碍,改善土壤,保证高粱原粮生产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19—2020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东白试验基地开展高粱连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休闲期传统耕作、免耕、秋旋耕、秋深松、秋深耕、春深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连作高粱土壤水分、有机碳及产量的影响,旨在寻求连作高粱产量提升的适宜耕作方式和时间,及其蓄水保墒固碳增产机理,为高粱的稳定生产提供栽培技术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休闲期耕作可增加连作高粱各生育时期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播前0~100 cm土壤蓄水量0.72~46.52 mm和各生育时期0~100 cm土壤蓄水量,且播前水分可延续用至拔节期,中后期由于降水多仍有效果;可增加产量4.75%~23.67%,增加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19.09~29.19 kg/(hm~2·mm),尤其秋深耕耕作方式增加更明显。相关分析表明,连作高粱产量与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底墒较高时,产量与生长前期土壤水分关系更密切;底墒较低、中后期降水较多时产量与中后期土壤水分关系更密切。总之,连作高粱在休闲期秋深耕,利于增加有机碳含量,利于蓄水保墒,且水分延用至拔节期,从而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分类号: S514

  • 相关文献

[1]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部分物理特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英文). 林蔚刚,吴俊江,刘丽君,钟鹏,董德健,林相丰,孙长锁. 2010

[2]轮作条件下免耕对黄土高原旱作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郭晓霞,刘景辉,田露,李立军,赵宝平,张向前. 2012

[3]生草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进展. 曹铨,沈禹颖,王自奎,张小明,杨轩. 2016

[4]牦牛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周国利,程云湘,马青青,申波,曲久,田富,常生华. 2019

[5]耕作和保墒措施对冬小麦生育时期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李学军,潘晓莹,李宗军,何方. 2014

[6]施肥与耕作集成技术对木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莫成恩,韦家华,何铁光,苏天明,韦彩会,黄伟彬,张野,李忠义. 2014

[7]黑土稻田连续深耕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大田试验. 王秋菊,高中超,张劲松,常本超,姜辉,孙兵,郭中原,贾会彬,焦峰,刘峰. 2017

[8]短期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与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顾克军,张传辉,顾东祥,张斯梅,石祖梁,杨四军. 2017

[9]不同机械深耕的改土及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效果. 高中超,宋柏权,王翠玲,高文超,张丽丽,孙磊,郝小雨,刘峰. 2018

[10]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程玉龙,张礼钢,翟步顺,缪东平,包金峰,缪昌根. 2015

[11]耕作方式和水分处理对棉花生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浩,孙景生,张寄阳,王聪聪,岳晶晶,张俊鹏,申孝军. 2011

[12]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王秋菊,焦峰,刘峰,常本超,姜辉,姜宇,米刚,周鑫. 2018

[13]黄河故道滨海中低产田耕作与增施有机肥对土壤性状及稻-麦周年产量的短期影响. 顾克军,顾东祥,张斯梅,张传辉,张恒敢,吴晶晶,樊平声. 2020

[14]耕作措施对太行山雨养生态区春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冯瑞云,雷梦林,程宏,梅超,王慧杰,石红卫. 2020

[15]不同耕作方式和肥料种类对花生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运红,毛家伟,刘小奇,钱凯,杨明堤,李丙奇,徐祺豪. 2022

[16]耕作方式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马岩川,余轩,孙景生. 2019

[17]机械耕作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李福建,徐东忆,吴鹏,乐韬,朱敏,李春燕,朱新开,杨四军,丁锦峰,郭文善. 2021

[18]生物炭添加对潮棕壤土壤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王福平,依艳丽,解宏图,张玉兰,赵晓霞. 2015

[19]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黄泥田耕层有机碳固存及生产力的影响. 王飞,李清华,林诚,钟少杰,何春梅,刘玉洁. 2015

[20]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王秀娟,解占军,董环,赵颖,刘慧屿,娄春荣.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